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129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包括收容管;基座,同轴设置于该收容管内,其具有第一头套收容孔,及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袖管,同轴设置于该基座及收容管中;第一头套,同轴设置于该基座的第一头套收容孔中及该收容管中;第二头套,结合于该基座的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中;及光纤,安装于该第一、第二头套间,由于该第二头套以倾斜方式设置该基座中,可降低耦合损失,以提高耦光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提高耦光效率的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
技术介绍
在光纤通讯系统中,光收发次模块(Optical Sub-Assembly for Transceivers) 为光讯号与电讯号转换中的重要媒介,光收发次模块可分为发射光讯号的光传输次模块 (Transmitting Optical Sub-Assembly,T0SA);可同时容纳双方向的讯息于同一光纤内的双向光收发次模块(Bi-direction Optical Sub-Assembly,B0SA);以及可同时接收数字讯号及模拟讯号并发射数字讯号的三向光收发次模块(Tri-direction Optical Sub-Assembly, TRI-DI 0SA)等类型。该 TOSA、BOSA、TRI-DI OSA 具有一插座结构可供光纤连接器插入并形成耦光对准,以将光讯号传送。如图IA所示,该插座结构10包括一收容管11 ;一基座12同轴设置于该收容管11 内,且位于该收容管11底部;一袖管(Sleeve) 13同轴设置于该收容管11及基座12内;以及一头套(Fiber stub) 14同轴设置于该基座12及袖管13内,该头套14的内部设有一光纤15。该头套14的底面设有一斜面16,可防止反射光源射入发光组件17,致使发光组件受到噪声的干扰。如图IB所示,就几何光学理论而言,光束出射角度计算公式为nSIN( θ 1)= SIN(0 1+0 2),其中,η:光纤折射率,Θ 1:光纤在头套端面的研磨角度,Θ2:光纤轴线与光出射方向的夹角。藉由该公式及光入射至光纤与光自光纤出射(即光入射角与光出射角θ 2)同轴向为最佳路径的理论,因此,该头套14以直立方式设置于该基座12中,所以,发光组件17 的光讯号入射方向与光纤15成一直线,而不与光纤15的出射光射出同轴向,进而造成入射光讯号的损失,此缺失需要补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不改变发光组件的入射方向的条件下,可提高耦光效率的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包括收容管、基座、袖管、及光纤,其特点是还包括第一头套、及第二头套,该收容管内部具有第一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及中心孔,该中心孔供光纤接头插入连接;该基座结合于该收容管的第一收容孔中,该基座的内部具有袖管收容孔、第一头套收容孔、及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该袖管结合于该基座的袖管收容孔中,且使该袖管的部分长度延伸至该收容管的第二收容孔中,该袖管的内部具有通孔;该第一头套结合于该基座的第一头套收容孔中,且使该第一头套的部分延伸至该袖管的通孔中,该第一头套具有上面部、下面部、 及光纤插孔,该光纤插孔轴向延伸于该上、下面部间;该第二头套结合于该基座的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中,使该第二头套倾斜设置于该基座中,该第二头套具有上面部、下面部、及光纤插孔,该光纤插孔轴向延伸于该上、下面部间;该光纤插入且结合于该第一、第二头套的光纤插孔。所述第二头套的下面部为斜状面。如此,由于该第二头套以倾斜方式设置该基座中,用以矫正光出射的方向与发光组件的发光讯号入射同轴向,使发光讯号降低入射时的损失,可提高耦光效率。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详细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用,而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做任何限制。附图说明图IA为已知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的断面图。图IB为已知头套以直立方式设置,其显示入射光讯号与出射光讯号的光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的断面图。图3为本技术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的立体全部断面图。图4为本技术收容管的断面图。图5为本技术基座的断面图。图6为本技术袖管的断面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头套的断面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头套的断面图。图9显示本技术第二头套倾斜一角度,其显示入射光讯号与出射光讯号的光路示意图。