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敖志辉专利>正文

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95296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装置,涉及渔业海水浮筏网笼养殖,是利用现有养殖贝类的浮筏、网笼等养殖器具,通过较小的调整改动养殖海参。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装置,包括网笼、竹竿、浮力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笼拉直并用竹竿撑起,网笼上面通过浮力绳连接筏身,筏身上面通过吊绳连接浮力球组成一种装置,该装置在低潮时,浮力绳加吊绳的长度大于海面到海底的距离,使其在低潮时网笼能完全沉入海底,在满潮时网笼能完全或者部分脱离海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防治环境污染,节能、省工,大幅度增效,为海参与贝类轮养、混养提供了新技术和发展方向。?(*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渔业海水浮筏网笼养殖,是利用现有的养殖贝类的浮筏、网笼等养殖器具,通过较小的调整改动,组成一种养殖海参的装置,并利用此装置在养殖贝类的海区或其它有条件的海区养殖海参。
技术介绍
我国海域辽阔,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养殖产量居世界之首,其中贝类养殖占总产量的75%以上。长期大规模高密度单一品种的贝类养殖,已在辽宁等大部分养殖海域造成生态失衡,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养殖网笼给以贻贝为主的污损生物提供了附着和生存条件, 导致海水营养物质下降、水流不畅、严重污染养殖海区,造成病虫害频发。贝类品质低下和大面积的突发性死亡,使海水贝类养殖成本提高,风险增大。以我国最大的贝类养殖基地辽宁省长海县为例,2008年1-6月海水增养殖产量同比下降了 33.8%,下半年虾夷贝养殖死亡率超过40 %,2009年(至10月)虾夷贝累计死亡率超过80 %,现实的生态环境对贝类养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如何防治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因地制宜的调整养殖品种,利用现有海洋资源,变劣势为优势是海水养殖业面临的新课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装置,它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海水养殖节能、环保、省工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大幅度的增效。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现有养殖贝类的网笼拉直并用竹竿撑起,笼内装入海参,网笼上面通过浮力绳连接筏身,筏身上面通过吊绳连接浮力球组成一种装置。该装置在低潮时,浮力绳加吊绳的长度大于海面到海底的距离,使其在低潮时网笼能完全沉入海底,在满潮时网笼能完全或者部分脱离海底。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省工、节能,促进养殖海域生态平衡。实验表明,用此装置养殖海参,其成活率比其它任何方式(无饵海水海参养殖)都高出很多,其经济效益是贝类养殖的数倍以上,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为今后贝类养殖和海参养殖轮回交替发展或混合养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代表了一种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附图说明图1是在不同潮位时,网笼所处的位置状态示意图。(1)是浮力球、(2)是浮力绳、 (3)是筏身、(4)是吊绳、(5)是网笼、(6)是沙袋、(7)是竹竿(木杆)。A、B、C分别表示满潮、半潮、低潮时海面的位置,D表示海底的位置。图1-1表示低潮时,网笼完全沉入海底的状态。图1-2表示半潮时,网笼半沉入海底的状态。图1-3表示满潮时,网笼完全脱离海底的状态。图2是图1-3的左视图。图3是改造后的网笼隔板,在原来的网笼隔板上加工出两个大圆孔。具体实施方式按上述图1调整浮筏的筏身及浮力绳和吊绳长度,使其能在低潮时,浮力绳加吊绳的长度大于海面到海底的距离,保证网笼能完全沉入海底,(如图1-1)在半潮或满潮时, 网笼能部分或完全脱离海底(如图1-2、1-3)。浮力绳与吊绳的具体长度与海底的质地有关,泥沙底浮力绳与吊绳短些,防止网笼被泥沙陷住,反之沙泥底网笼不易被陷,可适当增加浮力绳与吊绳的长度。泥沙中含有海参所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是海参生长的主要食物来源,应在保证网笼不被泥沙陷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让网笼多在海底停留。