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裕松专利>正文

一种旋转式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778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位器的旋转式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旋转杆、开关装置、电阻体和壳体,壳体包括上壳、下壳和外壳,开关装置包括旋转块、铆钉、切换块、扭簧、摆动片、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动触点和静触点,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时,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气安全性能较好,质量可靠,结构简洁,组装方便,使用寿命较长,且其额定电流值更高,从而使得电位器适用范围更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元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位器的旋转式开关
技术介绍
电位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中,例如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等电子设备,电位器相当于一种可变电阻器,其作用在于调节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大小,为了控制方便,电位器还设置有开关,用于电位器的开关大多采用旋转式开关结构,这样可以方便地将开关切换和调节功能均通过旋转部件一体控制。目前电位器的开关结构通常采用触片接触的方式进行开关切换,触片为铜片或者在铜片表面镀银,这种开关在使用时质量不可靠,导电性较差,常常会发生触片接触不良, 导致电位器无法正常工作,而且使用寿命较短;由于现有电位器的开关结构在导通较大电流时,其电气安全性能不好,为了保证使用安全,通常设定的额定电流值不超过1A,因此现有的电位器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随着电位器越来越小型化,开关结构所占空间有限,而现有的电位器的开关结构较复杂,零件较多,组装不方便同时所占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旋转式开关,解决了现有的电位器的开关在导通较大电流时其电气安全性能不好,质量不可靠,结构复杂,组装不方便,使用寿命短等技术问题,本技术的额定电流值更高,从而使得电位器适用范围更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旋转式开关,包括旋转杆、开关装置、电阻体和壳体,壳体包括上壳、下壳和外壳,上壳开设有与旋转杆相匹配的轴孔,旋转杆穿过轴孔插设于壳体内,电阻体、开关装置和下壳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于上壳的下方,开关装置包括旋转块、铆钉、切换块、扭簧、摆动片、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动触点和静触点,旋转块的上端与旋转杆卡接,旋转块的下端凸设有转柱和拨动子,转柱的下端与下壳相接,铆钉的下端与下壳铆接,以铆钉为轴从上至下依次套设有切换块、摆动片和第一电极片,切换块上设置有第一凸臂和第二凸臂,扭簧的一端与切换块连接,扭簧的另一端与摆动片连接,摆动片靠近铆钉的一端与第一电极片紧密接触,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固定嵌设于下壳内,动触点固定连接于摆动片上,静触点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极片上;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时,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其中,动触点和静触点均为呈平头钉状的银制的触点,动触点和静触点均包括杆部和帽部,摆动片远离铆钉的一端向上弯折,摆动片的弯折部开设有与动触点的杆部相匹配的动触点连接孔,动触点的杆部穿过动触点连接孔并与摆动片过盈连接,第二电极片上开设有与静触点的杆部相匹配的静触点连接孔,静触点的杆部穿过静触点连接孔并与第二电极片过盈连接。3其中,动触点和静触点的形状以及大小均相同。其中,扭簧为呈弧形的弹性体,扭簧的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扭簧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摆动片为呈弧形的金属导体,摆动片远离铆钉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切换块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下壳内开设有与扭簧第一弯折部相匹配的滑槽,扭簧的第一弯折部穿过第一通孔并嵌设于滑槽内,扭簧的第二弯折部插设于第二通孑L内。其中,下壳内设置有止挡块。其中,旋转块的上端开设有与旋转杆下端相匹配的插孔,该插孔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其中,旋转杆的下部还卡设有卡环,旋转杆的下部开设有与卡环相匹配的环形卡槽,卡环卡设于该环形卡槽内。其中,电阻体为呈环形的碳膜电阻,电阻体的侧边铆接有接线端子,旋转块的上端面设置有凸块,旋转块的上端还固定连接有电刷,电刷上开设有与凸块相匹配的固定孔。其中,上壳的下端面设置有限位凸柱,电阻体上开设有与限位凸柱相匹配的限位凹槽,限位凸柱卡设于限位凹槽内。