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01171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所述平板计算机包括平板计算机本体及输入装置,所述连杆机构分别枢设于平板计算机本体与输入装置间,且连杆机构包含连杆及枢钮器,连杆一端具有上枢部、另一端具有下枢部,上枢部枢接于平板计算机本体背面,下枢部枢接于输入装置上;其中,平板计算机本体与上枢部的枢接处设有第一弹性元件,输入装置与下枢部的枢接处则设有枢钮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通过其枢钮器产生的弹力将平板计算机本体推送至预定的仰角角度位置,如此使用者仅需对平板计算机本体施予较小推力触发枢钮器,即可使平板计算机本体自行完成开启动作,且也不需全程对平板计算机本体施加推力,故在开启动作上较为省力且便利。(*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尤指一种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
技术介绍
以往纯平板型的平板计算机为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往往必须以手持或置于膝上等方式来操作,甚至必须另外购买支撑架来使用,以便于将平板计算机本体摆置呈仰角状态方可便于观看或使用。因此,通常复合有键盘等输入装置的平板计算机,在设计上会使其与输入装置可呈收合及仰角二种形态。在使用时,可通过枢轴或连杆等机构将平板计算机本体支撑于输入装置上,并使平板计算机本体与输入装置间呈一定的夹角设置;而在携带时, 同样通过枢轴或连杆等机构将平板计算机本体与输入装置上、下相叠置即可。然而,不论是枢轴或连杆等机构,在开始时都必须全程对平板计算机本体施加推力,方可将平板计算机本体推至仰角角度位置,故其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所述平板计算机包括一平板计算机本体及一供该平板计算机本体呈仰角状态的输入装置,所述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包括一对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枢设于平板计算机本体与输入装置间,且连杆机构包含一连杆及一枢钮器,所述连杆一端具有一上枢部,另一端具有一下枢部,上枢部枢接于平板计算机本体背面,而下枢部则枢接于输入装置上;其中,所述平板计算机本体与上枢部的枢接处设有一第一弹性元件,而输入装置与下枢部的枢接处则设有一枢钮器。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平板计算机本体上设有供所述连杆容置的凹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平板计算机本体与输入装置间设有相对的第一磁性元件。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输入装置上突设有一支撑块,支撑块与平板计算机本体间设有相对的第二磁性元件。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杆机构的上枢部贯设有一上枢轴,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套设于上枢轴。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为扭力弹簧。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杆机构的下枢部贯设有一下枢轴,所述枢钮器连接于下枢轴一侧。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枢钮器包含以凸轮面相互滑动配合的二轮轴、一穿套于该二轮轴的轴心以及一提供弹力供该二轮轴啮合的第二弹性元件。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枢钮器还进一步设有一固定座,且枢钮器组设于输入装3置内。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座与其中一轮轴相组接。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主要通过其枢钮器产生的弹力将平板计算机本体推送至预定的仰角角度位置,如此使用者仅需对平板计算机本体施予较小推力触发枢钮器,使其产生弹力,即可使平板计算机本体自行完成开启动作,且也不需全程对平板计算机本体施加推力,故在开启动作上较为省力且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呈仰角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杆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连杆机构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连杆机构呈收合状态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呈收合状态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呈收合状态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呈仰角状态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呈仰角状态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平板计算机本体-1 ;第二磁性元件-10 ;第一磁性元件-11 ;凹槽-12 ;输入装置-2 ;支撑块-20 ;第二磁性元件-200 ;第一磁性元件_21 ;连杆机构-3 ;连杆-30 ;上枢部-300 ;下枢部-301 ;上枢轴-302 ;第一弹性元件-303 ;下枢轴-304 ;枢钮器-31 ;轮轴-310 ;轮轴-311 ;轴心-312 ;第二弹性元件-313 ; 固定座-314。