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干扰电子古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2588 阅读:3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干扰电子古筝,采用微音传感器、电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方法提取合成声音信号,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音效合成器对电信号放大、补偿、音效合成处理,解决了一人或多人练习古筝出现噪音干扰他人的难题;避免受环境的温度、湿度影响发生开胶、变形现象,使音色饱满、音质悦耳,保留了颤摇指音、压滑音、颤音的传统演奏技法及演奏习惯;延长了使用寿命;是由:筝头,筝尾,弦,码子,岳山,琴钉,筝边,面板,微音传感器,音效合成器,底托,线圈,磁芯,引线,护套,信号输入,线路输出,耳机输出,音量调节,模式选择构成;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演奏易于掌握传统的各种技法与习惯;结实耐用,造价低廉;便于推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古筝,尤其是一种防干扰电子古筝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古筝与传统古筝在结构方面一样,其发音原理都依靠手指拔动琴弦、弦推动空气振动发声,发出的声音再通过古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共振友尸。中国专利CN201266485涉及一种古筝。其特征在于在琴盒和琴尾的相向的两端分别与两根侧板的两头卡接,由琴盒、琴尾和两根侧板组成框架;两根侧板之间斜向的卡接有一根弧形的筝码桥,筝码桥上压有被筝弦压的筝码,弧形的筝码桥的凸面设有两个或多个相互间隔的拾音器,拾音器上压有被筝弦压的筝码,或在前岳山与琴盒之间压有拾音器。中国专利CN201667196U是一种水晶电子古筝,包括框架、筝弦,筝弦固定在框架的两端,框架上设置有琴码,筝弦分别经过琴码,框架上还设置有拾音器和电子综合效果器,拾音器分别设置在每个琴码的旁边,电子综合效果器设置在框架的前端,每个拾音器与电子综合效果器电连接。中国专利CN22^794,多音柱古筝。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乐器多音柱古筝。此种古筝由面板、码子、弦、轴、底板和音柱组成。与普通古筝不同之处是,在面板和底板组合成的空腔内一定部位垂直设置了 7-9个音柱。上述专利所描述的古筝方案中,其结构均与传统古筝一样,依靠古筝的共鸣体共振发声。该结构只要拔动琴弦,就会产生声音,且声音大小调节决定于弹拔时力度大小,而无其它设备可改变其音量大小。因此无法解决多台古筝同时练习或弹奏时所发出声音相互干扰的问题。而且容易受环境的温度、湿度影响,发生开胶、变形现象,使音色、音质差,降低使用寿命。鉴于上述原因,现有的古筝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干扰电子古筝,采用微传感器、电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方法提取合成声音信号,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音效合成器对电信号放大、补偿、音效合成处理,解决了一人或多人练习古筝出现噪音干扰他人的难题;避免受环境的温度、湿度影响发生开胶、变形现象,使音色饱满、音质悦耳,保留了颤摇指音、压滑音、颤音的传统演奏技法及演奏习惯;延长了使用寿命。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干扰电子古筝,是由筝头,筝尾,弦,码子,岳山,琴钉,筝边,面板,微音传感器,音效合成器,底托,线圈,磁芯,引线,护套,信号输入,线路输出,耳机输出,音量调节,模式选择构成;弧形的面板一端设置筝头,筝头内侧设置岳山,面板另一端设置筝尾,面板的前后两侧设置筝边,从而构成琴体;琴体内的一侧设置音效合成器;筝尾和岳山的内侧对应设置21对琴钉,21对琴钉之间设置21根弦;每根弦下方的面板中部设置码子;在21根弦的下方对应排列设置21个微音传感器,21个微音传感器均布设置在面板上的琴钉或码子的一侧;所述的微音传感器由底托,线圈,磁芯,引线,护套构成;圆筒形的护套内设置圆柱形的磁芯,磁芯的一端设置底托;护套内的磁芯外周设置螺旋形的线圈,线圈的端头设置引线.一入 ,所述的音效合成器由信号输入,线路输出,耳机输出,音量调节,模式选择构成;方盒形的音效合成器一侧上部设置信号输入的输入端口 ;信号输入的下方设置线路输出的输出端口,线路输出的一侧并列设置耳机输出的输出端口,耳机输出的一侧并列设置音量调节的输出端口,音量调节的一侧并列设置模式选择的输出端口 ;所述的21个微音传感器串联设置,微音传感器的引线一端串联后设置在音效合成器的信号输入的输入端口。