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计,是一种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它包括有房屋主体,其特征是:在房屋主体或附近的地下开有至少一道地下沟槽,若干进风管由地面连通第1道地下沟槽,若干出风管由最后一道地下沟槽连通房屋主体中的各个房间,相邻两地下沟槽由若干过渡风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地下沟槽凉气调节房屋室内的温度,节约能源,使用成本低,广泛适用于各类住宅、学校、单位及其他民用、商用和部队房屋建筑设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尤其是一种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
技术介绍
目前的建筑设计有着较为成熟的设计理念,特别是随着新型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推广应用,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人文环境的巧妙结合使我们的城镇面貌靓丽如画,然而,现有的建筑设计在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功能性的提升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在现有房屋建筑中,为了达到室内的温度调节,特别是夏季如何降温,主要措施有 1.设计保温墙体;2.加装空调装置。前者节能,但调温效果很差,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后者调温效果显著,但能耗大,投资大,使用成本高。 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房屋建筑中采用空调装置调节温度投资大,能耗大,使用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本技术的具体方案是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包括有房屋主体,其特征是在房屋主体或附近的地下开有至少一道地下沟槽,若干进风管由地面连通第1道地下沟槽,若干出风管由最后一道地下沟槽连通房屋主体中的各个房间,相邻两地下沟槽由若干过渡风管连通。本技术中所述进风管的进口置于地面上并配有防护罩,进风管的出口置于第 1道地下沟槽下部布置(由于地下沟槽容易有积水,因此进风管的出口注意不得低于沟槽底部的控制水位);所述过渡风管的进口置于前一地下沟槽的上部,出口置于后一地下沟槽下部布置(同样注意不得低于沟槽底部的控制水位),所述出风管的进口位于地下沟槽的顶部布置。本技术中所述地下沟槽是设计为环形或曲线形或直线形或直角形。为了提高调温效果,本技术中所述房屋主体为筒形楼房,筒形中部设计为采光大厅,大厅顶部设计为玻璃采光屋顶。本技术中所述筒形楼房设计为圆筒形或椭圆筒形或方筒形或多边筒形或曲线状筒形。为了增强通风采光遮阳效果,本技术中所述房屋主体为楼房,每户设计有使用面积为8平方米及以上的阳台,阳台设计为凸凹两种结构,且上下对应两层的凸凹阳台交错布置。本技术充分利用地下空气冬暖夏凉的特性,将地下空气输送至房屋室内,实现温度调节,投资小,使用成本低,节省能源。本技术再配以筒形楼房设计,玻璃采光屋顶及凸凹错层阳台,更多利用自然因素调节温度,冬暖夏凉,节能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面局部剖视图;图2是地下沟槽平面布置图;图3是方筒形楼房带凸形阳台的层面俯视图;图4是方筒形楼房带凹形阳台的层面俯视图;图中1-方筒形楼房屋主体,2-防护罩,3-进风管,4-第1道地下沟槽,5-过渡风管,6-第2道地下沟槽,7-出风管,8-采光大厅,9-凸形阳台,10-凹形阳台。㈤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2、3、4,本技术为一方筒形住宅楼,它具有方筒形楼房屋主体1,特别是在房屋主体1的地下开有两道地下沟槽,多根进风管3由地面连通第1道地下沟槽4, 多根出风管7由第2道地下沟槽连通房屋主体1中的各个房间,第1道、第2道两地下沟槽 4和6由多根过渡风管5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管3的进口置于地面上并配有防护罩2,进风管3的出口置于第1道地下沟槽4下部布置(注意不得低于沟槽底部的控制水位);所述过渡风管5的进口置于第1道地下沟槽4的上部,出口置于第2道地下沟槽6下部布置(同样应注意不得低于沟槽底部的控制水位),所述出风管7的进口位于第2道地下沟槽6的顶部布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道、第2道地下沟槽4和6是设计为长方环形(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房屋主体1为方筒形楼房,筒形中部设计为采光大厅8,大厅顶部设计为玻璃采光屋顶。(本技术中的筒形楼房还可以设计为圆筒形或椭圆筒形或多边筒形或曲线状筒形)。本实施例中所述房屋主体1为楼房,每户设计有使用面积为12平方米的阳台9和 10 (使用面积可根据楼房设计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不小于8平方米即可),阳台9和10设计为凸凹两种结构,且上下对应两层的凸凹阳台9和10交错布置。当楼房总用户较少时,本技术可以只需要开挖一道地下沟槽,此时则取消过渡风管,而将出风管7的进口置于该地下沟槽的顶部即可。当楼房总用户较多时,则可在楼房地下开挖三道及以上的地下沟槽,两两地下沟槽之间采用过渡风管连通即可。进风管和出风管同前述实施方式布置即可。权利要求1.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包括有房屋主体,其特征是在房屋主体或附近的地下开有至少一道地下沟槽,若干进风管由地面连通第1道地下沟槽,若干出风管由最后一道地下沟槽连通房屋主体中的各个房间,相邻两地下沟槽由若干过渡风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其特征是 所述进风管的进口置于地面上并配有防护罩,进风管的出口置于第1道地下沟槽下部布置;所述过渡风管的进口置于前一地下沟槽的上部,出口置于后一地下沟槽下部布置,所述出风管的进口位于地下沟槽的顶部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其特征是 所述地下沟槽是设计为环形或曲线形或直线形或直角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其特征是 所述房屋主体为筒形楼房,筒形中部设计为采光大厅,大厅顶部设计为玻璃采光屋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其特征是 所述筒形楼房设计为圆筒形或椭圆筒形或方筒形或多边筒形或曲线状筒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其特征是 所述房屋主体为楼房,每户设计有使用面积为8平方米及以上的阳台,阳台设计为凸凹两种结构,且上下对应两层的凸凹阳台交错布置。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是一种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它包括有房屋主体,其特征是在房屋主体或附近的地下开有至少一道地下沟槽,若干进风管由地面连通第1道地下沟槽,若干出风管由最后一道地下沟槽连通房屋主体中的各个房间,相邻两地下沟槽由若干过渡风管连通;本技术充分利用地下沟槽凉气调节房屋室内的温度,节约能源,使用成本低,广泛适用于各类住宅、学校、单位及其他民用、商用和部队房屋建筑设计。文档编号E04H1/04GK202117347SQ201120203388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专利技术者曾斌 申请人:曾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利用地下设施实现温度调节的节能型房屋建筑,包括有房屋主体,其特征是:在房屋主体或附近的地下开有至少一道地下沟槽,若干进风管由地面连通第1道地下沟槽,若干出风管由最后一道地下沟槽连通房屋主体中的各个房间,相邻两地下沟槽由若干过渡风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斌,
申请(专利权)人:曾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