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建国专利>正文

公共垃圾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96159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公共垃圾桶包括桶体(1)、组合桶盖(2)、翻盖机构(3)及移动轮(7)。组合桶盖(2)的两个扇形壳体桶盖(21)、(22),以转轴(25)、(26)连接,操作翻盖机构(3)使扇形壳体桶盖(22)旋转打开或关闭,拔起活动插销(33)使组合桶盖(2)翻转至通体(1)的一侧,以转出桶体(1)中垃圾,在桶体(1)中没有或仅有少量垃圾时,可借助转轴(6)及移动轮(7)移动垃圾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公共垃圾桶桶盖开启或关闭过程不产生抽吸或迫击作用,从而避免桶内蚀气冲向使用者,使用更为卫生,同时桶盖开启不会在桶盖上产生折弯力,桶盖不易发生折裂,使用寿命更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盛装日常生活垃圾的垃圾桶,尤其是由两个扇形壳体组成桶盖的公共垃圾桶
技术介绍
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在家庭或在公共场所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公共场所置放公共垃圾桶是人们为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维护自身健康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图1所示为迄今常用的公共垃圾桶。其桶盖(102)铰接于桶体(101),桶体(101) 活动连接有脚踏杆(103),连杆(104)的一端绞接于脚踏杆(103)的一端,连杆(104)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桶盖(102)。使用时踩下脚踏杆(103)的另一端,连杆(104)向上升起,顶推桶盖(102)使其向上开启。放开脚踏杆(103),在脚踏杆(103)、连杆(104)及桶盖(102)的自重作用下,桶盖(102)自动向下关闭。上述公共垃圾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被大量使用于公共场所。但其至少存在两大不足。众所周知,盛放于桶内的垃圾只需经过几小时甚至更短的一段时间即会发生腐蚀,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尤其在炎热的夏天情况更为严重。而上述公共垃圾桶,因桶盖为单一的近乎平面的结构,在开盖过程中桶盖的下面会形成一负压,使桶体内的蚀气被快速地抽出桶外,而当桶盖向下关闭时,桶盖向下迫击又迫使桶体内蚀气快速地向桶外喷出。换言之,上述公共垃圾桶在其桶盖向上开启或向下关闭时,在桶盖抽吸或迫击作用下迫使桶体内蚀气冲向使用者,造成使用者被迫吸入蚀气而影响健康,并且其桶盖开启愈大,开闭过程愈迅速蚀气冲出就愈多,对使用者的健康危害也愈大。此为不足之一。其二,上述公共垃圾桶以连杆向上升起,顶推桶盖使其向上开启。此种翻盖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桶盖为单一的近乎平面的结构,当桶盖被顶推升起时,桶盖上将形成以与连杆的连接处为支点的两个力臂,即桶盖与桶体连接的一端为动力臂,另一端为阻力臂, 显然阻力臂远大于动力臂,同时由于桶盖尺寸较大,因此一方面需要大力踩踏脚踏板方能顶开桶盖,另一方面桶盖与连杆的连接处将产生很大的折弯力,极易造成桶盖折裂损坏。由于这个原因,时下使用中的上述公共垃圾桶几乎都将翻盖机构予以取消,迫使使用者必须手提桶盖上的拉手105来打开桶盖投放垃圾,因而也造成使用更不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公共垃圾桶,其桶盖的开启或关闭过程不产生抽吸或迫击作用,从而避免桶内蚀气冲向使用者,同时桶盖开启不在桶盖上产生折弯力,桶盖不易发生折裂。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公共垃圾桶,包括桶体、组合桶盖、翻盖机构及移动轮。组合桶盖包括两个扇形壳体桶盖,在组合桶盖两侧根部以两个转轴连接两个扇形壳体桶盖,使其成为一具有半圆柱形的组合壳体。且其中一个扇形壳体桶盖与两个转轴活动链接,另一扇形壳体桶盖通过设置掌块及承力架与两个转轴固定连接,与两个转轴活动链接的扇形壳体桶盖与桶体绞接。所设翻盖机构,包括脚踏杆、连杆及安装于连杆一端的活动插销。连接两个扇形壳体桶盖的两个转轴,其中一个转轴,其处于组合桶盖外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摇臂,摇臂的一端通过安装于连杆一端的活动插销与翻盖机构活动连接,使用时驱动翻盖机构使与两个转轴固定连接的扇形壳体桶盖顺时针方向旋转打开,解除对翻盖机构的驱动,打开的扇形壳体桶盖反时针方向旋转关闭。所设翻盖机构,也可以是一摇把。使用时摇动摇把使与两个转轴固定连接的扇形壳体桶盖顺时针方向旋转打开,回转摇动摇把,打开的扇形壳体桶盖反时针方向旋转关闭。由于采取以上结构,桶盖的开启或关闭过程不会产生抽吸或迫击作用,从而避免桶内蚀气冲向使用者,使用更为卫生,同时桶盖开启不会在桶盖上产生折弯力,因而桶盖不易发生折裂,使用寿命更长。