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端子组件和具有该连接端子组件的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04155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在电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组件,用于电连接电路板和插接件,其由相互独立并相互配合使用的一对连接端子组成,每个连接端子包括:一个固定段,构造为适于将该连接端子保持到电连接器的端子接纳槽中,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从该固定段的第一端延伸的一个弹性臂,其在远离该固定段的一端具有一个接触臂,该接触臂构造为与该对连接端子中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的接触臂配合,以适于接触并夹持插入的插接件;和从固定段的第二端延伸的一个夹持段,其构造为适于电连接电路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具有该连接端子组件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能够满足单间距设计要求,一次成型且结构简单,并避免料带材料的浪费,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在电连接器中的导电连接端子组件和具有该连接端子组件的电连接器,更特别地,涉及用在例如用作CPU插座的插座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组件和具有该连接端子组件的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脑等设备中用于组装CPU的插座部件逐渐向高密度多脚位发展,以充分适应便携式电脑等紧凑型设备的要求。插座连接器通过其中的连接端子实现电路板和 CUP针脚或插针的电连接。图IA和IB图示了用在电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的典型结构。如图IA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端子5包括与配合连接器的插接脚或插针(未示出)接合的接合部50、将端子5保持于插座连接器的相应端子收容槽(未示出)内的保持部51、以及将端子5固定至电路板上的安装部52。该接合部50具有自保持部51 —体延伸的颈部500、自颈部500另一端的两侧分别垂直弯折延伸的两个后臂501、以及自两个后臂501分别收缩延伸的接触臂502。 两个后臂501之间形成宽的U形引导空间503,两个接触臂502的自由端之间形成略小于插接脚直径的定位空间504。当配合连接器(未示出)插接至该插座连接器时,配合连接器的插接脚首先插入引导空间503,随后移动至定位空间504而推顶两个接触臂502,两个接触臂502弹性变形产生的作用力夹持插接脚,实现配合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然而,这种插座连接器的端子5所能够提供的足够的弹性作用力是以材料的极大浪费换取的。图IB图示了端子5未成形前在料带上冲压的形状,形成合适的接合部50需要占用A宽度的料带,而形成端子5的主体的保持部51仅需要B宽度的料带。通常,为了将端子5稳定地固定在插座连接器中,保持部51的宽度对应于端子收容槽的宽度,即一个冲切间距(Pitch)IP;而为了弯折形成合适的接合部并提供足够的夹持力,接合部50占用的料带宽度A通常为保持部51占用的料带宽度B的两倍,即2P。因此,每制造一个端子5, 就要浪费相当多的材料。而且,这种双臂式端子结构复杂,需要经过多次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现有的插座连接器的连接端子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通过改变端子结构,采用分体式端子,提供了能够满足单间距设计要求且成本降低的连接端子和具有这种连接端子的电连接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在一个电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组件, 用于在一个电路板和一个插接件之间实现电连接,其中,所述连接端子组件由相互独立并相互配合使用的一对连接端子组成,每个连接端子包括一个固定段,构造为适于将所述连接端子保持到电连接器的端子接纳槽中,所述固定段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端和一个第二端;一个弹性臂,从所述固定段的第一端延伸,该弹性臂在远离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具有一个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构造为与该对连接端子中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的接触臂配合,以适于接触并夹持插入的插接件;和一个夹持段,从固定段的第二端延伸,该夹持段构造为适于电连接所述电路板。较佳地,在上述连接端子组件中,每个连接端子的所述接触臂可以包括一个接触部和一个引导部,该接触部具有适于接触插入的插接件的一个接触面,该引导部从该接触部延伸并具有适于引导接触插入的插接件的一个引导面。较佳地,在上述连接端子组件中,该引导面所在的平面或该引导面的切平面与该接触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较佳地,所述夹角为20-40度。较佳地,在上述连接端子组件中,该对连接端子的两个接触臂可以设置为相对于一个对称平面成镜像对称,其中,该对连接端子的两个接触面之间沿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方向的间距恒定且小于该对连接端子的两个引导面之间沿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方向的间距。