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文君专利>正文

压滤式净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7932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滤式净水装置,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压滤式净水装置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上连接进水管,壳体内为一个进水腔,在进水腔中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圆筒形的过滤芯,过滤芯的中心为过滤腔,每个过滤芯中均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内端与过滤腔相通,外端穿过壳体接于出水管路中,在过滤芯的外侧面设有清洗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净水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混合、反应、沉淀的净化工艺,采用过滤的方法,结合清洗装置,具有较好的净水效果;在净水过程中无需加药物,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水质稳定、可靠,确保其安全供水和优质供水。(*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给水、排水、海水淡化预处理、自来水深度净化等净水工艺中所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水处理工程或者净化水的工艺中,一般是采用混合、反应、沉淀(固液分离)、过滤的工艺流程。在传统的工艺中,需要加入絮凝剂和消毒剂之类的药物,运行时生产成本高;同时,现有的工艺通常是在土建构筑物中实施,因此需要大量的建设投资;并且工艺处理时间长,截留下的杂质需要人工排出,难以实现连续供水,产水量不高。为此,人们设计出各种净水装置代替土建构筑物。如中国专利00220596.3提供的“一体化压力式自动净水器”。它包括一个净水器桶体,净水器桶体内部有两个左右分布的沉淀区和过滤区,沉淀区和过滤区上部相通。沉淀区的中部设有进水管,在其底部设有排污管;过滤区内设有多层过滤结构,并在其底部设有一出水管。源水由进水管依次进入沉淀区、过滤区。在过滤区内水中的杂质被截留,由出水管向外排出净化水。当需要清除积聚于过滤区的杂质时,改变进水方向,由出水孔进水,将杂质反冲入沉淀区内,并通过沉淀区底部的排污管排向外部。这种净水器占地面积较小、造价低,经处理后的水质较好。但是,在清除杂质时无法持续供水,并且过滤层过多,结构过于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净水装置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压滤式净水装置,使得该装置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工作效率高。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压滤式净水装置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上连接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为一个进水腔,在进水腔中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圆筒形的过滤芯,过滤芯的中心为过滤腔,每个过滤芯中均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内端与过滤腔相通,外端穿过壳体接于出水管路中,在过滤芯的外侧面设有清洗装置。在上述的净水装置中,所述的清洗装置包括电机、传动轴、密封构件、支架及刮片,支架通过传动轴与电机联接,密封构件设置于传动轴和壳体之间,支架位于过滤芯的外侧,在支架上固连有刮片,刮片可与过滤芯的外侧面相接触。在上述的净水装置中,所述的壳体下部呈锥形,其内部由上至下分别为固液分离澄清区和淤泥区,并且在壳体的底部设有排污口。由清洗装置清洗下来的污物淤泥,经固液分离澄清区固液分离后,淤积于淤泥区中,最后从排污口向外排出。在上述的净水装置中,所述的排污口上设有阀门。通过该阀门来控制排污口的开启和关闭。在上述的净水装置中,所述的过滤芯为陶瓷芯或复合滤芯。复合滤芯通常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以提高其过滤效果。在本净水装置中,水流由进水管进入壳体内的进水腔。通过过滤芯过滤后,进入过滤腔内;最后,经过滤的净水由与过滤腔相通的出水管向外流出。在压滤式净水装置正常过滤过程中,排污口上的阀门是关闭的。水流不会由排污口向外流出。当需要对本压滤式净水装置排污清洁时,开启电机使清洗装置运行,利用刮片在过滤芯外壁上旋转,将附着于过滤芯表面的污物清除掉。与此同时,将阀门开启,使淤积于淤泥区的污物和淤泥通过排污口向外排放。