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2344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它包括依序连接的主沉淀池、副沉淀池、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等,其中,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由包括生物膜处理池,内含浮游植物、水生植物、菌类、底栖生物的池体;缓冲池,与生物膜处理池相邻,生物膜处理池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生物膜处理池内的尾水流入缓冲池,缓冲池内部设有提水装置;增氧池,与生物膜处理池、缓冲池相邻,增氧池内设有增氧设备,增氧池用于接收缓冲池内提水装置流出的尾水,增氧池的底部还与生物膜处理池底部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建立“集沉淀‑生物除氮磷‑消毒”以降低尾水固态杂质、氮磷、有害微生物,使得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且再利用,最终实现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

Aquaculture tail water 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领域,特别是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养殖尾水多通过沉淀、过滤(如“三池两坝”)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将尾水中的残饵和排泄物进行沉淀、过滤,将尾水中残饵和排泄物沉淀(沉淀池)、过滤(如过滤坝或生物膜处理),过滤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沉淀物经过一段时间后移走、直接作为肥料使用。一是由于沉淀物没有及时移出系统,沉淀物仍将不断地释放氮磷等,会造成水体氮磷含量不断增加;二是如果尾水流量过大(如传统养鳗、高位池养虾等模式),坝中的生物膜处理系统未完善、或时间不够或系统崩溃后,常常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造成排出外界水体的污染或富营养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建立“集沉淀-生物除氮磷-消毒”以降低尾水固态杂质、氮磷、有害微生物,使得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且再利用,最终实现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沉淀池,用于接收养殖池输送来的尾水,主沉淀池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副沉淀池,与主沉淀池相邻,副沉淀池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主沉淀池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主沉淀池内的尾水流入副沉淀池;池底抽吸装置,通过管道或通道延伸至主沉淀池和副沉淀池底面的最低处,用于抽吸池底浓缩的沉淀物;所述池底抽吸装置3为抽水泵。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设有两组以上,用于处理水中的氮磷;所述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包括生物膜处理池4,内含浮游植物、水生植物、菌类、底栖生物的池体;缓冲池,与生物膜处理池4相邻,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流入缓冲池,缓冲池内部设有提水装置;增氧池,与生物膜处理池4、缓冲池相邻,增氧池内设有增氧设备,增氧池用于接收缓冲池内提水装置流出的尾水,增氧池的底部还与生物膜处理池4底部相通;任意相邻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中,上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与下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或缓冲池相互连接,使得上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尾水能够流入下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或缓冲池。第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中的增氧池或缓冲池与副沉淀池相邻,使得副沉淀池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副沉淀池内的尾水流入第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或缓冲池。较之前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主沉淀池和副沉淀池实现了尾水内残饵、粪便的沉淀,另外增设了池底抽吸装置,可以将主沉淀池和副沉淀池的固态物质集中浓缩沉底抽出处理,作为有机肥使用。2.增加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能够通过尾水在小系统内建立菌藻等生物持续利用的循环处理,去除尾水中的氮磷等。3.生物膜处理池4的中层附着层采用菌落附着结构,其中设有间隙,可以实现池体内水体的上下流动、物质交换,且中层附着层上附着的菌体,能够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代谢,并降低水体中的氮磷。4.生物膜处理池4的菌落附着结构上的菌体不断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随着生物膜利用水中的营养,其不断增厚,在菌体重量增加并死亡后会从菌落附着结构上脱落,作为下层养殖层养殖底栖生物提供食物,同时部分藻类也会附着于菌落附着结构上实现藻类繁殖增殖。5.生物膜处理池4的上层种植层能够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狐尾藻,能够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6.生物膜处理池4的池底增加气盘,能够为下层养殖层的生物提供氧气,另外氧气上升能够为中层附着层的菌种以及上层养殖层的生物提供氧气。7.生物膜处理池4的池体上部或水表层设置照明系统并保证一定的光源,作为菌藻生物晚上利用水中的营养物创造适宜条件。8.通过生物膜处理池4内养殖尾水的再利用,能够实现水产品的再输出。9.缓冲池接收生物膜处理池4的尾水并通过提水装置为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循环提供动力。10.增氧池通过增氧设备提高每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内的含氧量,打破水体温跃层,确保系统内浮游植物、例如藻类的新陈代谢。11.设置多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能够确保尾水的多级氮磷处理,确保最终尾水的氮磷含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值。12.紫外或臭氧消毒装置对尾水中含有的菌类、虫类等进行杀灭,确保排放的尾水不含过量菌虫类。