较佳地,在上述连接端子组件中,该对连接端子的两个引导面之间的间距可以形成为沿引导部从对应的接触部延伸所沿的方向逐渐增加,以适于引导所述插接件进入两个接触面之间。较佳地,在上述连接端子组件中,每个连接端子的所述弹性臂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固定段的第一端和所述接触臂之间的一个弹性连接段,所述弹性连接段构造为在插接件与弹性臂接触时变形,以向插接件施加夹持力。较佳地,在上述连接端子组件中,每个连接端子可以是由导电材料通过冲切、弯曲而一体成型的整体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绝缘壳体单元,每个绝缘壳体单元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的内侧壁和分别形成在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的一对端子接纳槽;和至少一个上述连接端子组件,其中每对连接端子固定在每个绝缘壳体单元的该对端子接纳槽中。较佳地,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每个端子接纳槽可以包括一个侧壁面和沿着侧壁面的沿插接件的插入方向的两个侧边缘形成的开口相对的两个凹槽,并且每个连接端子的固定段具有一个固定面和两个相对的固定端,所述固定面与侧壁面贴合,所述两个相对的固定端分别插入两个凹槽中。较佳地,每对连接端子的夹持段适于夹持用于电连接夹持段和将连接的电路板的一个焊球。在本技术中,连接端子为分体式结构,每个连接端子只具有一个接触臂,从而能够形成直接冲切、一体成型的单间距端子,结构简单,避免了常规连接器中的弯折双臂结构由于展开宽度导致的材料浪费,并且这种单臂式连接端子便于根据需要在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中配对并组装成适于夹持诸如插针之类的插接件的结构和形状,适应电连接器的不同间距设计要求。附图说明参阅后续的图示与描述将可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原理。文中未详列暨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则请参考该后续图示的描述。图示中的组成元件并不一定符合比例,而系以强调的方式描绘出本技术的原理。在图示中,相同的元件系于不同图示中标出相同对应的部分。5图IA图示了用在电连接器中的常规连接端子的典型结构;图IB图示了常规连接端子未成形前在料带上冲压的形状;图2A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的平面图;图2B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未成形前在料带上冲压的形状;图4为图示具有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的电连接器的透视图;图5为图示图4中示出的电连接器在略去了绝缘壳体之后的结构的示意图;以及图6为图5中示出的结构的底视图,其中示出了插接件插入电连接器中的连接过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本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由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号指示。下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阐述本技术的总体构思,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一种限制。图2A和2B图示了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的结构。与常规的连接端子的双臂式结构不同,根据本技术的连接端子100为分体式结构,仅具有一个与配合连接器的诸如插针或针脚之类的插接件接触并电连接的接触臂。如图所示,连接端子 100主要由一个固定段110、一个弹性臂120和一个夹持段130这三段构成。其中,如随后将描述的那样,固定段110构造为适于将连接端子100保持并固定到电连接器的端子接纳槽(如参见图4)或其它固定结构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段110 为块体结构,如具有矩形形状的截面。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固定段110的形状不限于此,其可以具有与电连接器中的端子接纳槽或固定结构相配合并适于固定的其它截面形状。如图2A和2B所示,固定段110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端子组件,用在一个电连接器中,用于在一个电路板和一个插接件之间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组件由相互独立并相互配合使用的一对连接端子组成,每个连接端子包括:一个固定段,构造为适于将所述连接端子保持到电连接器的端子接纳槽中,所述固定段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端和一个第二端;一个弹性臂,从所述固定段的第一端延伸,该弹性臂在远离所述固定段的一端具有一个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构造为与该对连接端子中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的接触臂配合,以适于接触并夹持插入的插接件;和一个夹持段,从固定段的第二端延伸,该夹持段构造为适于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髦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