清洗完毕后,关闭电机和排污口上的阀门,即可恢复净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净水装置突破了传统的混合、反应、沉淀的净化工艺,而采用过滤的方法,结合清洗装置,具有较好的净水效果;2、在净水过程中,无需加消毒剂和絮凝剂等药物,避免了传统水处理的加药工艺和装置,减少了大量的土地和建设投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3、采用本净水装置后,水厂的水处理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高;同时,水质稳定、可靠,确保其安全供水和优质供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压滤式净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压滤式净水装置中支架的外形图。图3是本压滤式净水装置中刮片的外形图。图中,1、壳体;11、进水腔;12、排污口;13、固液分离澄清区;14、淤泥区;2、进水管;3、过滤芯;31、过滤腔;4、出水管;5、清洗装置;51、支架;52、刮片;53、传动轴;6、电机;7、阀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压滤式净水装置由壳体1、进水管2、过滤芯3、出水管4和清洗装置5等部件所组成。壳体1呈圆筒形,其内部是一个进水腔11。进水管2连接于壳体1的上部且与进水腔11相通。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下部呈圆锥形,其内部分为固液分离澄清区13和淤泥区14。淤泥区14底部直接与排污口12相通。在本实施例中,在排污口12处装有一个阀门7。此阀门7用于控制排污口12的开启和关闭。淤泥和污物可以直接通过排污口12向外排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一个过滤芯3,设于进水腔11的中部。过滤芯3呈圆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过滤腔31。本实施例的过滤芯3采用陶瓷芯。过滤芯3的底部接有出水管4,出水管4内端与过滤腔31相通,外端穿过壳体1,与出水管路相接。在过滤芯3的外侧装有一个清洗装置5。本清洗装置5是由电机6、传动轴53、密封构件(附图中未画出)、支架51及刮片52等零件所组成。如图2所示,刮片52装于支架51上,电机6通过传动轴53带动支架51转动,使刮片52一起转动。如图3所示,刮片52呈片状,略带弧度。刮片52的边缘紧贴于过滤芯3的外侧面。在刮片52转动过程中,可以使附着于过滤芯3外侧面的污物或者淤泥被刮下,落入固液分离澄清区13中。在本装置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定期对过滤芯3进行清洗。清洗时,只要开启电机6,打开阀门7即可,操作十分方便。清洗完毕后,关闭阀门7和电机6。采用上述装置进行净水处理,其过程为首先通过水泵将源水抽入进水腔11中,或者利用库区中较高水位的水源通过管路将水压入进水腔11中。进水腔11的中部设有过滤芯3。进入进水腔11的源水在压力或重力的作用下压于过滤芯3上,经过滤使水进入过滤腔31内,而源水中的污物和淤泥被截留附着于过滤芯3的外侧面上。然后,过滤腔31内的水通过出水管4引入出水管路中,作为净化水使用。在净水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清洗时,只要开启清洗装置5将附着于过滤芯3外侧面的污物清洗下来即可。最后,经分离后的淤泥淤积于壳体1底部淤泥区14中的淤泥可通过排污口12向外排出。权利要求1.一种压滤式净水装置,包括一个壳体(1),在壳体(1)上连接进水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内为一个进水腔(11),在进水腔(11)中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圆筒形的过滤芯(3),过滤芯(3)的中心为过滤腔(31),每个过滤芯(3)中均接有出水管(4),出水管(4)的内端与过滤腔(31)相通,外端穿过壳体(1)接于出水管路中,在过滤芯(3)的外侧面设有清洗装置(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洗装置(5)包括电机(6)、传动轴(53)、密封构件、支架(51)及刮片(52),支架(51)通过传动轴(53)与电机(6)联接,密封构件设置于传动轴(53)和壳体(1)之间,支架(51)位于过滤芯(3)的外侧,在支架(51)上固连有刮片(52),刮片(52)可与过滤芯(3)的外侧面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下部呈锥形,其内部由上至下分别为固液分离澄清区(13)和淤泥区(14),并且在壳体(1)的底部设有排污口(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口(12)上设有阀门(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芯(3)为陶瓷芯或复合滤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滤式净水装置,包括一个壳体(1),在壳体(1)上连接进水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内为一个进水腔(11),在进水腔(11)中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圆筒形的过滤芯(3),过滤芯(3)的中心为过滤腔(31),每个过滤芯(3)中均接有出水管(4),出水管(4)的内端与过滤腔(31)相通,外端穿过壳体(1)接于出水管路中,在过滤芯(3)的外侧面设有清洗装置(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国正池文君
申请(专利权)人:池文君池国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