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图型结构及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89776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包括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一加固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另提供一种具有触控图型结构的触控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图型结构在保证良好的导电性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耐用性和可靠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及具有触控图型结构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图1为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100包括有一导电跳线102设置于一基板101的表面上,且在该导电跳线102上方覆盖一层绝缘层 103,在该绝缘层103的上面设置有一透明导电层104。其中,该透明导电层104具有两个轴向上的导电单元,即水平轴向和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以及导线107。其中,同一组的水平轴向的导电单元105通过该导电跳线102连接,而同一组的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106则通过导线107(材质与该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一致)连接。由于该导电跳线102与导线107之间存在该绝缘层103,使得上述两个轴向上的导电单元彼此绝缘,以形成耦合电容。由于,该导电层104的厚度很薄,通常是在500 1000埃左右。而绝缘层103的厚度也不能做的太薄,如果太薄,那么两个轴向的导电单元将会发生耦合击穿,影响触控面板之可靠性。通常绝缘层103的厚度在2um左右。由此可知,绝缘层103的厚度比导线107 的厚度要厚的许多,因为如此,位于绝缘层103边缘的导线107之跳线部分108 (A部分省略了该跳接处108以更加清楚的指明该导线107)容易发生断裂,从而造成电容式触控面板耐用性和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触控图型结构,以加固电容感应层,提高其耐用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即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包括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一加固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另外,本技术还旨在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如前述的触控图型结构,用于产生触摸感应信号;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触摸感应信号。本技术采用加固层对电极群组位于绝缘层边缘处的部分进行加固,以防止其断裂。当然若该加固层是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即使上述电极群组位于绝缘层边缘处的部分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为导体,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而从提升电容感应层的耐用性以及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层状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以及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层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本技术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2,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图型结构300,其包括有设置在一基板310的一表面上的电容感应层 320。电容感应层320包括有均勻排列在第一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 ;以及均勻排列在第二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其中,该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包括有复数个第一电极区块3211,并且位于同一第一轴向电极群组 321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区块3211通过一第一导线3212电性连接。而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则包括有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且该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相互间隔分布。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设置于该第一导线3212的两侧,且在同一第二轴向电极群组 322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通过一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导线3212跨越于该第二导线3222的上方,且该第一导线3212与该第二导线3222之间还通过一绝缘层330(见图幻实现彼此绝缘。具体的是,该绝缘层330包括多个绝缘隔点331, 且每个绝缘隔点331设置在每个第二导线322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导线3212之间,从而实现绝缘效果。请参阅图2、图3及图4,该第二导线3222设置在基板310上,第一导线3212位于该第二导线3222的上方,而该绝缘层330则是位于该两者之间。加固层340设置于第一导线3212上与绝缘层330相对的一测,且位于绝缘层330边缘的第一导线3212的跳接处 350,其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用以加固第一导线3212以防止其发生断裂,从而提升触控面板的可靠性以及耐用性。更加具体的是,该加固层340包括复数均勻布设的加固点341,该加固点341的形状可以是点状、片状、条状等。加固点的分布和尺寸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以不影响触控面板预先设计的光学性能为原则。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固点341也可以是非均勻设置的。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本技术的技术效果,该加固层340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这样,即使该第一导线3212在该跳接处350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340为导电材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而不影响该控制面板的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提升了控制面板的耐用性以及可靠性。加固层340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当然加固层340优选的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因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技术效果更加理想,金属材料例如钼、铝或铜等,可采用金属溅镀技术实现。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区块3221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该第一导线3212、第二导线3222也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采用公知的蚀刻、溅镀或网印等技术实现),当然也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铝等。该绝缘层330是由透明绝缘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是,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分别电性连接至一周边电路(图未示),且该周边电路设置在该基板表面上。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触控图型结构的制造方法如下参照图4,在该基板310的一表面上首先形成复数个第二导线3222,然后在该第二导线3222上覆盖一绝缘层330,该绝缘层330具体包括复数个绝缘隔点331,该绝缘隔点331覆盖于对应的每个第二导线3222 上。然后在该基板310同一表面上同时形成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区块3221以及连接该第一轴向区块3211的第一导线3212,其中,复数个该第一轴向区块3211以及该第一导线3212组成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复数个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与该第二导线 3222组成复数个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具体的是,该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同一第二电极群组322中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该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复数个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构成了电容感应层320。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暂不提及加固层的制作,以突出上述步骤形成的结构需要加固层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并参阅图2、图3可知,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以及第二导线3222是处于同一层。而该第一导线3212位于该第二导线3222之上,并且还横跨于该绝缘隔点331之上。因此,该第一导线3212高于并且连接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使得该第一导线3212形成有一坡状结构,从而与该绝缘隔点331之间具有跳接处350。这样第一导线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一加固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恵林余晶王榕武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