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19059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包括一散热鳍片模块、一个以上的热管及一底座,其中,散热鳍片模块系于全部或部分散热鳍片设有延伸贴底片,延伸贴底片的顶部具有弯折的贴底面,顶部并具有一个以上的紧配槽,为利用复数延伸贴底片相邻堆叠而构成一凸座,以供匹配嵌入底座的开孔,进而与底座开孔一侧或两侧的紧配槽形成对应连贯,再紧配嵌入热管,因此可使热管、散热鳍片的贴底面可同时直接接触热源,以提高散热功效。(*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关于一种附热管散热器的改良,尤指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系可使热管、散热鳍片的贴底面均露出呈同一平面,因此能同时直接接触热源,提高整体散热功效。
技术介绍
习知附热管的散热器,主要包括一散热鳍片模块、一个以上的热管及一金属底座所组成,其通常是利用底座贴触热源,经由底座通过热管将热温间接传递至散热鳍片模块, 以达传递热温的散热目的,此种利用底座、热管、散热鳍片模块而依序的间接传递热温方式,散热速率难免较慢,不易达成快速散热的要求;此外,已知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亦有省略底座构件,而将热管的吸热端直接紧配嵌入散热鳍片,再通过挤压整平后而使复数热管形成平整并列,使热源可直接贴触热管,再将热温传递至散热鳍片,达到快速散热目的,但此种散热器设计,散热鳍片还是无法直接接触到热源,因此无法在第一时间就同时达到散热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其系包括一散热鳍片模块、一个以上的热管及一底座,其中,散热鳍片模块系于全部或部分的散热鳍片设有延伸贴底片,底座系设有一开孔及开孔一侧或两侧的紧配槽,而延伸贴底片的顶部具有弯折的贴底面,顶部并具有一个以上的紧配槽,利用复数延伸贴底片的相邻堆叠而构成一具有长沟形紧配槽的凸座,再将该凸座匹配嵌入底座的开孔,而与底座的紧配槽形成对应连贯,以适合热管紧配嵌入结合,如此使热管、散热鳍片的贴底面及/或底座均露出呈同一平面,故可同时直接接触热源,大大降低热温传递的阻抗,完全突破间接传递热温的限制,故散热速度更迅速,散热功能更佳。本技术之次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该散热鳍片于延伸贴底片顶部所设的紧配槽,系可在该紧配槽的槽内面冲设一个以上的限位肋,使热管嵌入后可利用管体与限位肋产生相对变形,进而形成紧配咬合固定。本技术之另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该散热鳍片于延伸贴底片顶部所设的复数紧配槽,系于各紧配槽之间设有间隔肋,使复数热管嵌入结合后形成具有间隔的平整并列。本技术之再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该散热鳍片于延伸贴底片顶部所设的复数紧配槽,系可于各紧配槽之间设有一高度小于槽深的间隔肋,使复数热管嵌入结合后可形成无缝接合的平整并列。本技术之又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所述的底座系可视各种需要而开设复数组的锁合孔,以适供风扇支架锁固结合, 或适合锁固于电路基板或其它选定构件,使散热器更方便于各种的组装应用。本技术之又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系稳固结合于底座,包括但不限于可利用紧迫插植方式而结合于底座的夹槽,利用底座以提升散热器整体组合的结构强度。本技术之又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设计,其中,所述热管的散热端亦可呈选定延伸而插植结合于其它一个以上的散热鳍片模块, 藉由多组散热鳍片模块的配置组合,以加快整体散热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图1的组合立体图;图3为图1的组合上视图;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中具延伸贴底片的散热鳍片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合上视图;图7为第六图的A-A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增设微凸平台的第三实施例组合立体图;图9为第八图的侧面视图;图10为本技术将热管散热端延伸插植于另一散热鳍片模块的另一实施例图;图11为图10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图12为本技术将热管散热端延伸插植于另一散热鳍片模块并增设微凸平台的另一实施例图;图13为图12