在潮流的作用下,网笼在海底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且每天两次改变运动方向,这给海参大面积的获取食物提供了条件,而且这种运动还可防止网笼被泥沙陷住。网笼并非每天都脱离海底,只要不被泥沙陷住,网笼在海底停留的时间可延长数天,坚持到活讯涨大潮时才脱离海底,让潮流冲洗掉网笼上过多的海参并不需要的杂物。网笼在海底不仅做水平运动,还可在海浪的作用下做上下运动,当海浪在海面形成时,浮力球会逐浪升高,这种运动有时也能使网笼瞬间部分或全部脱离海底。将网笼拉直,再将两根竹竿用线绳与网笼固定在一起,使网笼保持撑起状态。特别稀松的泥底可适当在网笼上增加竹竿的数量或采用较粗的竹竿,以调整网笼整体比重,使之略大于海水的比重,以减轻网笼整体(包括海参)对海底的压力,使之不易陷入泥中。将原来贝类养殖的网笼隔板按海参出笼时(收获)直径大小的1.5 2倍打两个圆孔,也可另行订购满足上述条件的网笼。两个圆孔是为使海参能在网笼中上下自由通行, 给海参摄食和活动提供方便。在网笼底部挂沙袋(6),防止在潮流冲击下网笼过分漂移。根据养殖海参的个体大小,调整网笼隔板之间的距离,选择网眼适宜的网衣,使参苗不能从网眼逃出,有害天敌也不能从网眼进入网笼。在每个网笼隔板中放置(破旧网袋)网片,便于海参附着且可阻止潮流过分直接冲击海参,减轻网笼的剧烈运动。如长期养殖(养成),可定期清洗(网袋)网片上的海参排泄物。根据海区自然环境确定养殖密度,海底有丰富饵料资源的养殖海区,养殖密度大些,反之则小些。一般经过长期贝类养殖的海区,海底饵料资源都比较丰富,如泥沙中的各类细菌、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贝壳碎片等都是海参的极好食物,此类养殖海区每个台筏挂 50-60个网笼。在潮流影响下,网笼在海底移动,要防止网笼与网笼相互缠绕,吊绳的长度尽可能短些。选择不投饵为条件、海上中间育成的、体长2-3cm左右的幼参,每隔板放5-6头(15 层隔板)进行无投饵养殖,在养殖过程中适时调整浮力绳的长度,可促进海参快速生长。以虾夷贝养殖海区为例,一般水深都在10米以上,不同季节海面与海底有一定温差,夏天高温期尽可能多让网笼在海底停留。春天和初夏海洋生物活跃、水温适宜,可将网笼提高一些,有意的让幼贝等各种海洋生物附着在网笼上,给海参补充更多天然的有机营养物质。如果选择秋末下苗,可在夏季将竹竿撑起的开口网笼空挂在浮筏上,让网笼内外挂满附着物,给海参储备一定的天然有机饵料,但往网笼内装苗时,要将网笼内的鱼、蟹、海星等敌害物清除,装入海参苗后,将网笼用线绳缝合,可以有效的防止鱼、蟹和海星等海参敌害的入侵。海参是杂食动物,在有条件的海域可以在网笼顶部的吊绳上吊养一些绿色植物, 如海带、裙带菜等(具体可参考海带和裙带菜的养殖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将生长到1米左右的海带或裙带菜连绳(带根)移植到网笼顶部的吊绳上,并尽可能的让生长中的叶片能接触靠近到网笼,使海参在网笼悬吊状态下也有进食的机会。对较浅的,适合马尾藻、鼠尾藻生长的海域,可适当在海底养殖海参喜欢食用的马尾藻和鼠尾藻这两种植物。经过一个周期年)的海参养殖,使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贝类需要的营养物质得到恢复,再将一部分台筏实施贝类养殖,在一定的海域内实现海参与贝类同养,这样能在海洋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两种养殖物健康无公害生长,达到资源和养殖器具合理利用,以促进海水浮筏网笼养殖可持续发展。实验证明,用此装置和方法养殖海参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浮筏贝类养殖的数倍以上,特别适合中间暂养。以大连地区为例,10月中旬,下 2-3厘米的海参苗,次年5-6月可长至4-5厘米,由于没有敌害(此时间段没有幼小的敌害生物能进入网笼对海参构成威胁),海底营养物质丰富,水温适合海参生长,成活率可达 90% -95%以上,此时可直接转至海底底播或者圈养,中间不需任何人工操作和任何费用, 操作得当每台筏可获纯利5000元。如继续养成,需倒笼更换网眼较大的网笼并清洗网笼内的(网袋)网片,在倒笼的全部过程中,特别是网笼出水过程,一定要缓慢进行、轻拿轻放, 不得过分惊动海参。海参一旦受到严重惊吓,会吐出肠子,导致日后生长缓慢。贝类养殖网笼上污损物的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装置,包括网笼、竹竿、浮力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笼拉直并用竹竿撑起,网笼上面通过浮力绳连接筏身,筏身上面通过吊绳连接浮力球组成一种装置,该装置在低潮时,浮力绳加吊绳的长度大于海面到海底的距离,使其在低潮时网笼能完全沉入海底,在满潮时网笼能完全或者部分脱离海底。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敖志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