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刀鲚池塘养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63907 阅读:4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刀鲚池塘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刀鲚投放到池塘中,并在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存在下进行养殖,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在养殖过程中刀鲚与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形成平衡的生物营养链。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刀鲚池塘养殖的方法,建立起养殖水体中刀鲚、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生物种群之间的生态功能互补的生物营养链,确保刀鲚摄食的适口、适量,可使刀鲚的成活率高达90%,可在2年内由5g左右长到100g以上,形成大规格商品刀鲚,且养殖出的刀鲚品质高,肉质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9重量%,胶原蛋白含量高达0.3%以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极具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养殖方法,具体地,涉及。
技术介绍
刀鲂(Coilianasus),隶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鍵科(Engraulidae)、鲂属 (Coilia),又名长颂鲚,俗称毛花鱼、刨花鱼、毛鲚、刀鱼,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一带,沿岸各通海江河如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辽河等均有分布。其中以长江流域产量高而集中,其以脂肪丰满,肉质细嫩鲜美而著称,是享有“长江三鲜”美誉之一的名贵洄游性鱼类。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水体受到污染和水文条件的改变,产卵场遭到破坏,特别是每年清明前后不断攀升的刀鲚市场需求导致其捕获季节一再提前、捕捞强度不断提高,在如此酷渔滥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重压下,刀鲚资源急剧衰退,目前已不能形成渔汛。2003年,张呈祥等成功实施刀鲚灌江纳苗的池塘养殖后,人工繁殖技术也已取得成功,但鲜有池塘养殖大规格O两以上)商品刀鲚的报道。目前,由于刀鲚的池塘养殖为新兴的产业,对其池养条件下的食性、环境条件要求等生物学掌握不够,形成了操作不当、管理不到位的局面,造成池塘养殖的刀鲚成活率低、 生长速度慢、商品率低及产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规格小。在刀鲚生长旺期的中后期往往因饵料鱼供应的不适口、不足量,导致养殖产量低,产品规格小,严重影响了刀鲚产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亟需筛选一种适应性广、养殖产量高,适宜于刀鲚摄食且能保证中、后期供给的一种新的饵料品种及养殖配套技术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池塘养殖刀鲚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商品率低、产量不高和产品规格小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刀鲚池塘养殖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意外发现池塘养殖刀鲚时,在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存在下,可使刀鲚的成活率高,并可较好较快的生长。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其中,该方法包括将刀鲚投放到池塘中,并在浮游动物、 曰本沼虫下(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禾口虫下虎鱼(Eucyclogobiusnewberryi)存在下进行养殖,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在养殖过程中刀鲚与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形成平衡的生物营养链。优选地,所述形成平衡的生物链的方法包括所述刀鲚的投放密度为300-500尾 /667m2,且(1)在投放刀鲚5-7天后,就池培育浮游动物和/或向池塘中投放浮游动物,并调整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量,使得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5-30°C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密度为 3-15ind. /mL ;(2)在投放刀鲚鱼种15-20天后,向池塘中投放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并调整池塘中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 1 4-50 4-75。更优选为刀鲚的投放密度为300-500尾/667m2,且(1)在投放刀鲚5-7天后,就池培育浮游动物和/或向池塘中投放浮游动物,并调整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量,使得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5-30°C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密度为 3-15ind. /mL ;(2)在投放刀鲚鱼种15-20天后,向池塘中投放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并调整池塘中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在养殖刀鲚的第一年,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5_30°C时,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1 4-50 4-50 ;在养殖刀鲚的第二年,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 1 13-50 20-75。进一步优选为刀鲚的投放密度为300-500尾/667m2,且(1)在投放刀鲚5-7天后,就池培育浮游动物和/或向池塘中投放浮游动物,并调整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量,使得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9-20°C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密度为5-lOind. /mL ;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21_30°C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密度为 10-15ind. /mL ;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5_8°C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密度为3-5ind. /mL ;(2)在投放刀鲚鱼种15-20天后,向池塘中投放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并调整池塘中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在养殖刀鲚的第一年,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9-20°C时,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1 6-25 4-13 ;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21-30°C时,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1 13-50 13-50 ;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5-8°C时,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1 4-13 4-20 ;在养殖刀鲚的第二年,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 1 13-50 20-7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刀鲚池塘养殖的方法,采用生态学原理和刀鲚摄食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养殖水体中刀鲚、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生物种群之间的生态功能互补的生物营养链,确保刀鲚摄食的适口、适量,提高了池塘养殖刀鲚的成活率、鱼体平均重量及鱼肉品质,采用本专利技术养殖的刀鲚的成活率可高达90%,可在2年内由5g左右长到IOOg 以上,形成大规格商品刀鲚,且养殖出的刀鲚品质高,肉质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 9重量%,胶原蛋白含量高达0.3%以上。本专利技术方法填补了中国池塘养殖大规格商品刀鲚的空白,对恢复濒危的长江名贵洄游性鱼类资源创造了有效的实践措施和手段,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该方法包括将刀鲚投放到池塘中,并在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存在下进行养殖,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在养殖过程中刀鲚与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形成平衡的生物营养链。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在养殖过程中刀鲚与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形成平衡的生物链是指在养殖过程中形成刀鲚、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生物种群之间的生态功能互补的生物营养链。在刀鲚鱼苗时期,刀鲚以浮游动物为食物,在刀鲚鱼种阶段,刀鲚主要以浮游动物和日本沼虾为食物,在刀鲚小规格成鱼时期,刀鲚主要以日本沼虾和虾虎鱼为食物,在刀鲚大规格成鱼阶段,刀鲚主要以虾虎鱼为食物。根据本专利技术,尽管在能够与刀鲚形成平衡生物营养链的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下进行池塘养殖刀鲚,即可有效提高池塘养殖刀鲚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商品率、产量和产品规格,但优选情况下,形成平衡的生物链的方法包括刀鲚的投放密度为 300-500 尾 /667m2,且(1)在投放刀鲚5-7天后,就池培育浮游动物和/或向池塘中投放浮游动物,并调整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量,使得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5-30°C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密度为 3-15ind. /mL ;(2)在投放刀鲚鱼种15-20天后,向池塘中投放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并调整池塘中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池塘中刀鲚与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密度比为 1 4-50 4-75。更优选为刀鲚的投放密度为300-500尾/667m2,且(1)在投放刀鲚5-7天后,就池培育浮游动物和/或向池塘中投放浮游动物,并调整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在量,使得在池塘日平均水温为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刀鲚池塘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刀鲚投放到池塘中,并在浮游动物、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虾虎鱼(Eucyclogobiusnewberryi)存在下进行养殖,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的存在量使得在养殖过程中刀鲚与浮游动物、日本沼虾和虾虎鱼形成平衡的生物营养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钢春顾若波张呈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