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图14为本技术将热管散热端两侧分别延伸插植于散热鳍片模块实施例;图15为图14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图16为本技术将热管散热端两侧分别延伸插植于散热鳍片模块并增设微凸平台的另一实施例;图17为图16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图18为本技术另一种变化实施例中散热鳍片与底座的组装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侧面视图;图20为图18实施例的组合上视图;图21为图20的A-A剖面图;图22为图18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附图标号说明散热鳍片模块10、10a、IObUOc热管20、20a、20b、20c、20d底座30凸座101散热鳍片1、Ia 延伸贴底片11贴底面111紧配槽112间隔肋113、113a、限位肋114、321散热端21a、21c紧配槽32间距D散热鳍片模块IOe底座30e延伸贴底片lie紧配槽112e贯穿孔115e底座30e高凸台面301e顶面部302e>322a微凸平台 201、201b、201d 开孔31 锁合孔33 高度H 热管20e 散热鳍片Ie 贴底面Ille 间隔肋113e 些微凸面201e 开孔31e 紧配槽3 高度差H1、H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系本技术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的第一种实施例,其系包括一散热鳍片模块10、一个以上的热管20及一底座30 ;其中散热鳍片模块10,系由复数散热鳍片l、la相邻堆叠排列所构成,并于部分(或全部)的散热鳍片1设有延伸贴底片11,如图5,该延伸贴底片11的顶部具有弯折的贴底面 111,且该贴底面111并设有一个以上的紧配槽112及相邻的间隔肋113,利用复数延伸贴底片11相邻整合构成一具有长沟形紧配槽112的凸座101 ;一个以上的热管20,其露出端为平整面;底座30,系开设一开孔31,且于开孔31 —侧或两侧设有对应的紧配槽32,并可视需要开设复数组相同或不同的锁合孔33 ;利用上述构件,其系将所述复数延伸贴底片11相邻堆叠构成的凸座101,匹配嵌入底座30的开孔31,使散热鳍片模块10的散热鳍片1稳固结合于底座30,进而以长沟形紧配槽112与底座30开孔31 —侧或两侧的紧配槽32形成对应连贯,提供热管20形成紧配嵌入,以使热管20、散热鳍片1的贴底面111及底座30均露出呈同一平面,故可同时直接接触热源,大大降低热温传递的阻抗,突破习知间接传递热温的限制,使其散热速度更迅速,散热功能更佳。如图5所示,上述具有延伸贴底片11的复数散热鳍片1,各顶部的贴底面111系相邻抵持而形成平面,并匹配嵌入底座30的开孔31,将开孔31全部填满,使热管20的平整面、散热鳍片1的贴底面111与底座30的表面形成密合的同一平面,故热源可通过贴底面 111而与散热鳍片1形成直接接触,因此能在接触的第一时间就达成快速散热目的。上述散热鳍片1于延伸贴底片11顶部所设的紧配槽112,系可进一步在紧配槽 112的槽内面冲设一个以上的限位肋114,使热管20嵌入后可利用管体与限位肋114产生相对变形,以形成更紧配的咬合固定,确保热管20于嵌入后不会发生位移松动或脱落,且热管20与散热鳍片1的紧贴接触效果更佳。而同理,上述底座30于开孔31 —侧或两侧所设的对应紧配槽32,系可配合散热鳍片1的限位肋114而在紧配槽32的槽内面亦冲设一个以上的限位肋321,用以连贯匹配散热鳍片1的限位肋114,使热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贴底散热鳍片的附热管散热器,包括一散热鳍片模块、一个以上的热管及一底座;其特征在于:散热鳍片模块,由复数散热鳍片相邻堆叠排列所构成,并于全部或部分的散热鳍片设有延伸贴底片,延伸贴底片的顶部具有弯折的贴底面,且于贴底面设有一个以上的紧配槽及相邻的间隔肋,利用复数延伸贴底片相邻整合构成一具有长沟形紧配槽的凸座,延伸贴底顶部的贴底面系相邻抵持而形成平面;一个以上的热管,其露出端为平整面;底座,开设一开孔,且于开孔一侧或两侧设有对应的紧配槽;依上述构件,将所述复数延伸贴底片相邻堆叠构成的凸座,匹配嵌入底座的开孔,使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结合于底座,进而贴底片上形成的长沟形紧配槽与底座开孔一侧或两侧的紧配槽形成对应连贯,提供热管形成紧配嵌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崇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汉旭五金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