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023008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为一种能够实现减少水资源浪费、节约能源的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它包括外循环系统,所述的外循环系统包进水渠、养殖池、排水沟、生态净化池、生态沟渠,所述的进水渠、养殖池、排水沟、生态净化池、生态沟渠依次联接,且进水渠与生态沟渠联接形成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内循环系统,所述的内循环系统包括外循环系统中的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连接形成循环体系的活性过滤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通过外循环去除因投饲带来的水质问题,通过内循环系统去除养殖池水中杂质,实现池循环水量较大但换水量小,使养殖水环境生态改变很小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养殖系统,特别是一种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2008年水产养殖产量3412. 82万吨,2008年全国水产养殖总面积为654. 99万公顷,其中池塘和工厂化养殖面积约M9. 55万公顷,产量600. 87万吨; 工厂化养殖近3000万立方,产量21. 69万吨。集约化养殖品种的鳗鲡和对虾成为是我国重要养殖品种和出口创汇产品。从鳗鲡养殖来说,2008年全国养殖产量20. 53万吨,而我省产量约9. 5万吨。就南美白对虾而言,全国海水产量超过72万吨、淡水产量超过52万吨, 而我省海淡水产量5万多吨。但是,现有的水产养殖模式,由于池水没有经过循环过滤、除污、去污、生态处理,水质容易恶化,不得不通过大量排换水来控制养殖生态,造成养殖环境的剧急改变,易产生应激、发生病害。因病害用药,不仅成本上升,而且养殖产品容易产生药物残留。用药和大量换水,还带来污染环境问题,目前有的养殖区水质状况堪忧,如鳗鲡还常因药残等问题使出口屡遭打击,经济损失惨重;养虾业的发展同样如此,成为进入国际市场难于越过的门槛,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利用、食品安全及健康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己构成威胁,与中央提倡的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研究、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及装备,发展节能减排型循环健康养殖模式,变革传统水产养殖业,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其意义重大。目前,许多专家研究多种循环水养殖方式,改变原有的一些养殖结构,增加外动力 (水泵)实现循环水过滤、集中排污等,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广东省韶关市力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欧洲无公害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技术”,示范基地25亩,投入资金约3200万人民币,循环水系统占地1919,养殖水面沈观,养殖花鳗鲡,可产鱼200吨,每平方产鱼76. 1 公斤,但养殖循环水每吨耗电0. 33KW/小时,每日耗水量也较大(换水约3%)。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土池、水泥池等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因造价高、运行费用及养殖成本较高等,难于满足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减少水资源浪费、节约能源的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外循环系统,所述的外循环系统包进水渠、养殖池、排水沟、生态净化池、生态沟渠,所述的进水渠、养殖池、排水沟、生态净化池、生态沟渠依次联接,且进水渠与生态沟渠联接形成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内循环系统,所述的内循环系统包括外循环系统中的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连接形成循环体系的活性过滤室;所述的活性过滤室由依次排列且相互隔开的集污井、过滤室、净水室构成,所述的集污井底面与养殖池底面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联通管道,过滤室内设有过滤器以及设于过滤器下方的反冲装置,在净水室内设有将过滤后的净水送回养殖池的提水动力装置;过滤室的过滤器下方与净水室联通,在集污井还设有与排水沟联通的第二联通管道,在第一联通管道上设有第一插上管,在第二联通管道上设有第二插上管。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1、通过外循环去除因投饲带来的水质问题,通过内循环系统去除养殖池水中杂质,实现池循环水量较大但换水量小,使养殖水环境生态改变很小。