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簧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02976 阅读:3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簧片,用于辅助电路板模块与设备的电连接,该簧片主要包括:第一立壁,所在的平面与安装体所在的平面相交;第二立壁,与第一立壁位于安装体的同一侧,所在的平面与安装体所在的平面相交;第一接触面,沿第一立壁的纵向延伸自第一立壁并向外翘曲;第二接触面,沿第二立壁的纵向延伸自第二立壁并向外翘曲;其中,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电路板模块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电路板模块与设备的电连接,既可用于泄放电路板上的静电,又能够通过高频接地的方法减小电路板模块与背板之间的高频噪声回路。(*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结构,尤其涉及电子产品中的簧片
技术介绍
功能模块化设计是电子设备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段,其根据设计需求将不同的功 能实现设计在不同的电路板模块中,然后再将各电路板模块分别插在设备机箱中,以此使 得电子设备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可互换性和可维护性。各电路板模块上的信号连接器通 过插入设置在机箱背板上的信号连接器来实现电连接。参照图1 (图中示出左侧导轨,右侧导轨为易于表达省略),通常电路板模块200通 过固定在设备机箱600上的导轨400的槽滑动插入,直至电路板模块200的信号连接器与 机箱背板300上的信号连接器500可靠电连接。对于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在电路板模块插入或者拔出的过程中,其与导轨之间 容易产生静电。严重的静电放电会导致设备产生误动作或者故障,甚至引起安全事故。因 此对于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设备,提供防静电措施是保证设备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电路板模块与机箱背板使用的信号连接器品种很 多,价格相差很大,有时为了降成本,在信号连接器中定义了过多的信号引脚和相对较少的 地引脚。虽然这种情况下电子设备能够具有正常的功能,但电磁辐射騷扰经常超标,而电磁 辐射騷扰超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信号连接器的地引脚过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需要提供一种簧片,用于辅助电路板模块 与设备的电连接。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簧片,用于辅助电路板模块与设 备的电连接,包括安装体、第一立壁、第二立壁、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其中所述第一立壁,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安装体所在的平面相交;所述第二立壁,与所述第一立壁位于所述安装体的同一侧,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安 装体所在的平面相交;所述第一接触面,沿所述第一立壁的纵向延伸自所述第一立壁,以所述第一立壁 为参照向外翘曲;所述第二接触面,沿所述第二立壁的纵向,延伸自所述第二立壁,延伸方向与所述 第一接触面延伸自所述第一立壁的方向相同,以所述第二立壁为参照向外翘曲;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电路板模块的厚度。优选地,该簧片进一步包括第一延伸端以及第二延伸端,其中所述第一延伸端,沿所述第一立壁的纵向延伸自所述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延伸端,沿所述第二立壁的纵向延伸自所述第二接触面,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延伸端延伸自所述第一接触面的方向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的外形包括圆弧形弯曲或者L型折弯。优选地,所述第一立壁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安装体所在的平面。优选地,所述第二立壁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安装体所在的平面。优选地,所述第一立壁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立壁所在的平面相交。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立壁自第一连接线相接;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二立壁自第二连接线相接;所述电路板模块与所述设备处于电连接状态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在第一接触区 域相接触,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在第二接触区域相接触;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第一连接线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到第二连接线的 距离,小于接地导体的宽度。优选地,所述安装体上设置有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安装体上进一步设置有定位凸起。优选地,所述簧片集成在所述设备的导轨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了电路板模块与设备的电连接,既可用于泄放 电路板上的静电,又能够通过高频接地的方法减小电路板模块与背板之间的高频噪声回 路,从而还改善了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 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 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路板模块与机箱背板电连接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安装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应用情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二应用情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 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簧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 实施例所述簧片100包括安装体40、第一立壁11、第二立壁12、第一接触面21、第二接触面 22、第一延伸端31以及第二延伸端32,其中安装体40,实现将簧片100安装到设备机箱上,较佳地为一平面板材;第一立壁11,所在的平面与该安装体40所在平面相交,优选垂直于该安装体40所 在的平面;第二立壁12,与该第一立壁11位于该安装体40的同一侧,所在的平面与该安装体 40所在的平面相交,优选垂直于该安装体40所在的平面;优选地,该第一立壁11所在的第 一平面与该第二立壁12所在的第二平面并不平行,而是处于相交的空间位置关系,此时第 二立壁12与该第一立壁11以及该安装体40 —起,整体呈U型楔结构;该第一立壁11及该 第二立壁12起到支撑作用;该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相交形成交线,电路板模块自该U型楔 结构远离该交线的一侧插入该簧片100 ;第一接触面21,沿该第一立壁11的纵向延伸自该第一立壁11,与该第一立壁11 自第一连接线51相接,以该第一立壁11为参照则向外翘曲;电路板模块处于插入状态(即 与设备处于电连接状态)时与该第一接触面21在第一接触区域相接触;其中该第一立壁 11的纵向,为电路板模块的插入或者拔出的方向;第二接触面22,沿该第二立壁12的纵向延伸自该第二立壁12,延伸方向与该第一 接触面21延伸自该第一立壁11的方向相同,与该第二立壁12自第二连接线52相接,以该 第二立壁12为参照则向外翘曲;电路板模块处于插入状态时与该第二接触面22在第二接 触区域相接触;第一延伸端31,沿该第一立壁11的纵向延伸自该第一接触面21,与该第一接触面 21自第三交线61相接;第二延伸端32,沿该第二立壁12的纵向延伸自该第二接触面22,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端31延伸自该第一接触面21的方向相同,与该第二接触面22自第四交线62相接; 该第一延伸端31与该第二延伸端32,可以形成一稍微张口形式的结构;在该第一立壁11所在的平面与该第二立壁12所在的平面相交的情形下,该两平 面的交线位于第一接触面21及第二接触面22之间的区域;第一接触面21与第二接触面22 自然地靠近,该第一接触面21与第二接触面22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电路板模块的厚度, 甚至该第一接触面21与第二接触面22可以贴合,而无需特殊加工要求(示例性的,薄金属 板即可)。第一接触面21与第二接触面2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插入的电路板模块的厚 度,以及第一立壁11、第二立壁12、第一接触面21和第二接触面22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形状 而预先设计,此种结构有效减小了接地导体(由接触面到U型楔结构之间的导体)的长度。上述第一延伸端31及第二延伸端32分别以第一立壁11及第二立壁12为参照, 从簧片100以U型楔结构内部作为电路板的插拔通过并接触的功能来说,使用向外翘曲,体 现出了变形,并与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簧片,用于辅助电路板模块与设备的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体、第一立壁、第二立壁、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其中:所述第一立壁,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安装体所在的平面相交;所述第二立壁,与所述第一立壁位于所述安装体的同一侧,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安装体所在的平面相交;所述第一接触面,沿所述第一立壁的纵向延伸自所述第一立壁,以所述第一立壁为参照向外翘曲;所述第二接触面,沿所述第二立壁的纵向延伸自所述第二立壁,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延伸自所述第一立壁的方向相同,以所述第二立壁为参照向外翘曲;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电路板模块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允坡赵敬平
申请(专利权)人: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