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86808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1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因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分离设计导致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排U管,外排U管,进气管,出液管,还设有气液分相管,制冷剂通过所述进气管后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相管,最后通过所述出液管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冷凝器从提高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出发,通过气液分相管对换热器制冷剂气液两相进行分离,调整了管内气液两相的比例,减小了管内的湿周,相当于扩大了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与制冷工程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采用气液分相管进行气液分离的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器上冷凝器的气液分离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对流换热的效率, 从而影响换热量的高低。冷凝器中由于大量的制冷剂液体存在,占据铜管湿周面积,降低了气体制冷剂与外界的换热效果,只有对冷凝器中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因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分离设计导致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排U管,外排U管,进气管,出液管,还设有气液分相管,制冷剂通过所述进气管后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相管,最后通过所述出液管流出。本专利技术的冷凝器从提高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出发,通过气液分相管对换热器制冷剂气液两相进行分离,调整了管内气液两相的比例,减小了管内的湿周,相当于扩大了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相管对进入其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所述气液分相管一侧设有气液进管,上部设有气体出管,下部设有液体出管,分离出的气体部分从上部气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气体流路,液体部分从下部液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液体流路,从而达到了将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相管下部的液体出管连接分流毛细管,所述液体部分通过所述分流毛细管进入所述外排U管。通过该分流毛细管可以调节气液两路的压力分布,使得气液分离完全。再进一步地,所述分流毛细管内径为2. 0-4. 0mm,长度为50-200mm。再进一步地,制冷剂在进入所述出液管之前先流经出口毛细管。出口毛细管同样是调节两路出口的压力分布,辅助气液分相管的下部液体出管。优选的,所述出口毛细管内径为1.2-2. 0mm,长度为50-200mm。为进一步提高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对冷凝器的流程布置也重新进行了调整所述进气管分成四路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而后通过外排U管后四路流出后通过所述气液进管并入所述气液分相管,进气管保证了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均勻地分成四部分,使得冷凝器的热流密度接近均勻,降低了冷凝器的整体冷媒压损。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气液分相管进行气液分离的高效换热冷凝器,该高效冷凝器的新型结构主要体现在合理的流程布置、新型的气液分相管组设计、精确的分流毛细管设计。该高效冷凝器是从提高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方面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的,而影响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的因素有气液两相的比例。相比于之前冷凝器设计来讲,该高效冷凝器通过气液分相管精确地将换热器管路中的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气液两相走不同的流路,极大的提高了换热器管路的利用效率,减小了湿周,提高了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提高幅度在10-20%之间。该高效冷凝器通过进气管保证了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均勻地分成四部分,使得冷凝器的热流密度接近均勻,降低了冷凝器的整体冷媒压损;新型气液分相管组对进入管内的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气体部分从上部气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气体流路、液体部分从下部液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液体流路,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换热器的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精确的分流毛细管设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气液分相管的下部液体出管处,通过该毛细管可以调节气液两路的压力分布,使得气液分离完全,该管的内径在2. 0-4. 0mm,长度在 50-200mm之间;一部分是冷凝器总的出口毛细管,它的目的同样是调节两路出口的压力分布,辅助气液分相管的下部液体出管,该毛细管的内径在1. 2-2. Omm,长度在50_200mm之间。一种空调器,采用上述的冷凝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气液分相管对将换热器管路中的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气液两相走不同的流路,极大的提高了换热器管路的利用效率,减小了湿周,提高了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换热能力提高幅度在10-20%之间,由此带来了整机能效比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凝器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气液分相管的结构示意图中的符号及其说明1、冷凝器;1-1、内排U管;1-2、外排U管;1-3、进气管;1-4、出液管;2、气液分相管; 2-1、气液进管;2-2、气体出管;2-3、液体出管;3、分流毛细管;4、出口毛细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空调冷凝器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分离设计导致管内的湿周较大, 影响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导致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气液分相管的冷凝器,通过该气液分相管对进入冷凝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调整了管内气液两相的比例,减小了管内的湿周,相当于扩大了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排U管,外排U管,进气管,出液管,还设有气液分相管,制冷剂通过进气管后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气液分相管,最后通过出液管流出。具体的,如图1所示,一种冷凝器1,包括内排U管1-1,外排U管1-2,进气管1-3,出液管1-4,还设有气液分相管2,制冷剂通过进气管1-3后进入冷凝器1的内排U管1-1和外排U管1-2,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气液分相管2,最后通过出液管1-4流出。如图2所示,气液分相管2 —侧设有气液进管2-1,上部设有气体出管2-2,下部设有液体出管2-3,气液混合制冷剂通过气液进管2-1进入气液分相管2,分离出的气体部分从上部气体出管2-2析出后进入气体流路,液体部分从下部液体出管2-3析出后进入液体流路,从而将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为了更好的将气液分离完全,气液分相管2下部的液体出管2-3连接分流毛细管 3,制冷剂液体部分通过分流毛细管3进入外排U管1-2。通过该分流毛细管3可以调节液体的流速,从而调节气液两路的压力分布,使得气液分离更完全。分流毛细管3内径为2. 2mm, 长度为150mm。为了进一步调节冷凝器出口处的压力分布,制冷剂在进入出液管1-4之前先流经出口毛细管4。出口毛细管4同样是调节两路出口的压力分布,辅助气液分相管2的下部液体出管2-3。优选的,出口毛细管4内径为1.5mm,长度为100mm。为进一步提高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冷凝器的流程布置进气管1-3分成四路进入冷凝器1的内排U管1-1,而后通过外排U管1-2后四路流出后通过气液进管2-1并入气液分相管2,进气管分成四路保证了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均勻地分成四部分,使得冷凝器的热流密度接近均勻,降低了冷凝器的整体冷媒压损。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流程布置、增加气液分相管和分流毛细管、出口毛细管,极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能力。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顺祥杨娟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