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线方法和分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08598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通讯设备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分线方法和分线装置。上述分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一架体,于架体上开设一穿线孔,于所述架体的侧壁开设贯孔,于贯孔内设置分线构件,于架体外转动或滑动套设一滑块;将双绞线穿入穿线孔,转动或滑动滑块;将双绞线抽出。上述分线装置包括架体,架体上开设有穿线孔,架体的侧壁开设有二个相向设置且贯通于穿线孔的贯孔,二个贯孔内均设置有分线构件,架体的外侧转动套设或滑动套设有滑块。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线方法和分线装置,其无需操作人员手动将双绞线的两头分开,省时省力,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而且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运动机构件,易于制备且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讯设备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分线方法和分线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目前的MDF(Main Distribution Frame,总配线架),其外线侧连接市话通信线缆,内线侧连接电信交换或接入设备的用户电路。在外线侧和内线侧之间通过一种双绞线1’,来实现其物理连接。目前MDF双绞线的安装都是通过人工手动进行的。其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1、剪下所需要合理长度的双绞线1,;2、把双绞线两头通过人工手动分开,使两头各有一小段平行线缆11’。3、通过打线工具,即打线刀把双绞线1,分别插入到MDF的外线侧和内线侧。现有技术中这种通过人工对双绞线1’进行分线的方式,费时费力,尤其当设备在偏远的山区和条件恶劣的地方时,更是费时费力,作业效率低,操作人员工作强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分线方法和分线装置, 其可方便快速地将双绞线的两端分成平行的线缆,操作人员操作时省时省力,作业效率高, 工作强度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一架体,于所述架体上开设可供双绞线穿设的穿线孔,于所述架体的侧壁开设二相向设置且贯通于所述穿线孔的贯孔,于所述贯孔内设置可沿所述贯孔滑动的分线构件,于所述架体外侧转动套设或滑动套设一可挤压所述分线构件以使所述分线构件向穿线孔方向滑动的滑块;将所述双绞线穿入穿线孔,转动或滑动滑块使二个分线构件卡入双绞线之间;将双绞线从穿线孔中抽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分线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开设有用于供双绞线穿设的穿线孔,所述架体的侧壁开设有二个相向设置且贯通于所述穿线孔的贯孔,所述二个贯孔内均设置有可沿所述贯孔轴向滑动的分线构件,所述架体的外侧转动套设或滑动套设有可挤压所述分线构件以使所述分线构件向穿线孔方向滑动的滑块。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线方法和分线装置,其通过设置二可在滑块挤压下相向运动的分线构件,其只需转动或旋转滑块,便可挤压分线构件或解除对分线构件的挤压,从而可以方便地对双绞线进行分线,无需操作人员手动将双绞线的两头分开,省时省力,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而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线装置,其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运动机构, 只有架体、滑块、分线构件三个零件,易于制备且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手动拆分双绞线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装配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中的架体的平面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B-B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中的滑块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8是图7中C-C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驱动孔呈长圆形的滑块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线装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2 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线方法,用于将双绞线的端部分成平行的两根线缆。上述分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一架体2,于架体2上开设可供双绞线1穿设的穿线孔21,于架体2的侧壁开设二个相向设置且贯通于穿线孔21的贯孔22。本实施例中,穿线孔21轴向设置,贯孔22 径向设置并贯通于穿线孔21。于贯孔22内设置可沿贯孔22滑动的分线构件4,于架体2 外侧转动套设或滑动套设一可挤压分线构件4以使分线构件4向穿线孔21方向滑动的滑块3;将双绞线1穿过穿线孔21,转动或滑动滑块3使二个分线构件4卡入双绞线1之间;将双绞线1从穿线孔21中抽出。通过这样的设计,当滑块3转动或滑动时,滑块3可挤压二个分线构件4并迫使二个分线构件4相向运动,从而使二个分线构件4可挤入双绞线1之间,再通过外力使双绞线1相对分线装置轴向运动,便可将双绞线1分开成为二根平行的线缆,与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分开双绞线1的方式相比,省时省力,而且无需设置结构复杂的运动结构,结构简单合理,可靠性高。如图2 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按照上述分线方法设计了一种分线装置的优选的实施例,可用于AMDF (Automated Main Distribution Frame,自动配线架)上或其它需要连接双绞线的场合中。上述分线装置包括架体2,架体2上开设有用于供双绞线1穿设的穿线孔21,穿线孔21沿架体2的轴线设置,架体2的侧壁开设有二相向设置且贯通于穿线孔21的贯孔22,二个贯孔22内均设置有可沿贯孔22轴向滑动的分线构件4。穿线孔21轴向设置,贯孔22径向设置并贯通于穿线孔21。架体2的外侧转动套设或者滑动套设有可挤压分线构件4以使分线构件4向穿线孔21方向滑动的滑块3,滑块3中央开设有供架体2穿设的通孔31。具体应用中,可在滑块3的内侧设置长圆形孔、凸起结构、锥形面等合适结构以驱动分线构件4。通过这样的设计,当滑块3转动或滑动时,滑块3可挤压二个分线构件4 并迫使二个分线构件4相向运动,从而使二个分线构件4可挤入双绞线1之间相绞后的凹陷位置,再通过外力使双绞线1相对分线装置轴向运动以将双绞线1从穿线孔21是抽出, 便可将双绞线1的端部分开成为二根平行的线缆,与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分开双绞线1的方式相比,省时省力,而且无需设置结构复杂的运动结构,结构简单合理,可靠性高。具体地,如图2 图6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穿线孔21内侧壁还设置有容置槽23,容置槽23用于容置分线后的双绞线1,容置槽23设置有二个且相向设置,二个容置槽23之间的连线与二个分线构件4之间的连线相垂直。这样,当双绞线1被分开,其将分为两条平行的线缆,容置槽23形成供线缆退让的空间,其一方面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分开后的线缆可滑入预设的容置槽23内,另一方面,可起到一个收纳的作用,避免在分线构件4的挤压下而使线缆的外皮破损,从而防止了因线缆外皮破损而对网络带来不利的影响。优选地,如图5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容置槽23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合适形状,与线缆的形状相匹配,且无尖锐的拐角,防止线缆外皮被刮破,从而防止了因线缆外皮破损而对网络带来不利的影响。优选地,如图2 图15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分线构件4呈圆球状或呈两端倒圆的柱状,其前端光滑,一方便于插入至双绞线1之间,另一方面可防止线缆外皮被插破。优选地,如图2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分线构件4为钢珠,其易于制备,可选用标准件,应用成本低。具体地,如图4 图6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贯孔22靠近穿线孔21的一端设置有可阻挡分线构件4的限位部221,以限定分线构件4的极限位置,贯孔22的前段的内侧壁为圆柱面,其后段呈缩口状以形成限位部221,其后段可呈球面状或锥面状或凸起块等缩口限位结构,或者,贯孔22也可呈锥形等合适形状,只要其能对分线构件4进行限位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一架体,于所述架体上开设可供双绞线穿设的穿线孔,于所述架体的侧壁开设二个相向设置且贯通于所述穿线孔的贯孔,于所述贯孔内设置可沿所述贯孔滑动的分线构件,于所述架体外侧转动套设或滑动套设一可挤压所述分线构件以使所述分线构件向穿线孔方向滑动的滑块;将所述双绞线穿入穿线孔,转动或滑动滑块使二个分线构件卡入双绞线之间;将双绞线从穿线孔中抽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延修郭亚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