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107866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去除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凝聚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围绕混凝工艺,以强化去除天然有机物、控制消毒副产物为目标,提出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过程、进而通过吸附/凝聚共同作用以有效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改善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降低沉后水和滤后水的浊度及耗氧量等。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可改善低浊水、低温水、低温低浊水、高有机污染水的混凝沉淀效果,降低沉后水浊度及颗粒物浓度。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饮用水厂净化,也可应用于以中水回用为目的的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饮用水处理
,特别涉及在饮用水混凝处理过程中通过强化微界面吸附作用以提高混凝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方法。
技术介绍
混凝是饮用水处理的核心单元,混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后续沉淀、过滤单元的运行效果。混凝工艺最初的控制目标是浊度、胶体颗粒物等,随着水源有机污染加剧以及控制消毒副产物的需求,混凝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去除天然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成为混凝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强化混凝也被美国国家环保局认为是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最有效技术之一。以天然有机物为去除目标的强化混凝和以浊度、颗粒物为目标的传统混凝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混凝工艺以电中和、网捕、卷扫等为主要作用机制,通过压缩胶体表面双电层、 胶体脱稳等完成水中胶体颗粒的凝聚絮凝过程。混凝剂投量主要通过胶体颗粒物表面电中和为重要依据,因此传统混凝工艺对腐殖酸、富里酸等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 在传统混凝工艺基础上提高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1)提高混凝剂投量,增大混凝水解产物(如氢氧化铝Al (OH)3)含量,充分发挥其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附去除作用;2)调节pH值,一般将pH值降低至6左右以提高絮凝剂与天然有机物的相互作用,但此方法操作复杂且不易控制;3)优化絮凝剂种类,例如采用Al13含量更高的絮凝剂;4)利用软化过程中产生的CaC03、Mg(OH)2等对天然有机物吸附作用,但此方法仅适合高硬度的水的处理。在上述方法中,提高混凝剂投量在工程中最为常用,在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消耗水中碱度,PH值降低,出水对管网腐蚀性增强;2)出厂水铝浓度存在超标风险;3)药剂成本可能显著提高等等。由于该方法主要依靠絮凝剂本身的作用,忽略了混凝反应过程中絮凝剂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天然有机物形态去除的影响,也未考虑天然有机物自身性质及其与絮凝剂不同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与反应过程,从而单独依靠絮凝剂水解产物(如氢氧化铝)的作用对天然有机物去除能力受到明显限制。反之,若在絮凝过程中引入与絮凝剂水解产物具有不同吸附特性的吸附剂,通过在微界面尺度上强化吸附去除天然有机物的作用,则有可能在较低的药剂投量下通过吸附凝聚的共同作用获得更佳的天然有机物去除效^ ο本专利技术围绕混凝工艺,以强化去除天然有机物、控制消毒副产物为目标,提出一种强化微界面吸附过程、进而通过吸附/凝聚共同作用以有效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可有效改善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降低沉后水和滤后水的浊度及耗氧量等。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可改善低浊水、低温水、低温低浊水、高有机污染水的混凝沉淀效果,降低沉后水浊度及颗粒物浓度。本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饮用水厂净化,也可应用于以中水回用为目的的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遭受天然有机物污染且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 +消毒)的饮用水厂,提供一种性能高效、经济可行、易于在工程中应用的方法,以有效提高混凝去除天然有机物效果,进而控制后氯化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在于,在混凝过程中利用原位反应的方法引入一种与絮凝剂水解产物不同的吸附剂及其微观尺度上的吸附界面,通过吸附剂的微界面吸附作用和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提高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吸附剂及其微观尺度上的吸附界面,是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共同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反应生成的。其中,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絮凝剂种类与水厂采用的絮凝剂种类相关当水厂采用的絮凝剂为铝盐时,则本专利技术采用铁盐;当水厂采用的絮凝剂为铁盐时,则本专利技术采用铝盐。高锰酸钾投加至处理水中后,与水中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原位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锰(In situ MnO2);铁盐投加至处理水中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原位生成的氢氧化铁(In situ Fe(OH)3);铝盐投加至处理水中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原位生成的氢氧化铝(In situ A1(0H)3)。因此,当水厂采用铝盐絮凝剂时,高锰酸盐与铁盐共同投加至处理水中后,In situ 1^02与111 situ Fe (OH) 3颗粒的表面电位与铝盐絮凝剂不同,从而显著提高铝盐絮凝剂异相凝聚过程颗粒物碰撞效率;当水厂采用铁盐絮凝剂时,高锰酸盐与铝盐共同投加至处理水中后,In situ MnO2与In situ Al (OH) 3颗粒的表面电位与铁盐絮凝剂不同。上述与絮凝剂水解产物不同的吸附剂,由于其表面性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与絮凝剂水解产物不同的吸附性能;另一方面,上述吸附剂通过原位反应生成而得,具有颗粒极其细小、比表面积丰富等特点,可充分发挥微界面尺度上的吸附作用进而提高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所述的铁盐可选自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聚合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硝酸铁等中的一种或大于一种以上的混合盐;所述的铝盐可选自硫酸铝、氯化铝、聚合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硝酸铝、聚合硝酸铝、明矾等溶液中的一种或大于一种以上的混合物。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1、根据水厂采用的絮凝剂种类,确定采用的絮凝剂种类当水厂使用铝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铁盐;当水厂使用铁盐絮凝剂时,则选择铝盐。2、将高锰酸钾与(1)中确定的絮凝剂在充分搅拌下溶解,形成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的摩尔比为5 1 1 10。3、将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待处理水中,投加点可以是一级泵站取水口,或一级泵站出水管至水厂混合单元之前的任意一个可投加液体药剂的位置。 混合溶液投加量为,以高锰酸钾的投量计算,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待处理水中后高锰酸钾的浓度在0. 2 5mg/L之间。4、由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投加至水中后,通过原位反应生成In situ MnO2 与 In situFe (OH) 3 极细小吸附剂或 In situ MnO2 与 In situ Fe (OH)3 极细小吸附剂,这些吸附剂在混合单元经充分混合之后,在微界面尺度上与水中天然有机物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将溶解性天然有机物吸附在其表面,并进一步在水厂絮凝剂的凝聚絮凝作用下形成大颗粒絮体,大颗粒絮体最终通过沉淀与过滤单元得以去除。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效果如下41.无需进行大规模工程改造即可方便地强化水厂絮凝过程对天然有机物去除效果,控制后氯化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方法简单,工程投资成本低,易于在工程中实现;2.使用操作过程简便,在水厂日常运行管理基础上无需增加复杂的额外操作;3.采用药剂为水处理中常用的净水药剂或净水材料,成本低廉;4.对水中胶体颗粒物、浊度、颗粒物等去除也有良好促进作用。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某水厂原水耗氧量为5. Omg/L,经污染源排查确认为天然有机污染。水厂采用聚合氯化铝混凝剂,投量达到20mg/L混凝去除耗氧量效果仍不理想,出厂水耗氧量为3. 4mg/L, 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当原水耗氧量< 6mg/L时,出厂水耗氧量< 3mg/L)。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吸附凝聚方法强化去除水中有机物1)确定高锰酸钾与絮凝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絮凝剂采用三氯化铁;2)将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在充分搅拌下溶解,获得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高锰酸钾与三氯化铁的摩尔比为1 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强化异相凝聚过程改善絮凝效果、提高絮体粒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常规混凝工艺中引入原位反应生成的In situ MnO2和絮凝剂原位水解产物作为絮凝晶核,增大颗粒物浓度,进而改善絮凝效果并提高絮体的粒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久辉刘锐平刘会娟兰华春田川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