一种豆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91753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6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厨房小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浆机,包括杯体,扣置在所述杯体上的机头,设置在所述机头内的电机和与电机相连接的输出轴,在所述机头的下部连接有研磨装置,该研磨装置包括动磨组件和静磨组件,所述动磨组件连接在所述输出轴上并由其驱动旋转,所述静磨组件为设置于所述动磨组件外周侧且上部设有导流孔,所述动、静磨组件上分别设置有带有研磨工作面的动、静磨盘,在所述动、静磨盘的所述研磨工作面上分别有结构相对应的动、静研磨齿,并且,所述动、静磨组件的所述动、静研磨齿的下侧和/或下方设置有液流驱动部和/或液流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豆浆机,磨浆效果好,磨头易加工、耐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厨房小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浆机
技术介绍
目前,豆浆机作为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现有市场上的豆浆机的制浆方法一般是在机头内的电机连接一把粉碎刀具,与粉碎刀具配合达到粉碎制浆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在机头下部设置一个扰流网,粉碎刀具设置在扰流网内,粉碎刀具通过在扰流网的小空间内进行循环搅打实现制浆的目的;第二种是在制浆容器内壁设置若干扰流筋,粉碎刀具转动时带动水流冲撞到扰流筋后反射到刀具上进行循环搅打实现制浆的目的。现有粉碎刀具的制浆技术是靠切割、碰撞粉碎的,使大量大豆蛋白和营养不能有效地分离,留在了豆渣里,造成了浪费,还存在制浆浓度低,清洗困难等缺陷,为了提高制作豆浆的品质,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使用要求,近年来,豆浆机领域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技术改进。返璞归真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追求的新时尚,而传统石磨制浆工艺普遍被人们所接受,通过两石磨之间的磨齿碾碎,挤压,使大豆内的脂肪、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被有效地释放,制作的豆浆出浆率高,浓度高,口感好。因此,研磨豆浆机是人们在提高制浆品质的主要考虑改进的技术问题之一,例如公告号为CN201163980Y的中国技术专利所披露的一种研磨式豆浆机,包括机头、桶体、电机和载豆杯,机头扣装在桶体上,载豆杯扣接在机头下部,载豆杯底部设有内、外磨盘,内磨盘呈叶轮状,载豆杯设有若干个可让水进入载豆杯内的进水孔;一杯盖扣接在载豆杯底部。采用以上结构后,呈叶轮状的内磨盘工作时可使水和制浆物料自上向下流动,同时水会从进水孔进入载豆杯向内磨盘和外磨盘补充水,达到向内磨盘和外磨盘自动供水和清洗的目的;其缺点在于一是豆子需要从机头的送料道送入制浆容器内,加热煮浆后通道狭窄而且粘渣,清洗困难;二是制浆初始时产生的豆皮被甩出后浮在液面上,无法循环研磨;三是初粉碎的物料由于重力原因沉在容器底部,内磨盘离容器底部距离较远,无法产生足够的由外而内的吸力,形成循环的流体非常有限,无法达成循环研磨。随着豆浆机技术发展与革新,还推出一种轴流式研磨豆浆机,例如公告号为 CN201479858U技术专利披露了另外一种无刀片轴流豆浆机,包含有机头、防溢电极、温度传感器、电热管、桶体、电机、电机轴;机头下盖扣装在桶体上,还包含一安装在电机轴上的粉碎体、一固定在机头上且位于粉碎体外的粉碎器;粉碎器上有排料孔,粉碎体外壁及粉碎器内壁上都有粉碎沟,并且边缘比较锋利,此技术方案解决了制浆流体循环的问题,但是其他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该结构仅紧靠粉碎体上粉碎沟搅动水流产生吸力,带动食物进入粉碎器,在粉碎较大食物粉碎时,会遇到吸力不足问题;二是遇到较硬的食物未及时完全粉碎成小颗粒时,会使食物卡住在粉碎体和粉碎器之间,这样将严重影响马达的寿命和整机的性能;三是该粉碎器依靠相邻粉碎沟之间凸起物边缘的锋利,来加大粉碎的效果,这种锋利边缘是易被磨损的,而且清洗存在死角,容易伤手;四是该技术方案的粉碎沟在粉碎器或粉碎上是多条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互不相交地沿外壁呈螺旋分布或直线分布,不利实现由粗到细的粉碎,而且它最小间隙5mm也是过大的,不易达到豆浆颗粒的细微粉碎,食物在小于5mm大小后,只能靠有限的吸力带动下,产生碰撞实现粉碎,达不到依靠碾压实现研磨粉碎设计的初衷;五是该技术方案在粉碎器外和粉碎体内壁上制作螺旋沟槽的生产工艺实现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实现了成本也相当的高,无法形成产品的工业化量产及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实现立体磨浆的豆浆机。