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总球专利>正文

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0507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包括起点水塘、漂流河道和终点水塘。在起点水塘内设有起漂点水渠,水渠外的起点水塘的剩余部分为干塘且水渠壁的外侧设有登艇台。在终点水塘内设有漂流河道来水直接注入的疏导渠,疏导渠出口位于终点水塘内,渠壁位于终点水塘内,与该渠壁相对的为登陆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容易。起漂点水渠有效解决了工作人员长期浸水操作之苦,使工作人员在基本干爽的环境下实现了不湿身操作;同时,站台式起点使起漂艇有效地依序排队,可多艇多游客同时入艇起漂,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疏导渠使漂流艇自然地逐渐刹车和自然地排队入港进站,漂流者上岸便捷,而漂流艇则通过输送带轻易地依序装车并被运回起点水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漂流用河道的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漂流河道起点和终点的站台式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已成为民众在工作之余的重要选项,亲近自然则是其中的首选,于是在野外河道中的漂流日渐兴盛。位于山野中的漂流河道多依山势而建并顺山势而下,到达漂流终点时山势多已从险峻转而趋缓,特别是为了缓解湍急的水流以便漂流者上岸,在漂流终点多设有流速平缓略显宽阔的水塘。但这又造成了漂流艇因突然失速而堵塞在终点水塘的入口处,出现塞艇现象,并导致艇间的冲撞,常出现人仰艇翻的场景,使游客的游性大减甚至会出现呛水等人身伤害。同理,在漂流起点处,亦设有一水塘供漂流者登上漂流艇后起漂,由于起点处水流湍急,工作人员常常只能是站在水中用力稳住漂流艇以便漂流者安全地登艇,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对工作人员身体的潜在性危害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站台式漂流河道起点或终点结构,可有效疏导漂流艇依序“进站”和“出站”,缓解和减少漂流艇出现拥塞和撞艇现象。根据上述目的设计了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起点水塘、漂流河道并直至终点水塘,在起点和终点水塘均设有水渠,现分述于后。所述起点水塘的出水口与漂流河道连通,在起点水塘内设有起漂点水渠,上游来水直接注入该起漂点水渠,该起漂点水渠与漂流河道连通,起点水塘的剩余部分为干塘。其中,所述起漂点水渠为下陷渠,水渠壁高20 50厘米;或者,所述起漂点水渠与起点水塘平底,水渠壁高20 50厘米。在所述起漂点水渠壁的外侧设有登艇台,该登艇台为断续重复设置或者连续设置。另外,所述起漂点水渠的平均宽度为1. 2 1. 5米。所述终点水塘的入水口与漂流河道连通,终点水塘的出水口与下游河道连通,在终点水塘内设有疏导渠,该疏导渠入口直接与漂流河道连通且上游来水直接注入,疏导渠出口位于终点水塘内,所述疏导渠的渠壁位于终点水塘内,与该渠壁相对的为登陆台。所述疏导渠入口处的渠壁上开有分流口,在该分流口上设有闸门。所述疏导渠为下陷渠,水渠壁高20 50厘米;或者,所述疏导渠与终点水塘平底,水渠壁高20 50厘米。另外,所述疏导渠的平均宽度为1. 2 1. 5米,且所述疏导渠出口与输送漂流艇装车的输送带相对。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容易。起漂点水渠有效解决了工作人员长期浸水操作之苦,使工作人员在基本干爽的环境下实现了不湿身操作;同时,站台式起点使起漂艇有效地依序排队,可多艇多游客同时入艇起漂,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缓解和减少了游客拥堵排队时间。终点水塘内设疏导渠后,在有效降低水流流速的同时保证了水流流速的延续性,使漂流艇自然地逐渐刹车和自然地排队入港进站,使终点处翻艇的风险降至零点, 且漂流者上岸便捷,进入终点水塘游玩亦很便捷。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起漂点水塘的构造俯视简图;附图2是本技术起终点水塘的构造俯视简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主旨是在起点和终点水塘均设有起引导作用的水渠,即利用水渠狭长的特性,有效限制了漂流艇左右窜动的空间,保证了游客登艇和离艇时艇身的稳定性和游客即漂流者的人身安全;同时,实现了登艇和离艇的站台式操作,大幅度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也大幅度提高了登艇和离艇速度,解决了长期困扰业界的登艇和离艇效率低下,工作强度高等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参照图1。