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说明如下,而附图与详细说明仅作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呈仰角状态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所述平板计算机包括一平板计算机本体1、一输入装置2,所述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包括一对连杆机构3,所述连杆机构3分别枢设于平板计算机本体1与输入装置2之间,以供平板计算机本体1可呈仰角状态而便于观看或使用,并能使平板计算机本体1可与输入装置2上、下相叠置而收合,以便于携带;其中平板计算机本体1可具有作为输入接口的触控屏幕(Touch panel),或可进一步通过无线技术或USB接口等有线连接,如键盘等的输入装置2,以便于使用者输入指令。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示,所述连杆机构3分别枢设于平板计算机本体1与输入装置2间的近二侧处,且连杆机构3包含一连杆30与一枢钮器31,所述连杆30 —端具有一上枢部300、另一端具有一下枢部301,连杆30的上枢部300枢接于平板计算机本体1 的背面,而下枢部301则枢接于输入装置2上,并可在平板计算机本体1的背面设置供连杆 30容置的凹槽12,以在平板计算机本体1与输入装置2收合时,使连杆30可沉入凹槽12 内(即如图6所示)。更详细地,所述连杆机构3的连杆30的上枢部300贯设有一上枢轴302,在上枢轴302上套设有一第一弹性元件303,如扭力弹簧等;当平板计算机本体1与输入装置2收合时,第一弹性元件303即受力于平板计算机本体1的凹槽12内与连杆30间。另外,连杆 30的下枢部301也贯穿有一下枢轴304,并在一侧连接上述枢钮器31 ;枢钮器31包含以凸轮面相互滑动配合的轮轴310和轮轴311、一穿套于轮轴310和轮轴311的轴心312以及一提供弹力使轮轴310和轮轴311啮合的第二弹性元件313,并可进一步设有一固定座314, 以使枢钮器31组设于输入装置2内。而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固定座314与其中一轮轴311相组接,以使连杆30与枢钮器31产生相对旋转时,连杆30即可带动另一轮轴 310旋转,从而使轮轴310和轮轴311以彼此相配合的凸轮面产生互相滑动的效果,进而提供弹力而能将平板计算机本体1推送至预定的仰角角度位置(即如图1所示)。因此,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的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据此,如图4至图6所示,当平板计算机本体1与输入装置2收合时,所述连杆机构3的连杆30可沉入平板计算机本体1背面的凹槽12内,此时所述连杆机构3的第一弹性元件303即受力于平板计算机本体1的凹槽12内与连杆30间,但可通过分别设于平板计算机本体1的背面与输入装置2相对位置的第一磁性元件11和第一磁性元件21上,以使平板计算机本体1与输入装置2维持上、下相叠置的收合形态。再者,如图7及图8所示,当欲将平板计算机本体1摆置仰角角度位置时,仅需对平板计算机本体1施予适当的推力,以触发所述连杆机构3的枢钮器31作动而产生弹力, 进而能将平板计算机本体1推送至预定的仰角角度位置。此外,还可在输入装置2上突设一支撑块20,并在支撑块20上与平板计算机本体1背面下缘相对位置分别设有第二磁性元件200和第二磁性元件10,以使平板计算机本体1维持于输入装置2上呈仰角的形态。另外,支撑块20在平板计算机本体1叠置于输入装置2上时(即收合形态时),可被平板计算机本体1下压而沉入输入装置2表面之下,例如,在支撑块20与输入装置2间设置如弹簧等元件即可达成。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所述平板计算机包括一平板计算机本体及一供该平板计算机本体呈仰角状态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平板计算机的仰角连杆机构包括一对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枢设于平板计算机本体与输入装置间,且连杆机构包含一连杆及一枢钮器,所述连杆一端具有一上枢部,另一端具有一下枢部,上枢部枢接于平板计算机本体背面,而下枢部则枢接于输入装置上;其中,所述平板计算机本体与上枢部的枢接处设有一第一弹性元件,而输入装置与下枢部的枢接处则设有一枢钮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柏元张振翔
申请(专利权)人:宗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