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63119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带有进、出水口和排泥口;设有污泥集聚区、污泥回流泵、旋流器、反应区、澄清沉淀区、斜管沉淀区和环形三角溢流堰;其中,污泥集聚区包括粗颗粒和二级污泥集聚区;进水口直通粗颗粒污泥集聚区,其上开口通向反应区;反应区由直筒式初级反应区和其外部的推流式反应区组合构成,澄清沉淀区设在净水器立筒内的上部区域,与推流式反应区的上开口相通,其下方是二级污泥集聚区;在澄清沉淀区的上方为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该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由成组的斜管排列构成。座于斜管沉淀区的上方至少有一级三角溢流堰和外套的环形出水导槽,最外围的环形导槽与出水口相通。还设有污泥回流装置。其使用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高浊度工业循环水的处理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组合净水O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工业循环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按照混凝、絮凝、加药搅拌、反应、斜管沉淀、污泥排放的处理工艺横向排列,或其中两到三项进行组合,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操作复杂、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电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省空间且使用效果好的高效组合净水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为立筒式,带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泥口 ;在净水器内设有污泥集聚区、污泥回流泵、旋流器、反应区、澄清沉淀区、斜管沉淀区和环形三角溢流堰;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为立筒式,带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泥口 ;在净水器内设有污泥集聚区、污泥回流泵、旋流器、反应区、澄清沉淀区、斜管沉淀区和环形三角溢流堰;其中,所述的污泥集聚区包括在净水器立筒内中心区域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和其外部的二级污泥集聚区;所述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由位于净水器立筒内且带有上开口的罐体构成, 其底部的侧壁上开有排泥口 ;所述的进水口直通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的上开口通向反应区;所述的反应区由位于中心的直筒式初级反应区和其外部的推流式反应区组合构成,该推流式反应区由罩在初级反应区直筒上的筒罩和上开口的外围筒组合构成;所述的澄清沉淀区设在净水器立筒内的上部区域,与推流式反应区的上开口相通,其下方是二级污泥集聚区;在澄清沉淀区的上方为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两者间有相通口,该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由成组的斜管排列构成;所述的环形三角溢流堰座于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的上方,该环形三角溢流堰由内至外至少有一级三角溢流堰和外套的一级环形出水导槽,最外围的环形导槽与出水口相通。还设有污泥回流装置,包括一设置在粗颗粒污泥集聚区与初级反应区之间的污泥回流泵,一置于粗颗粒污泥集聚区底部的污泥收集器,该污泥收集器通过吸泥管联至污泥回流泵,污泥回流泵的排出口经排泥管通向初级反应区。在初级反应区进口处安装一旋流搅拌器。该旋流搅拌器内有一组与水流方向呈 45°的导流片。所述的环形三角溢流堰的三角溢流堰位于环形出水导槽的上沿。所述的环形三角溢流堰可以有两级以上的三角溢流堰和外套的环形出水导槽,各环形出水导槽间用十字出水导槽连接。所述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罐体的外壁与推流式反应区的外围筒的筒壁相接成一体式的直壁,且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罐体的顶壁兼具为推流式反应区的底壁,其为上口大的圆锥形壳体。所述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罐体的下壁亦为上口大的圆锥形壳体。在澄清沉淀区的上方为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该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由成组的斜管排列构成。所述的环形三角溢流堰座于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的上方,该环形三角溢流堰由内至外至少有一级三角溢流堰和外套的一级环形出水导槽,最外围的环形导槽与出水口相ο在初级反应区进口处安装一旋流搅拌器。该旋流搅拌器内有一组与水流方向呈 45°的导流片。环形三角溢流堰的三角溢流堰位于环形出水导槽的上沿。该环形三角溢流堰有两级以上的三角溢流堰和外套的环形出水导槽,各环形出水导槽间用十字出水导槽连接。本技术的优点是使用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高效组合净水器结构示意图(主剖视)。图2为本技术高效组合净水器三角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3为本技术高效组合净水器旋流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图中1 一外壳;2—污泥回流泵;3—排泥管;4一圆锥形壳体;5—进水口 ;6—直立筒; 7—初级反应区;8—推流式反应区;81—推流式反应区内筒罩;82—推流式反应区外围筒; 10—斜管沉淀区;11 一出水口 ;12—环形导槽;13—三角溢流堰;14一澄清沉淀区;15— 出泥口 ;16—旋流器搅拌器;17—二级污泥集聚区;18—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9一排泥口 ; 20—污泥排放口 ;21—污泥收集器;22—吸泥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高效组合净水器设有进水口 5、出水口 11和排泥口 19。