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29618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包括设置有渗滤液收集管的垃圾填埋场和浓缩液储存池,所述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经所述渗滤液收集管收集后进行处理排出绝大部分达标水,剩下的渗滤液浓缩液进入所述浓缩液储存池,所述垃圾填埋场包括垃圾层和渗入层,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经所述渗入层渗入所述垃圾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回灌方法和系统,解决了垃圾处理中渗滤液浓缩液回灌的工艺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运行过程节约能量,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垃圾渗滤液的污染控制是城市垃圾填埋技术中的一大难题。2008年,国家颁布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标准的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更多的采用了生化+膜处理的组合工艺。纳滤(NF)、反渗透(RO)膜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中。然而在排放达标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部分浓缩液。浓缩液的体积占了垃圾渗滤液原液体积的8% -20%,浓缩液的污染物浓度远高于渗滤液,比渗滤液更加难以处理。现有技术中浓缩液的处理主要有焚烧、固化、蒸馏干燥和回灌等方法,但是,其中最经济的方法是回灌于填埋场。根据德国从1986年开始进行的反渗透浓缩液回灌填埋场的实践证实在充分考虑相关填埋场的特征设计基础上,长期采用回灌处理浓缩液的系统,填埋场排出的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质浓度没有显著变化。甚至回灌对浓缩液中主要存在的重金属离子Cu、Zn、Cr、Pb、Cd均有45%以上的去除率。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浓缩液回灌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厌氧条件下COD去除率为81. 56%左右,BOD5去除率为82. 5%左右,NH3-N去除率为60% 70%。但是,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回灌方法和系统,却一直是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以便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包括设置有渗滤液收集管的垃圾填埋场和浓缩液储存池,所述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经所述渗滤液收集管收集后进行处理排出绝大部分达标水,剩下的渗滤液浓缩液进入所述浓缩液储存池,所述垃圾填埋场包括垃圾层和渗入层,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经所述渗入层渗入所述垃圾层。所述渗入层包括上下设置的多层,相临两个所述渗入层之间上下相隔9 Ilm ;每层所述渗入层包括在所述垃圾层中水平方向每隔15 35m设置的盲沟,所述盲沟的宽度为20 50cm,在所述盲沟中铺设厚30 40cm的碎石层,所述碎石层之中设置有开孔管,所述开孔管设有回流进口并且开设有许多出水小孔,所述回流口设置有控制回流水量的封口盖;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经所述回流口进入所述开孔管再经所述出水小孔进入所述碎石层最后渗入所述垃圾层。所述开孔管从所述回流进口到每一个所述出水小孔均保持不小于2%的坡度。还包括不开孔管,所述不开孔管设置所述垃圾填埋场外较高地势处,并且所述不开孔管每隔15 35m预留一个接口,所述接口经控制阀门与所述开孔管的回流进口相连通;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经所述不开孔管进入所述开孔管最后渗入所述垃圾层。所述开孔管为HDPE花管,所述不开孔管为HDPE管。还包括污水泵,所述污水泵将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泵入所述不开孔管。所述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经所述渗滤液收集管收集后进行处理,所获得的达标水排出,所述余下的渗滤液浓缩液进入所述浓缩液储存池。所述渗入层与所述渗滤液收集管之间最少要有20m的间距。本专利技术以渗滤液回灌填埋场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将膜深度处理产生的浓缩液回灌垃圾填埋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回灌方法和系统,解决了垃圾处理中渗滤液浓缩液回灌的工艺技术问题;2.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成本低廉,并且运行过程节约能量,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渗入层布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包括设置有渗滤液收集管的垃圾填埋场1和浓缩液储存池2,所述垃圾填埋场1中的渗滤液经所述渗滤液收集管收集后进行处理,所获得的达标水排出,所述余下的渗滤液浓缩液进入所述浓缩液储存池2 ;所述垃圾填埋场1包括垃圾层3和渗入层4,所述渗入层4与所述渗滤液收集管之间保持20m的间距,相临两个所述渗入层4之间上下相隔IOm ;每层所述渗入层4包括在所述垃圾层3中水平方向每隔15m 35m设置盲沟,所述盲沟的宽度为20cm 50cm,在所述盲沟中铺设厚30cm 40cm的碎石层,所述碎石层之中设置有开孔管5,所述开孔管5设有回流进口并且开设有许多出水小孔,所述回流口设置有控制回流水量的封口盖,所述开孔管5从所述回流进口到每一个所述出水小孔均保持不小于2%的坡度;所述回灌装置还包括不开孔管6和污水泵房7,所述不开孔管6设置所述垃圾填埋场1外较高地势处,并且所述不开孔管6每隔15m 35m预留一个接口,所述接口经控制阀门与所述开孔管5的回流进口相连通,所述污水泵房7将所述浓缩液储存池2中的所述浓缩液泵入所述不开孔管6,经所述不开孔管6进入所述开孔管5最后渗入所述垃圾层3,所述开孔管5为HDPE花管,所述不开孔管6为HDPE管。在操作的时候,打开任意一个所述接口的控制阀门,在所述浓缩液储存池2上加压,就可以把其中的渗滤液浓缩液经污水泵房7输送到填埋场。而且回灌点每隔一段时间更换1次,使垃圾场1内的水分均勻分布。 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专利技术,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渗滤液收集管的垃圾填埋场和浓缩液储存池,所述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经所述渗滤液收集管收集后进行处理排出绝大部分达标水,剩下的渗滤液浓缩液进入所述浓缩液储存池,所述垃圾填埋场包括垃圾层和渗入层,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经所述渗入层渗入所述垃圾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入层包括上下设置的多层,相临两个所述渗入层之间上下相隔9 Ilm ;每层所述渗入层包括在所述垃圾层中水平方向每隔15 35m设置的盲沟,所述盲沟的宽度为20 50cm,在所述盲沟中铺设厚30 40cm的碎石层,所述碎石层之中设置有开孔管,所述开孔管设有回流进口并且开设有许多出水小孔,所述回流口设置有控制回流水量的封口盖;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经所述回流口进入所述开孔管再经所述出水小孔进入所述碎石层最后渗入所述垃圾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管从所述回流进口到每一个所述出水小孔均保持不小于2%的坡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不开孔管,所述不开孔管设置所述垃圾填埋场外较高地势处,并且所述不开孔管每隔15 35m预留一个接口,所述接口经控制阀门与所述开孔管的回流进口相连通;所述浓缩液储存池中的所述浓缩液经所述不开孔管进入所述开孔管最后渗入所述垃圾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回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管为HDPE花管,所述不开孔管为HDPE管。6.根据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冯其林薛强洪慧兰刘泽军郑中华陈顺侯方胜田相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