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水机用的液体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53684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饮水机用的液体加热装置,包括:板状体,其上设有镂空、盘曲状的连续水流通道;第一加热体,为设于板状体下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下表面铺设与所述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一电热膜;第二加热体,为设于板状体上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上表面铺设与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二电热膜。第一、第二加热体将板状体夹持紧固其间,形成水流通道上下表面的密闭;第一、第二电热膜形成对水流上下表面的同时加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加热装置中设置两组将水流通道夹持的电热膜发热体,提高水流的热交换面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降低单组发热体的功率,同时降低单组发热体负荷指标,可有效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并减少热损失。(*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饮水机用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饮水机用的使用电热膜的饮水即时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饮水机中使用的电热膜的饮水加热装置包括单组具有电热膜的加热体、与加热体相贴合的槽形的水流通道以及电控、过热保护装置,例如中国专利200920112396. 3。 此加热装置的缺点在于槽形的水流通道与加热体单侧接触,热交换面积较小,在达到水流即热效果的前提下,传导效率较低,必须保持电热膜更大的发热功率,这不仅对电热膜本身的要求较高,也使得整个发热体的热损失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可有效提高水流的热交换面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同时降低单组发热体负荷指标,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并减少热损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饮水机用的液体加热装置,包括板状体,其具有平面或曲面的表面,其上设有镂空、盘曲状的水流通道;第一加热体,为设于板状体下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上表面与对应的板状体的表面相适配,其下表面铺设与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一电热膜;第二加热体,为设于板状体上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下表面与对应的板状体的表面相适配,其上表面铺设与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二电热膜;第一、第二加热体将板状体夹持紧固其间,形成水流通道上下表面的密闭;第一、第二电热膜形成对水流上下表面的同时加热。优选地,板状体可由耐高温的食品级硅胶材料构成。优选地,板状体的环周侧表面水平延伸出一体成型或独立制成的边框,边框表面环周设有与第一、第二加热体紧固连接的螺孔。优选地,第一、第二发热体具有与板状体边框相对应的环周外延的发热体边框,发热体边框表面环周设有与板状体边框的螺孔相对应的螺孔。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壳,固定壳为形状与第一、第二发热体形状相适配的长方形薄壳体,薄壳体的下表面及一侧表面敞开,与板状体紧固连接后的第一、第二发热体嵌入固定壳中并与其紧固连接。优选地,固定壳的外表面安装有一个或复数个与第一、第二发热体热接触连接的防过热限温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饮水机用的液体加热装置通过在加热装置中设置两组将水流通道夹持的电热膜发热体,提高水流的热交换面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降低了单组发热体的功率,降低单组发热体负荷指标,可有效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并减少热损失。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饮水机用加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饮水机用加热装置上视角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饮水机用加热装置下视角立体图。结合附图标注以下附图标记1-固定壳,11-固定螺孔,2-第一发热体,21-进水嘴过孔,22-出水嘴过孔,23-边框,24-螺孔,25-第一电热膜,3-板状体,31-进水嘴,32-水流通道,33-出水嘴,34-边框, 35-螺孔,4-第二发热体,41-第二电热膜,42-边框,43-螺孔,44-螺孔座,5-电控连接装置,6-防过热限温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本技术的饮水机用加热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具有电热膜的双层加热体、具有盘曲的水流通道32的板状体、电控连接装置5以及作为安保装置的防过热限温器6。