本高效组合净水器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多级、多方式的净水技术手段在净水器内设有污泥集聚区、污泥回流泵、旋流器、反应区、澄清沉淀区、斜管沉淀区和环形三角溢流堰。其中,所述的污泥集聚区由位于中心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和其外部的二级污泥集聚区17组成;位于该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的底部或底部侧壁上开有排泥口 19。在图 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由位于净水器立筒内且带有上开口 9的罐体构成,其下方是上口大的圆锥形壳体为佳,以利于将颗粒较大的粗颗粒在此处沉淀后快速从排泥口 19排出。所述的二级污泥集聚区17的下部工作壁亦是上口大的圆锥形壳体为佳,底部或底部侧壁上开有污泥排放口 20,以利于将经澄清沉淀区14絮凝后沉淀的悬浮物从污泥排放口 20排出。所述的高效组合净水器的进水口 5直通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该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带有通向反应区的上开口 9。在通向反应区的上开口 9的两侧设有围挡,以利于由进水口 5进入的高浊度循环水不会直接由上开口 9排出,而是经向下再向上的大回转后由上开口 9流出,以完成最初级的粗颗粒沉淀。所述的反应区可直接坐落于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的上方,由位于中心的初级反应区7和其外部的推流式反应区8组合构成。所述的初级反应区呈直筒式为佳,可以是由上、下开放的圆形(或方形、多边形)直立筒6构成,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的上开口 9正好与直立筒6的下开放口对接,但不是密封连接,留有间隔。所述的推流式反应区8是由罩在初级反应区7直立筒6上的推流式反应区内筒罩81和上开口的推流式反应区外围筒82组合构成,如图中所示,该推流式反应区8的下部亦应是上口大的圆锥形壳体为佳;推流式反应区的上开口(本实施例中即为推流式反应区外围筒82的上开口)与澄清沉淀区14相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18罐体的外壁与推流式反应区外围筒 82的筒壁相接成一体式的直壁,且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罐体的顶壁兼具为推流式反应区的底壁,其为上口大的圆锥形壳体为佳。其他形状亦不受限制。所述的澄清沉淀区14设在净水器立筒内的上部区域,与推流式反应区的上开口相通,其下方是二级污泥集聚区17。澄清沉淀区14与二级污泥集聚区17只是一个区域的划分,同位于净水器立筒内,无需特设硬件结构,由推流式反应区的上开口涌出的絮团可以在澄清沉淀区14内絮凝,絮凝后的悬浮物沉淀落入二级污泥集聚区17的底部后从污泥排放口 20排出。在澄清沉淀区的上方为斜管沉淀区10,该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是由若干的斜管排列而成(在该区域内全部排满为佳,属现有技术),利用斜管技术可以使前环节中澄清的循环水再次经沉淀而得到更清澈的水质。所述的环形三角溢流堰座于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的上方,该环形三角溢流堰由内至外至少有一级三角溢流堰13和外套的一级环形出水导槽12,最外围的环形导槽与出水口 11相通。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双环形三角溢流堰,以能够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当然三级以上亦可,以达到更精的标准。图2示出了双环形三角溢流堰的结构,该双环形三角溢流堰有两级以上的三角溢流堰13和分别外套的环形出水导槽12 (共两级),各环形出水导槽12 间用出水导槽123连接。环形三角溢流堰的三角溢流堰位于环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组合净水器,为立筒式,带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泥口;其特征在于:在净水器内设有污泥集聚区、污泥回流泵、旋流器、反应区、澄清沉淀区、斜管沉淀区和环形三角溢流堰;其中所述的污泥集聚区包括在净水器立筒内中心区域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和其外部的二级污泥集聚区;所述的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由位于净水器立筒内且带有上开口的罐体构成,其底部的侧壁上开有排泥口;所述的进水口直通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粗颗粒污泥集聚区的上开口通向反应区;所述的反应区由位于中心的直筒式初级反应区和其外部的推流式反应区组合构成,该推流式反应区由罩在初级反应区直筒上的筒罩和上开口的外围筒组合构成;所述的澄清沉淀区设在净水器立筒内的上部区域,与推流式反应区的上开口相通,其下方是二级污泥集聚区;在澄清沉淀区的上方为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该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由成组的斜管排列构成;所述的环形三角溢流堰座于斜管沉淀区单元装置的上方,该环形三角溢流堰由内至外至少有一级三角溢流堰和外套的一级环形出水导槽,最外围的环形导槽与出水口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勇林自力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莱特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