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副沉淀池搭配池底抽吸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主、副沉淀池搭配池底抽吸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带有连通管池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副沉淀池与带有连通管池体之间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生物膜处理池与增氧池之间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主沉淀池、2副沉淀池、3池底抽吸装置、4生物膜处理池、41上层种植层、42中层附着层、421菌落附着结构、43下层养殖层、431气盘、5缓冲池、51导水管、52第二气盘、6增氧池、7连通管、81消毒装置、82曝气池、83人工湿地、91缺口、92污物浓缩汇集腔、94集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主沉淀池1,用于接收养殖池输送来的尾水,主沉淀池1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副沉淀池2,与主沉淀池1相邻,副沉淀池2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主沉淀池1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主沉淀池1内的尾水流入副沉淀池2;这里主沉淀池和副沉淀池的连接处墙体上部设有一缺口91或开孔或通道管,当养殖池内的尾水排入主沉淀池,主沉淀池内的水面超过缺口高度,主沉淀池内的尾水会流入副沉淀池。上述阈值一般指代池体内尾水的液面达到缺口位置时池体里面的尾水容量。池底抽吸装置3,通过管道或通道延伸至主沉淀池1和副沉淀池2底面的最低处,用于抽吸池底浓缩的沉淀物;为了保证汇聚效果,可以在主沉淀池1和副沉淀池2处制作有个集污槽94,将管道伸入集污槽94内;另外可以考虑在主沉淀池和副沉淀池处增加板式压滤设备93,将抽吸出来的固液混合物进行压滤,形成以残饵粪便为主的块状物,可用于有机肥料使用。所述池底抽吸装置为抽水泵,通过连接管道并将管道直接深入副沉淀池和主沉淀池的池底抽吸沉淀物。另外,可以考虑在副沉淀池和主沉淀池设置一个斜向下延伸的通道,通向一个污物浓缩汇集腔92内,通过抽水泵抽出。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设有两组以上且依序排列,用于处理水中的氮磷;所述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包括生物膜处理池4,内含浮游植物、水生植物、菌类、底栖生物的池体;缓冲池5,与生物膜处理池4相邻,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流入缓冲池5,缓冲池5内部设有提水装置;增氧池6,与生物膜处理池4、缓冲池5相邻,增氧池6内设有增氧设备,增氧池6用于接收缓冲池5内提水装置流出的尾水,增氧池6的底部还与生物膜处理池4底部相通;生物膜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沉淀池(1),用于接收养殖池输送来的尾水,主沉淀池(1)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n副沉淀池(2),与主沉淀池(1)相邻,副沉淀池(2)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主沉淀池(1)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主沉淀池(1)内的尾水流入副沉淀池(2);/n池底抽吸装置(3),通过管道或通道延伸至主沉淀池(1)和副沉淀池(2)底面的最低处,用于抽吸池底浓缩的沉淀物;/n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设有两组以上且依序排列,用于处理水中的氮磷;/n所述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包括/n生物膜处理池(4),内含浮游植物、水生植物、菌类、底栖生物的池体;/n缓冲池(5),与生物膜处理池(4)相邻,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流入缓冲池(5),缓冲池(5)内部设有提水装置;/n增氧池(6),与生物膜处理池(4)、缓冲池(5)相邻,增氧池(6)内设有增氧设备,增氧池(6)用于接收缓冲池(5)内提水装置流出的尾水,增氧池(6)的底部还与生物膜处理池(4)底部相通;/n任意相邻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中,上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与下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相互连接,使得上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尾水能够流入下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n第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中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与副沉淀池(2)相邻,使得副沉淀池(2)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副沉淀池(2)内的尾水流入第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n...

【技术特征摘要】
1.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沉淀池(1),用于接收养殖池输送来的尾水,主沉淀池(1)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
副沉淀池(2),与主沉淀池(1)相邻,副沉淀池(2)的底面为斜面或漏斗形底面;主沉淀池(1)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主沉淀池(1)内的尾水流入副沉淀池(2);
池底抽吸装置(3),通过管道或通道延伸至主沉淀池(1)和副沉淀池(2)底面的最低处,用于抽吸池底浓缩的沉淀物;
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设有两组以上且依序排列,用于处理水中的氮磷;
所述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包括
生物膜处理池(4),内含浮游植物、水生植物、菌类、底栖生物的池体;
缓冲池(5),与生物膜处理池(4)相邻,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生物膜处理池(4)内的尾水流入缓冲池(5),缓冲池(5)内部设有提水装置;
增氧池(6),与生物膜处理池(4)、缓冲池(5)相邻,增氧池(6)内设有增氧设备,增氧池(6)用于接收缓冲池(5)内提水装置流出的尾水,增氧池(6)的底部还与生物膜处理池(4)底部相通;
任意相邻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中,上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与下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相互连接,使得上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尾水能够流入下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
第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中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与副沉淀池(2)相邻,使得副沉淀池(2)内的尾水超过阈值时,副沉淀池(2)内的尾水流入第一组生物处理内循环小系统的增氧池(6)或缓冲池(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生物膜处理池(4)分为
上层种植层(41),用于种植水生植物;
下层养殖层(43),设有曝气结构,用于养殖水生生物;
中层附着层(42),设置于生物膜处理池(4)中层,为带有一定间隙能够实现上层种植层(41)和中层附着层(42)物质交换的菌落附着结构(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传明陈庆堂康建平张蕉霖钟国龙杨明叶翚樊海平林海根陈燕婷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