标号说明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20收容管21第一收容孔22第二收容孔23中心孔M基座30袖管收容孔31第一头套收容孔32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33 袖管40通孔41第一头套50上面部51下面部52光纤插孔53光纤M第二头套60上面部61下面部62光纤插孔63发光组件70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的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20包括收容管21 ;基座30同轴设置于该收容管21内,且位于该收容管21底部;袖管40同轴设置于该收容管21及基座30内;第一头套50同轴设置于该基座30及袖管40中;第二头套60以倾斜方式设置于该基座30内,且位于第一头套50下方;及光纤54,安置于第一头套50及第二头套60中。图4显示该收容管21的一实施例,该收容管21的内部具有第一收容孔22可接纳该基座30,第二收容孔23可接纳该袖管40,及中心孔M位于收容管21的上端,可供一光纤接头插入连接,得使光讯号传输。该第一收容孔22位于收容管21的下端,其直径尺寸比第二收容孔23大。该第二收容孔23的直径尺寸比该中心孔M大。图5表示该基座30的一实施例。该基座30的内部具有袖管收容孔31可用以接纳该袖管40,第一头套收容孔32可用以接纳该第一头套50,及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33可用以接纳该第二头套60,俾使该第二头套60以倾斜方式设置于基座30内。图6表示该袖管40的一实施例,该袖管40的内部具有通孔41可用以接纳该第一头套50。图7表示该第一头套50的一实施例。该第一头套50具有相反方向的上、下面部 51、52,及光纤插孔53轴向延伸于该上、下面部51、52间。图8表示该第二头套60的一实施例。该第二头套60具有相反方向的上、下面部 61、62,及光纤插孔63轴向延伸于该上、下面部61、62间。该下面部62为斜面,可防止反射光直接射入于发光组件,致使发光组件受到噪声的干扰。在该第一头套50及第二头套60的光纤插孔53、63中固定有光纤54,以使发光组件的发光讯号耦合至光纤M。由于,第二头套60以倾斜方式设置于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33中,使光出射方向与光的入射方向同轴向,以满足光束出射角度的计算公式,所以,发光组件70所发出的光讯号能大量聚集耦合至第二头套60的光纤M,藉此降低耦合损失,以大幅提高耦光效率,如图9所示,因第二头套60倾斜一 θ 2角度,用以矫正第二头套60的光出射方向与发光组件 70的发光讯号入射同轴向,可得到最佳的耦光效率。以上所述内容仅为本案一较佳实施例的说明,而非用以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揭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修饰为其它实施例而仍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范畴,本技术范围仅由以下申请专利范围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包括收容管、基座、袖管、及光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头套、及第二头套,该收容管内部具有第一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及中心孔,该中心孔供光纤接头插入连接;该基座结合于该收容管的第一收容孔中,该基座的内部具有袖管收容孔、第一头套收容孔、及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该袖管结合于该基座的袖管收容孔中,且使该袖管的部分长度延伸至该收容管的第二收容孔中,该袖管的内部具有通孔;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结合于该第一、第二头套的光纤插孔。头套具有上面部、下面部、及光纤插孔,该光纤插孔轴向延伸于该上、下面部间;该第二头套结合于该基座的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中,使该第二头套倾斜设置于该基座中,该第二头套具有上面部、下面部、及光纤插孔,该光纤插孔轴向延伸于该上、下面部间;该光纤插入且容孔、第一头套收容孔、及第二头套倾斜收容孔;该袖管结合于该基座的袖管收容孔中,且使该袖管的部分长度延伸至该收容管的第二收容孔中,该袖管的内部具有通孔;该第一头套结合于该基座的第一头套收容孔中,且使该第一头套的部分延伸至该袖管的通孔中,该第一1.一种光收发次模块用插座结构,包括收容管、基座、袖管、及光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头套、及第二头套,该收容管内部具有第一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及中心孔,该中心孔供光纤接头插入连接;该基座结合于该收容管的第一收容孔中,该基座的内部具有袖管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锦宗郑桂香
申请(专利权)人: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