2、养殖活动互不干扰,即使池塘间发生养殖病害、用药等处理也互不影响,由于独立的活性过滤室占用的空间小,可以采用每个养殖池分别设置活性过滤室进行过滤,并增设了独立的清污沟,作为用药或发生病害的养殖池的水不经过外循环系统的公共通道、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避免了交叉污染(感染)。3、通过反冲操作,及时、高效地去除养殖系统水体中的颗粒物质。4、改变养殖池塘底层“氧债”水,时刻补充高溶氧的水,额外采用了气动提水装置可以保证在过滤后的水质中溶入大量的氧气。5、在活性过滤室中种植江蓠、 海葡萄等海藻或水葫芦等植物,养殖牡蛎或螺蛳等滤食性贝类、錤鳅等刮食性鱼类后,池塘水中的氮、磷保持在适宜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循环系统的各个功能区的分布图。图2为内循环、部分外循环已经废水排出体系的侧剖图。图3为活性过滤室的俯视图。标号说明11养殖池、12排水沟、13生态净化池、14生态沟渠、15进水渠、21活性过滤室、31 集污井、32过滤室、33净水室、41第一联通管道、42过滤器、43第二联通管道、44第一插上管、45第二插上管、51气泵主机、52通气管、53提水管道、M第一阀门、55第二通气管、56气盘、57第二阀门、61清污沟、62无害化处理池、63第三联通管道、64第三插上管、65隔离板、 71盛污盘、72小网袋。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所述的外循环系统包括进水渠15、养殖池 11、排水沟12、生态净化池13、生态沟渠14 ;所述的进水渠、养殖池、排水沟、生态净化池、生态沟渠依次联接,且进水渠与生态沟渠联接形成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内循环系统,所述的内循环系统包括外循环系统中的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连接形成循环体系的活性过滤室21 ;内循环通过活性过滤室过滤养殖池水中的杂质(食物残渣、动物粪便等)以及增加过滤池内水的氧气含量;外循环主要控制养殖池水中的氮、磷含量,降解因投饲带来的水质问题,使其保持在适宜范围。一般在排水沟与生态净化池衔接处、生态净化池与生态沟渠衔接处设置一个提水直ο所述的活性过滤室由依次排列且相互隔开的集污井31、过滤室32、净水室33构成,所述的集污井底面与养殖池底面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联通管道41,过滤室内设有过滤器42以及设于过滤器下方的反冲装置,在净水室内设有将过滤后的净水送回养殖池的提水动力装置;过滤室的过滤器下方与净水室联通,在集污井还设有与排水沟联通的第二联通管道43,在第一联通管道上设有第一插上管44,在第二联通管道上设有第二插上管45。所述的提水动力装置为气动提水装置,所述的气动提水装置包括气泵主机51、第一通气管52、提水管道53,所述的第一通气管连接气泵主机,第一通气管的出气端位于净水室的底面,在出气口的上方设有提水管道,提水管道的进水端开口朝下且位于通气管出气口的上方,提水管道的出水端位于养殖池内,第一通气管上设有第一阀门54。入水口不高于养殖池最高水位的20厘米为最优,养殖如有不同的水位要求,净水室可建控制间板或经过多次提升来解决,当然提水动力装置还可以是低扬程水泵(轴流泵),但是其增氧效果较差,需再净水室内加配增氧设备来提高溶氧,因此耗电量也相对较多。反冲装置包括可以是前面提到的气泵主机以及另外设置的第二通气管55、气盘 56,所述的第二通气管连接气泵主机,第二通气管的出气端连接气盘,气盘位于过滤室底面、过滤层的下方,第二通气管上设有第二阀门57。在使用气泵主机只需调整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的开与关,即可控制反冲操作。当然,反冲装置也可另设的第二气泵主机与第二通气管55、气盘56相连。本技术所述过滤器为由单一、小于40目的密网袋、密网框,单一的活性炭、煤渣、珊瑚石、石灰石或其混合并通过过滤网包裹而成的过滤器。当然过滤器内的材料可以根据具体的养殖品种选择材料及调配不同的混合比例。它还包括清污沟61、无害化处理池6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它包括外循环系统,所述的外循环系统包括进水渠(15)、养殖池(11)、排水沟(12)、生态净化池(13)、生态沟渠(14),所述的进水渠、养殖池、排水沟、生态净化池、生态沟渠依次联接,且进水渠与生态沟渠联接形成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内循环系统,所述的内循环系统包括外循环系统中的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连接形成循环体系的活性过滤室;所述的活性过滤室(21)由依次排列且相互隔开的集污井(31)、过滤室(32)、净水室(33)构成,所述的集污井底面与养殖池底面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联通管道(41),过滤室内设有过滤器(42)以及设于过滤器下方的反冲装置,在净水室内设有将过滤后的净水送回养殖池的提水动力装置;过滤室的过滤器下方与净水室联通,在集污井还设有与排水沟联通的第二联通管道(43),在第一联通管道上设有第一插上管(44),第二联通管道上设有第二插上管(4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传明李林春王奇欣王光行胡荣炊叶翚宋武林游宇魏智华林氓俤杨日强陈朝雄常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