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起点水塘1、漂流河道2并直至终点水塘3,起点水塘的出水口 11与漂流河道连通,在起点水塘内设有起漂点水渠12,上游来水直接注入该起漂点水渠,该起漂点水渠与漂流河道连通,起点水塘的剩余部分为干塘。 其中,所述起漂点水渠为下陷渠,水渠壁13高20 50厘米;或者,所述起漂点水渠与起点水塘平底,水渠壁高20 50厘米。在所述起漂点水渠壁的外侧设有登艇台14,该登艇台为断续重复设置或者连续设置;所谓连续设置的登艇台,可理解为除单人登艇台外的所有形式,如2人登艇台、4人登艇台等,也可为火车站台式的一体台,一般情况下当然以双人登艇台更方便工作人员操作,故实地以单人或双人登艇台为佳,登艇台之间留有供工作人员进出的通道。所述起漂点水渠的平均宽度以1. 2 1. 5米为佳,一般情况下该宽度不能超过 2米。另外,也可将起点水塘及其中的起漂点水渠均设计为“无水”塘和“无水”渠,漂流用水从与起漂点水渠并列并于起漂点后汇合的引水渠注入漂流河道,这时的起漂点水渠渠底设置有电动传送辊,以电力代替水力驱动,使工作人员和漂流者在起漂点完全摆脱了湿身的可能。参照图2。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起点水塘1、漂流河道2直至终点水塘3,终点水塘的入水口 31与漂流河道连通,终点水塘的出水口 32与下游河道连通,在终点水塘内设有疏导渠33,该疏导渠入口直接与漂流河道连通且上游来水直接注入,疏导渠出口位于终点水塘内,所述疏导渠的渠壁34位于终点水塘内,与该渠壁相对的为登陆台 35。由于疏导渠出口位于终点水塘内,水流须拐弯后才能进入终点水塘,达到了既可有效降低流速又可使漂流艇逐一排队进站登岸一举双得的目的,彻底解决了终点水塘入口处易发生的塞艇、撞艇和翻艇问题,登陆台一般为传统的连续阶梯。同时,还在疏导渠入口处的渠壁上开有分流口 36,并设有闸门37,可在漂流艇密度过高时打开分流。设计时,所述疏导渠为下陷渠,水渠壁高20 50厘米;或者,所述疏导渠与终点水塘平底,水渠壁高20 50厘米;该疏导渠的平均宽度以1. 2 1. 5米为佳,一般情况下该宽度不能超过2米,所述疏导渠出口与输送漂流艇装车的输送带相对,借助水流漂流艇几乎可以自动完成进入漂流艇输送带的操作。该输送带为电动,其起点位于水平面之下,可借助人工配合直接将漂流艇传送到运输车上,而运输车则将漂流艇运回起漂点,待完成下一次漂流。权利要求1 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起点水塘(1)、漂流河道(2)并直至终点水塘 (3),起点水塘的出水口(11)与漂流河道连通,其特征是在起点水塘内设有起漂点水渠(12),上游来水直接注入该起漂点水渠,该起漂点水渠与漂流河道连通,起点水塘的剩余部分为干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流河道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起漂点水渠为下陷渠,水渠壁(1 高20 50厘米;或者,所述起漂点水渠与起点水塘平底,水渠壁高20 50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漂流河道用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起漂点水渠壁的外侧设有登艇台(14),该登艇台为断续重复设置或者连续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漂流河道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起漂点水渠的平均宽度为1.2 1.5米。5.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起点水塘(1)、漂流河道( 直至终点水塘 (3),终点水塘的入水口(31)与漂流河道连通,终点水塘的出水口(3 与下游河道连通,其特征是在终点水塘内设有疏导渠(33),该疏导渠入口直接与漂流河道连通且上游来水直接注入,疏导渠出口位于终点水塘内,所述疏导渠的渠壁(34)位于终点水塘内,与该渠壁相对的为登陆台(3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漂流河道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疏导渠入口处的渠壁上开有分流口(36),在该分流口上设有闸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漂流河道用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疏导渠为下陷渠,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漂流河道用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起点水塘(1)、漂流河道(2)并直至终点水塘(3),起点水塘的出水口(11)与漂流河道连通,其特征是:在起点水塘内设有起漂点水渠(12),上游来水直接注入该起漂点水渠,该起漂点水渠与漂流河道连通,起点水塘的剩余部分为干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总球
申请(专利权)人:徐总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