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其整体外形最大程度保持与传统古筝的相似;在岳山或码子部位安装微音传感器,其中每一根弦下方放置一微音传感器,共安装放置 21个微音传感器,该21个微音传感器采用串联方式连接,其输出信号传送至附图3中的信号输入。附图说明图1中所述的微音传感器,其结构如图2所示是由底托,线圈,磁芯,引线,护套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导线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该结构中由磁芯产生磁场,其中磁场分布的均勻程度及磁场强度都将对音质产生影响,琴弦在拉动过程中其弦会切割磁力线,从而感应产生电信号。在岳山或码子部位共安装放置21个微音传感器,该21个微音传感器采用串联方式连接,输出电信号即为该防干扰电子古筝数字音源信号。图1中所述的音效合成器,其结构如图3所示,由五个输入输出端口 信号输入, 线路输出,耳机输出,音量调节,模式选择构成;信号输入接收微音传感器串联输出电信号; 线路输出将音效合成器处理后信号输出至音箱设备;耳机输出将线路输出的音效合成器处理后信号输出至耳机;音量调节调节线路输出和耳机输出音量大小;模式选择控制切换音效合成器模式,输出相应乐器的音效(如琵琶、古琴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演奏易于充分掌握传统的各种技法与习惯;结实耐用,造价低廉。1.用电信号取代传统声音振动信号,便于声音信号处理;2、非接触地通过电磁场获取将弦振动信号,最大程度地保持演奏信号的原始特征;3、本专利技术可实现正常弹拨练习时,输出声音信号在不放大时很微弱,该防干扰电子古筝几乎不发声,有效解决练习时产生的噪声干扰问题;4、使用者在练习演奏时可通过两种方法听到声音,其一是通过耳机,其二是通过其它音频放大设备(如音箱等);5、音效合成器可以模拟合成多种传统民族弹拔乐器音色,如琵琶、古琴等;6、最大限度支持原古筝演奏技法,且保持传统古筝演奏习惯,包括颤摇指音、压滑音、颤音等效果。本技术填补了电子弹拔乐器的空缺,便于推广。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总装结构示意图;图1中筝头1,筝尾2,弦3,码子,也称柱或雁柱4,岳山5,琴钉6,筝边7,面板8, 微音传感器9,音效合成器10。图2是本技术的微音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底托11,线圈12,磁芯13,引线14,护套15。图3是本技术的音效合成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信号输入16,线路输出17,耳机输出18,音量调节19,模式选择2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所示,弧形的面板8 —端设置筝头1,筝头1内侧设置岳山5,面板8另一端设置筝尾2,面板8的前后两侧设置筝边7,从而构成琴体;琴体内的一侧设置音效合成器10 ;筝尾2和岳山5的内侧对应设置21对琴钉6,21对琴钉6之间设置21根弦3 ;每根弦3下方的面板8中部设置码子4 ;在21根弦3的下方对应排列设置21个微音传感器 9,21个微音传感器9均布设置在面板8上的琴钉6或码子4的一侧;所述的微音传感器9由底托11,线圈12,磁芯13,引线14,护套15构成;圆筒形的护套15内设置圆柱形的磁芯13,磁芯13的一端设置底托11 ;护套15内的磁芯13外周设置螺旋形的线圈12,线圈12的端头设置引线14 ;所述的音效合成器10由信号输入16,线路输出17,耳机输出18,音量调节19,模式选择20构成;方盒形的音效合成器10 —侧上部设置信号输入16的输入端口 ;信号输入 16的下方设置线路输出17的输出端口,线路输出17的一侧并列设置耳机输出18的输出端口,耳机输出18的一侧并列设置音量调节19的输出端口,音量调节19的一侧并列设置模式选择20的输出端口 ;所述的21个微音传感器9串联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干扰电子古筝,是由:筝头(1),筝尾(2),弦(3),码子(4),岳山(5),琴钉(6),筝边(7),面板(8),微音传感器(9),音效合成器(10),底托(11),线圈(12),磁芯(13),引线(14),护套(15),信号输入(16),线路输出(17),耳机输出(18),音量调节(19),模式选择(20)构成;其特征在于:弧形的面板(8)一端设置筝头(1),筝头(1)内侧设置岳山(5),面板(8)另一端设置筝尾(2),面板(8)的前后两侧设置筝边(7),从而构成琴体;琴体内的一侧设置音效合成器(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强杨数强熊中朝赵志国杨杰慧郭天顺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师范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