附图说明图1是当前常用的公共垃圾桶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公共垃圾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公共垃圾桶的组合桶盖2的展开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公共垃圾桶的转轴25、26的外观及横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公共垃圾桶的掌块23的外观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公共垃圾桶的承力架观的开孔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公共垃圾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所示的公共垃圾桶由桶体1、组合桶盖2、翻盖机构3及移动轮7组成。组合桶盖2包括扇形壳体桶盖21、扇形壳体桶盖22、掌块23、旋臂24、螺帽27、 承力架28及螺栓四,如图3所示。转轴25、26,在适当的位置向一端作径向切削,在转轴25 J6上产生一具有鼓形横截面的凸台251J61,并在凸台251、261两侧产生对称的横截面252 J62,如图4所示。掌块23,为一扇形构件,在扇形根部有一鼓形开孔231,其尺寸与转轴25、26的凸台251、261的鼓形横截面尺寸相同,延掌块23的扇形边等距设有三个凸台形状的掌爪232, 如图5所示。承力架观形状为“ Π ”形,尺寸与扇形壳体桶盖22的开口对应,两端根部设有其形状及大小均与转轴25J6的凸台251、261的鼓形横截面相同的鼓形开孔观2,并设有与掌块23的掌爪232位置对应,形状、尺寸均相同的开孔观1。扇形壳体桶盖22两侧根部设有其形状及大小均与转轴25、26的凸台251J61的鼓形横截面相同的鼓形孔222,并设有与掌块23的掌爪232位置对应,形状、尺寸均相同的开孔221。图6是承力架28的开孔示意图,扇形壳体桶盖22在其两侧扇形根部的开孔亦与4此相同。扇形壳体桶盖21两侧根部对应设有与其一体的凸台211,凸台211上开有直径略大于转轴25 J6直径的圆孔212。组装组合桶盖时,转轴25 J6在组合桶盖2两侧对向依次穿过扇形壳体桶盖21、 掌块23、扇形壳体桶盖22、承力架观。掌块23的掌爪232穿过扇形壳体桶盖22上的开孔 221后插入承力架28上的开孔,转轴25 J6穿过扇形壳体桶盖21后,其横截面252 J62 分别与两个掌块23碰触,当旋紧螺帽27后,扇形壳体桶盖22被掌块23及承力架观夹持而与转轴25 J6实现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加强措施,承力架观与扇形壳体桶盖22通过孔 283及孔223以拉铆方式予以固定。因扇形壳体桶盖21的凸台211上的圆孔212直径略大于转轴25、26的直径,因此扇形壳体桶盖21与转轴25 J6之间实现活动链接,且扇形壳体桶盖21通过转轴6与桶体1绞接。本实施方式所设翻盖机构3包括脚踏杆31、连杆32。脚踏杆31通过转轴4与桶体活动链接,连杆32的一端通过转轴5与脚踏杆31的一端活动链接,连杆32的另一端安装活动插销33。转轴25处于组合桶盖2之外的一端与旋臂M的一端以螺栓四固定连接,旋臂M 的另一端通过安装于连杆32 —端的活动插销33活动连接于翻盖机构3。投放垃圾时,踩下脚踏杆31,使连杆32向上运动,驱动旋臂M顺时针方向旋转,转轴25随旋臂M同方向旋转,从而驱使扇形壳体桶盖22顺时针方向旋转打开。松开脚踏杆31,在脚踏杆31及连杆 32的自重作用下扇形壳体桶盖22反时针方向旋转关闭。为避免扇形壳体桶盖22关闭时撞击桶体1而发出过大的声响,在扇形壳体桶盖22 的下开口边沿设置了缓冲装置2M。拔起活动插销33,组合桶盖2与翻盖机构3的连接断开,搬动组合桶盖2围绕转轴6旋转,使其翻转至桶体1的一侧,桶体1桶口得以完全敞开,环卫人员便可从桶体1中转出垃圾。本实施方式公共垃圾桶底部设有一对移动轮7,在桶体1中没有垃圾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共垃圾桶,其包括桶体(1)、组合桶盖(2)、翻盖机构(3)及移动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桶盖(2),包括扇形壳体桶盖(21)和扇形壳体桶盖(22),转轴(25)和转轴(26)在其两侧根部对向依次穿过扇形壳体桶盖(21)、掌块(23)、扇形壳体桶盖(22)、承力架(28),扇形壳体桶盖(21)与转轴(25)、转轴(26)活动链接,扇形壳体桶盖(22)随掌块(23)、承力架(28)夹持与转轴(25)、转轴(26)固定链接,转轴(25)处于组合桶盖(2)之外的一端与旋臂(24)的一端以螺栓(29)固定连接,旋臂(24)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翻盖机构(3),扇形壳体桶盖(21)通过转轴(6)与桶体(1)绞接,使用时驱动翻盖装置使旋臂(24)顺时针方向旋转,转轴(25)随旋臂(24)同向旋转,继而带动扇形壳体桶盖(22)顺时针方向旋转打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张建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