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陶春明专利>正文

一种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6962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包括呈左右对称的本体,自上而下叠加设置有四轨道,均左右贯穿本体;第一轨道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单向走针轨道,第一右斜面、中间直槽及第一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a,第一左斜面、中间直槽及第一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b;第二轨道为人字形双向走针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均呈八字形,组成两个单向走针轨道,两轨道中间构成中间凹槽,第四左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d。通过中山三角的轨道设计,有效的防止出现撞针或漏针现象,使电脑横机运行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脑横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
技术介绍
电脑横机是针织领域最常见的机械,其中机头三角部件是电脑横机的关键部件,一般装配于三角底板上。在以往的横机中,中山三角是由一个活动的三角和一个固定的三角组成,而活动三角受一些电器设备控制。当开始电脑编织时,根据花型工艺的需要,这个活动三角要做一些切换动作,一些相应的压片也要进行位置的变化,而无论是三角切换还是压片位置变化,都必须灵活的辅助机构在电磁铁的控制或其他电控驱动装置配合下完成,且三角切换还必须保证灵敏活动。现有中山三角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缺陷一、三角底板及提花三角底板背后要配置很多传动机构及电气驱动装置,增加了横机的重量及生产成本,对零件的制造和装配要求较高,导致制造成本和安装难度较高,且维修不便;二、由于结构复杂,受机械的磨损、电控失灵或者其他如毛灰、油污等因素等影响,常导致三角动作不灵敏、不到位甚至出现卡死现象;三、三角动作不到位,使织针退圈、弯纱及成圈不能正常进行,出现撞针或漏针现象,导致横机无法正常工作,生产效率不够高,故障率较高,降低了设备的编织效果,且影响用户的生产。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结合从事针织工作多年的经验,对上述
的缺陷进行长期研究,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方便、运行稳定的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固定安装于三角底板上。包括呈左右对称的本体,在本体上自上而下叠加设置有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均左右贯穿本体;第一轨道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单向走针轨道,第一右斜面、中间直槽及第一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a,第一左斜面、中间直槽及第一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b;第二轨道为人字形双向走针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均呈八字形,组成两个单向走针轨道,两轨道中间构成中间凹槽,第四左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d。进一步,所述中间凹槽的正下方设有一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一摆动三角,摆动三角以中心孔定位,中心孔处于本体的中心线上;第四左斜槽、摆动三角左斜边、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摆动三角右斜边、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组成单向走针轨道d’。由于摆动三角设计,使针脚的滑动更加顺畅,进而使电脑横机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进一步,所述摆动三角以中心孔固定,或者能绕中心孔左右摆动,限位槽对摆动三角进行摆幅限制。从而便于摆动三角的安装,而活动的摆动三角设计,使针脚的滑动更加顺畅,进而使电脑横机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进一步,摆动三角在限位槽里左右摆动的幅度等于限位槽的边宽。从而实现更加顺畅的滑动效果。进一步,所述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第四轨道的左右两侧入口处为喇叭口状。从而更方便针锺的运行。采用上述设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将中山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同时通过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的设置,取消了现有的活络三角、以及设置活络三角轴柄的三角座及相匹配的电气驱动装置,以及集圈(吊目)压板,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且便于维护;2、通过中山三角叠加四轨道的改进设计,尤其是第三轨道的设置,在编织轨道正上方在增加一个翻针辅助轨道,有效的防止出现撞针或漏针现象,使电脑横机运行更加稳定,从而提高机器成圈或翻针编织的稳定性和机头的运动速度,进而提高编织质量、增加织物的产量。为进一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成圈编织的一种走针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成圈编织的另一种走针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集圈(吊目)编织的一种走针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集圈(吊目)编织的另一种走针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翻针编织的一种走针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翻针编织的另一种走针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接针编织的一种走针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接针编织的另一种走针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接针编织的一种走针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接针编织的另一种走针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图10至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一、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固定安装于三角底板上,包括呈左右对称的本体100,在本体100上自上而下叠加设置有第一轨道10、第二轨道20、第三轨道30和第四轨道40,均左右贯穿本体100。上述本体100可以采用一体设置,也可以采用分体式设置。其中,第一轨道10为翻针轨道,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单向走针轨道,第一右斜面15、中间直槽18及第一左斜槽17构成单向走针轨道a,第一左斜面14、中间直槽18及第一右斜槽16构成单向走针轨道b ;第二轨道20为成圈及集圈轨道,为人字形双向走针轨道。本实施例中,本体采用分体式设置;同时,为方便针锺的运行,第一轨道10和第二轨道20的左右两侧入口处为喇叭口状。第三轨道30和第四轨道40均呈八字形,组成两个单向走针轨道,为吊目及接针轨道。两轨道中间构成中间凹槽43,第四左斜槽41、中间凹槽43、第三右斜面34及第三右斜槽35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45、中间凹槽43、第三左斜面32及第三左斜槽31构成单向走针轨道d。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本体100是采用分体式设置的,本体100包括上中山三角2、下中山三角1,下中山三角1安装于上中山三角2的下方,其中第一轨道10设置在上中山三角2上,上中山三角2的下部设置有弧形凹部21,下中山三角1具有顶角弧形的三角形头部11,下中山三角1的三角形头部11与上中山三角2下部的弧形凹部21组成第二轨道20,第三轨道30和第四轨道40设置在下中山三角1上。以下描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1、编织状态如图2所示,针踵9沿下中山三角1的起针斜面上升,并进入第二轨道20的双向走针轨道,随着针踵9的运动,也带动针踵10上升,当针踵9到达下中山三角1的人字形最高点时,织针处于完全退圈的位置,接着针踵9沿上中山三角2上的压针面2Q下降,完成垫纱、带纱、闭口、套圈、脱圈、弯纱与成圈等编织工序。 如图3所示,机头运行方向改变,针踵9沿下中山三角1的起针斜面上升,先进入第二轨道20右侧的喇叭口,接着进入第二轨道20的双向走针轨道运行,随着针踵9的上升运动,也带动针踵10上升,当针踵9到达下中山三角1的最高点时,织针处于完全退圈的位置,接着针踵9沿上中山三角2的压针面2P下降,完成垫纱、带纱、闭口、套圈、脱圈、弯纱与成圈编织工序。2、集圈(吊目)状态如图4所示,针踵9沿下中山三角1的起针斜面上升,当到达集圈(吊目)高度时,选针片针踵沿压脚的斜面上升,把针踵9及针踵10压入针板针槽,针踵9沿下中山三角1的上表面运动,织针不退圈,接着针踵9进入第二轨道20的双向走针轨道,完成弯纱与成圈编织,再接着完成度目编织,集圈(吊目)编织结束。如图5所示,机头运动方向改变,当针踵9进入第二轨道20的双向走针轨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春明
申请(专利权)人:陶春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