实现本技术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豆浆机,包括杯体,扣置在所述杯体上的机头,设置在所述机头内的电机和与电机相连接的输出轴,在所述机头的下部连接有研磨装置,该研磨装置包括动磨组件和静磨组件,所述动磨组件连接在所述输出轴上并由其驱动旋转,所述静磨组件为设置于所述动磨组件外周侧且上部设有导流孔,所述动、静磨组件上分别设置有带有研磨工作面的动、静磨盘,在所述动、静磨盘的所述研磨工作面上分别有结构相对应的动、静研磨齿,并且,所述动、静磨组件的所述动、静研磨齿的下侧和/或下方设置有液流驱动部和/或液流驱动装置。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组件上所述动、静研磨齿的下侧一体地设置有液流驱动部。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液流驱动部的下方设有用于液流驱动的所述旋转件,所述旋转件的旋转中心水平面至所述液流驱动部入口之间的距离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H处于数值范围5 mm彡H彡50mm,优选地,20 mm ^ H ^ 30mm。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液流驱动部为动、静磨导料齿。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组件的所述动、静研磨齿的下方设置有所述液流驱动装置,该液流驱动装置为旋转时能够产生液流驱动的旋转件。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旋转件上带有至少一个翼片,所述翼片上设置有切割刃。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导料齿的纵剖面大致呈上大下小的倒梯形,所述研磨装置的纵剖面中,所述动磨导料齿的腰线与水平方向第一夹角β为 30° < β <85°,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β为7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导料齿在动磨盘上呈中心圆弧阵列均勻分布。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导料齿阵列数目η4的数值范围为 3 < n4 < M个,η4优选为8个。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导料齿的扭转角m为 25°彡m彡125°,扭转角m优选为45°。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导料齿呈螺旋扭转且所述动、静磨导料齿螺旋扭转方向相反。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导料齿呈中心圆弧阵列均勻分布。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导料齿的数量nl范围分别为3 个< nl ^ 24个,优选nl=8个。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静磨导料齿的螺旋扭转角f的取值范围为 5° ^ f ^ 155°,优选 f 为 18°。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相邻的所述动、静磨导料齿间所限定的导引空间的投影OD的数值范围为5 mm彡Φ 彡35mm,优选Φ 为15mm。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导料齿从齿顶部至齿根部间的距离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H2处于数值范围5 mm彡H2彡35mm,优选H2为12mm。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组件间构成有一环状研磨区,该研磨区包括环状盘形动磨和环状盘形静磨;所述动、静磨组件的纵剖面中所述研磨区工作面与水平方向的第二夹角α的数值范围为0° < α <45°,优选地,所述第二夹角α为 1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磨组件的纵剖面中,动研磨齿与静研磨齿的工作面之间的间隙g为0. 005 mm彡g彡2mm,优选地,所述间隙g为0. 1mm。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研磨齿分别在所述动、静磨盘上呈中心圆弧阵列均勻分布。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静研磨齿的阵列数目π5、η2的个数数值范围为3 < π5、π2 < M个,优选地π5、η2均选取8个。作为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才德张锦洲陈世雄湛海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