其中,外壳的上端面延设有上扣片,外壳的下端面延设有下扣片,电阻体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上扣片相匹配的上扣槽,下壳的外侧壁以及底部开设有与下扣片相匹配的下扣槽,上扣片卡入上扣槽内并向内弯折与上壳的上端面紧密接触,下扣片向内弯折并卡设于下扣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种旋转式开关,包括旋转杆、开关装置、电阻体和壳体,壳体包括上壳、下壳和外壳,上壳开设有与旋转杆相匹配的轴孔,旋转杆穿过轴孔插设于壳体内,电阻体、开关装置和下壳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于上壳的下方,开关装置包括旋转块、铆钉、切换块、扭簧、摆动片、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动触点和静触点,旋转块的上端与旋转杆卡接,旋转块的下端凸设有转柱和拨动子,转柱的下端与下壳相接,铆钉的下端与下壳铆接,以铆钉为轴从上至下依次套设有切换块、摆动片和第一电极片,切换块上设置有第一凸臂和第二凸臂,扭簧的一端与切换块连接,扭簧的另一端与摆动片连接,摆动片靠近铆钉的一端与第一电极片紧密接触,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固定嵌设于下壳内,动触点固定连接于摆动片上,静触点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极片上;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时,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在本旋转式开关工作时,设定初始状态为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且拨动子位于切换块的两臂之间,顺时针转动旋转杆,旋转杆带动旋转块转动,位于旋转块下端的拨动子与切换块的第一凸臂接触并驱动切换块逆时针转动,由于扭簧的一端与切换块连接,扭簧的另一端与摆动片连接,转动切换块即对扭簧施加压力同时改变扭簧的受力方向,使得摆动片在扭簧弹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接合,并且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动触点与静触点结合稳固,不会造成接触不良;当需要断开开关装置时,逆时针转动旋转杆, 拨动子与切换块的第二凸臂接触并驱动切换块顺时针转动,同理,摆动片在扭簧弹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开关装置返回初始状态。本旋转式开关与现有的开关相比,用动触点与静触点相结合的方式替代现有的通过触片接触方式来实现开关导通,其电气安全性能较好,质量更可靠,能导通较大电流,采用本旋转式开关的电位器的额定电流可达6A,因而使得电位器的适用范围更广泛;其次本旋转式开关结构简洁,组装方便,所占空间较小,能满足小型电位器的需求;再次本旋转式开关使用寿命较长,不会因频繁使用造成接触不良。附图说明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图1至图4中包括有10——旋转杆,11——环形卡槽,12——卡环,21——旋转块,211——拨动子, 212——转柱,213——凸块,22——铆钉,23——切换块,231——第一凸臂,232——第二凸臂,24——扭簧,25——摆动片,26—一动触点,27—一第二电极片,28——静触点,29—— 第一电极片,30——电阻体,31——接线端子,32——限位凹槽,33——上扣槽,40——上壳,41——限位凸柱,50——下壳,51——下扣槽,52——滑槽,53——止挡块,60——外壳, 61——上扣片,62——下扣片,70——电刷,71——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以图1所示为参照方向。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旋转式开关,包括旋转杆10、开关装置、电阻体30和壳体, 壳体包括上壳40、下壳50和外壳60,上壳40开设有与旋转杆10相匹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式开关,包括旋转杆、开关装置、电阻体和壳体,壳体包括上壳、下壳和外壳,上壳开设有与旋转杆相匹配的轴孔,旋转杆穿过轴孔插设于壳体内,电阻体、开关装置和下壳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于上壳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开关装置包括旋转块、铆钉、切换块、扭簧、摆动片、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动触点和静触点,旋转块的上端与旋转杆卡接,旋转块的下端凸设有转柱和拨动子,转柱的下端与下壳相接,铆钉的下端与下壳铆接,以铆钉为轴从上至下依次套设有切换块、摆动片和第一电极片,切换块上设置有第一凸臂和第二凸臂,扭簧的一端与切换块连接,扭簧的另一端与摆动片连接,摆动片靠近铆钉的一端与第一电极片紧密接触,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固定嵌设于下壳内,动触点固定连接于摆动片上,静触点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极片上;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时,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时,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裕松
申请(专利权)人:黄裕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