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3344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该端子收容槽贯穿对接面形成开口,导电端子具有自该开口突出对接面的接触部、位于端子收容槽中的弹性部、固定部和延伸出端子收容槽的焊接部,该接触部与对接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端子收容槽在开口处形成分别邻近第一、第二交线的第一、第二侧壁,该第一、第二侧壁具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内侧面,接触部的自由端抵靠于该内侧面,其中自第二侧壁向第一侧壁方向延伸有限位块,导电端子接触部自由端的竖直长度大于第二交线与限位块之间的竖直距离,从而避免导电端子脱离绝缘本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指一种用于与电子元件对接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电池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导电端子设有突出端子收容槽的接触部、收容于端子收容槽的弹性部和固定部,以及延伸出端子收容槽的焊接部。该接触部的自由端抵靠于绝缘本体前壁的内侧面,进而限定接触部的位置。在电池连接器与电池对接时,电池对端子接触部产生水平对接力的同时,会对端子接触部产生向下的作用力,端子接触部的自由端容易脱离绝缘本体。鉴于以上缺失,特设计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良好固定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 该端子收容槽贯穿对接面形成开口,导电端子具有自该开口突出对接面的接触部、位于端子收容槽中的弹性部、固定部和延伸出端子收容槽的焊接部,该接触部与对接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端子收容槽在开口处形成分别邻近第一、第二交线的第一、第二侧壁,该第一、第二侧壁具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内侧面,接触部的自由端抵靠于该内侧面, 其中自第二侧壁向第一侧壁方向延伸有限位块,导电端子接触部自由端的竖直长度大于第二交线与限位块之间的竖直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接触部自由端的竖直长度大于接触部与对接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的第二交线与限位块之间的竖直距离,可避免本电连接器与其他器件对接时,导电端子接触部的自由端脱离绝缘本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其中有一个导电端子未安装于绝缘本体;图4是沿图1所示A-A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用于与电池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三个导电端子2,以及插置于绝缘本体1两侧的一对锁板件3。参阅图2、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大致呈矩形,其具有对接面11、与对接面11相对的后端面12,以及连接对接面11和后端面12的顶面13和安装面14。该绝缘本体1设有三个等距排列的端子收容槽15,该端子收容槽15同时贯穿对接面11、后端面12及安装面14,每个端子收容槽15设有相对的内侧壁151,每个内侧壁151在靠近后端面12的位置设有垂直延伸的导引槽1511和位于导引槽1511靠近对接面11 一侧的定位块1513。导电端子2由安装面14向上安装入端子收容槽15,设有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 —端依次延伸的弹性部22和接触部23,以及自固定部21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4,该接触部23自开口 111突出对接面11,固定部21和弹性部22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5,焊接部24延伸出端子收容槽15。所述定位部21的每侧分别设有上下分开设置的两倒刺部211,倒刺部211与端子收容槽15的两内侧壁151干涉。导电端子2组装入绝缘本体1时,先将其固定部21沿着导引槽1511插入绝缘本体1,再向对接面11方向移动导电端子2,使固定部21下端抵靠于定位块1513,从而将导电端子2固定于绝缘本体1。所述弹性部22大致呈S形,中央位置形成沿弹性部22延伸的弧形槽221,使弹性部22具有更好的弹性。每个弹性部22末端延伸分裂形成两个收容于一个端子收容槽15中的接触部23,两个接触部23自同一开口 111突出对接面11,每个接触部23中央位置形成有凸肋状的接触区 231增加导电端子2的耐久性。请参阅图4所示,该接触部23自由端232垂直延伸,抵靠于端子收容槽15与对接面11相对的内侧面152上。端子收容槽15在开口 111处形成上下相对的第一、第二侧壁 1111、1112,第二侧壁1112向第一侧壁1111方向垂直延伸有限位块1113。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3自开口 111突出对接面11,接触部23与对接面11所在的平面形成上下设置的第一、第二交线,第一、第二交线分别邻近于第一、第二侧壁1111、1112,将第二交线与限位块1113间的竖直距离定义为a,该接触部23自由端232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b,该长度 b大于距离a,在本电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对接时,导电端子2接触部23在受到水平的对接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使得导电端子2向下移动,最终所述导电端子2的第二交线抵靠于限位块1113上,由于导电端子自由端232的长度b大于第二交线与限位块1113 间的距离a,导电端子的自由端232仍抵靠于绝缘本体1,可避免导电端子2脱离端子收容槽15,使导电端子更好地固定于绝缘本体。该限位块1113位于第二侧壁1112靠近对接面 11的一侧。请参阅图2、图3所述,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两L形锁板件3,每个锁板件3包括相互垂直的卡持部31和焊接部32,该卡持部31倾斜延伸有一弹片311。绝缘本体1两侧设有固定锁板件3的锁固槽141,锁固槽141贯穿安装面14,锁板件3自后端面12安装入锁固槽141。 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该端子收容槽贯穿对接面形成开口,导电端子具有自该开口突出对接面的接触部、位于端子收容槽中的弹性部、固定部和延伸出端子收容槽的焊接部,该接触部与对接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端子收容槽在开口处形成分别邻近第一、第二交线的第一、第二侧壁,该第一、第二侧壁具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内侧面, 接触部的自由端抵靠于该内侧面,其特征在于自第二侧壁向第一侧壁方向延伸有限位块, 导电端子接触部自由端的竖直长度大于第二交线与限位块之间的竖直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位于第二侧壁靠近对接面的一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弹性部延伸有两个接触部,两个接触部自同一开口突出对接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中央位置形成有凸肋状的接触区。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具有两相对的内侧壁,两内侧壁分别设有垂直延伸的导引槽和位于导引槽靠近对接面一侧的定位块,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固持于导引槽中,固定部一端抵靠于定位块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呈S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两L形锁板件,绝缘本体两侧分别设有收容锁板件的锁固槽。专利摘要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该端子收容槽贯穿对接面形成开口,导电端子具有自该开口突出对接面的接触部、位于端子收容槽中的弹性部、固定部和延伸出端子收容槽的焊接部,该接触部与对接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端子收容槽在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及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该端子收容槽贯穿对接面形成开口,导电端子具有自该开口突出对接面的接触部、位于端子收容槽中的弹性部、固定部和延伸出端子收容槽的焊接部,该接触部与对接面所在的平面形成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端子收容槽在开口处形成分别邻近第一、第二交线的第一、第二侧壁,该第一、第二侧壁具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内侧面,接触部的自由端抵靠于该内侧面,其特征在于:自第二侧壁向第一侧壁方向延伸有限位块,导电端子接触部自由端的竖直长度大于第二交线与限位块之间的竖直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宇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