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蚕生物滤池内微生物膜的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11844 阅读:3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沙蚕生物滤池内微生物膜的培养方法,其主要是:在滤池内投沙蚕苗密度为600-2000尾/平方米,苗种大小为3-10刚节;投放硝化细菌、光合细菌、EM菌菌种和反硝化细菌,按照1:1:1:1~3:3:2:1的体积比进行混合,混合后与10倍体积的海水混合均匀,单位平方米生物滤池泼洒混合菌种体积为1-10L;投喂经过50-100目筛绢网过滤收集并浓缩晒干的人工养殖的海水鱼的残饵和粪便作为沙蚕饵料,投饵量为滤池内沙蚕总体重的10-20%;投放菌种后1-2周之内,采用只加水不排水的方式,每次加滤池高度的1/10左右,1-2周以后采用模拟潮汐的方式换水。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解决了海水工厂化养殖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又解决了养殖水体再循环利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特别是涉及利用生物清除海洋固体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生物过滤(Living BiologicalFiltration)主要指任何采用活体生物去除水中杂质的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植物过滤、微生物过滤、动物过滤等。目前集约化水产养殖水处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微生物过滤,因其产生污泥少、运行管理方便、动力消耗少等特点,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它一些新型的生物滤器如植物滤器,可以有效吸收养殖废水中溶解态的氮、磷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产品。滤食性动物、底栖动物等可以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颗粒物质。生物滤池(biologicalfilter,tricklingfilter)是由碎石或塑料制品填料构成的生物处理构筑物。污水与填料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间隙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其性能特点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的处理效果非常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生物滤池的池体采用组装式,便于运输和安装;在增加处理容量时只需添加组件,易于实施;生物滤池能耗非常低。依据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关系,复合生物过滤技术通过最佳配置生物种群,使环境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系统生产力,并将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沙蚕生物滤池内微生物膜的培养方法 ,其特征在于:1)、建立生物滤池:该滤池有一上开口槽,在该滤池顶部设进水管,在池底部设有排水管,排水管穿过池壁底部后用弯头与滤池外水管相连,滤池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砾石层、粗砂层、细砂层和泥土层,其中砾石直径为1~3×1~2 cm,厚度为8-12cm;细砂粒径0.5-1.0mm,厚度为13-17cm;泥土层厚度下限为 10cm;2)、滤池内养殖沙蚕:滤池建好后,注入淡水,浸泡1周,1周后,排出淡水,注入新鲜海水,采用水舀带水均匀泼洒围沙蚕科动物苗,投苗密度为600-2000尾/平方米, 苗种大小为3-10刚节;3)、投放菌种:将人工培养或市场购买的硝化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大佐周一兵刘海映陈军倪琦谷坚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