其中水流通道32盘曲设置于板状体3中并贯通于板状体3的板面,形成板面的盘曲镂空,水流通道32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嘴31和出水嘴33,板状体3由耐高温的食品级硅胶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水流通道32的上下两板面分别紧固连接有与相应板面相贴合的具有电热膜的第一发热体2、第二发热体4(第二发热体的电热膜如图1所示的第二电热膜41, 第一发热体的第一电热膜25类似,如图3所示),第一发热体2、第二发热体4的形状与水流通道的板面形状相适配并将盘曲的水流通道32包封成密闭的通道。电热膜25、41分别盘曲设置于第一加热体2和第二加热体4上,盘曲的形状与水流通道32的形状对应适配。 第一发热体2还设有与进水嘴31、出水嘴33相对应的进、出水嘴过孔21、22,进、出水嘴可穿设其中。进一步如图1所示,水流通道32的板状体的环周侧表面水平延伸出独立制成的边框34,边框34与板状体3紧固套接,边框34的厚度小于板状体3的厚度,使得板状体3可突出于边框34,边框34环周设有与第一、第二加热体固定连接用的螺孔35。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一、第二发热体将板状体3夹持其间。第一发热体2、第二发热体4具有与水流通道32的板状体边框34相对应的环周外延的边框23、42,边框23、42突出于相应的第一发热体2、第二发热体4与水流通道的贴合面,使得第一发热体2、第二发热体4与水流通道32的贴合面相对于边框23、42成为凹陷,凹陷的深度与水流通道的板状体 3凸出于其边框34的高度相对应。第一发热体边框23、第二发热体边框42环周设有与水流通道边框34的螺孔35相对应的螺孔24、43,第一发热体2、第二发热体4通过螺栓(图未示出)经上述螺孔24、35、43将板状体3的水流通道32夹持紧固其间并实现水流通道上下封闭。进一步如图2所示,发热体的外表紧固连接有固定整个加热装置的固定壳1,固定壳1为形状与发热体形状相适配的长方形薄壳体,薄壳体的下表面及一侧表面敞开,与水流通道32紧固连接后的发热体嵌入其中,固定壳1设有螺孔11,第二发热体4的外表面设有与螺孔11相对应的螺孔座44,固定壳1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经螺孔11与第二发热体紧固连接。进一步如图2、3所示,作为安保装置的两个与发热体热接触连接的防过热限温器 6安装于固定壳1的外表面,该防过热限温器6在感应到电热膜过热时(例如水流通道缺水状态)可迅速断开加热开关,对电热膜形成有效的过热保护。电控连接装置5设于组装后的加热装置一侧并与电热膜电连接,可控制对电热膜的供电。第一加热体2和第二加热体4上分别设有与板状体3的水流通道32形状、尺寸适配的第一电热膜25、第二电热膜41,组装后形成密闭的水流通道。待加热的水自进水嘴31 经水流通道32流至出水嘴33,经电控连接装置5对上下两组电加热膜的供电加热,使得水流通道32中的水可同时在上下两侧加热,有效增加了水流的热交换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加热装置中设置两组将水流通道夹持的电热膜发热体,提高水流的热交换面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相对降低了单组发热体的功率,降低单组发热体负荷指标,可有效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并减少热损失。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 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饮水机用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体,其具有平面或曲面的表面,其上设有镂空、盘曲状的连续水流通道;第一加热体,为设于所述板状体下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上表面与对应的板状体的表面相适配,其下表面铺设与所述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一电热膜;第二加热体,为设于所述板状体上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下表面与对应的板状体的表面相适配,其上表面铺设与所述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二电热膜;所述第一、第二加热体将板状体夹持紧固其间,形成所述水流通道上下表面的密闭;所述第一、第二电热膜形成对水流上下表面的同时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用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饮水机用的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体,其具有平面或曲面的表面,其上设有镂空、盘曲状的连续水流通道;第一加热体,为设于所述板状体下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上表面与对应的板状体的表面相适配,其下表面铺设与所述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一电热膜;第二加热体,为设于所述板状体上部的导热的板状结构,其下表面与对应的板状体的表面相适配,其上表面铺设与所述水流通道形状、尺寸相适配的第二电热膜;所述第一、第二加热体将板状体夹持紧固其间,形成所述水流通道上下表面的密闭;所述第一、第二电热膜形成对水流上下表面的同时加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建荣康晓红潘振豪赵敏捷韦委横
申请(专利权)人: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