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3961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低温制冷装置,该低温制冷装置包括控制器,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还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设置在蒸发器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接冷凝器的进口,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毛细管的出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并接在毛细管的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制冷系统内设置两个电磁阀,当蒸发器的温度过低时,可以让从冷凝器出来高压制冷剂不经毛细管节流就流到蒸发器中,甚至可以让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直接向蒸发器喷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冷凝放热,迅速提高蒸发器温度,有效避免了蒸发器结冰结霜现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合于低温环境使用的低温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空调制冷装置,根据制冷环境温度范围一般划分为Tl、T2和T3三种类型, 其中,Tl类型的环境温度范围是18-43°C,T2类型的环境温度范围是10-35°C,T3类型的环境温度范围是21-52°C。现有的空调制冷设备一般分为常规制冷(T1、T2环境)和高温制冷(Τ3环境)两大类方式来设计。针对常规制冷环境设计的制冷装置不能在高温制冷环境下正常使用,而针对高温制冷环境设计的制冷装置也不能在常规制冷环境下正常使用。即使按常规制冷和高温制冷两种类型来设计制冷装置,当环境温度小于10°C或环境温度大于 52 °C时,都不能正常制冷。由于现在有些特殊设备,需要全年冷却,即使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冬季,如在我国东北的冬天,温度经常保持在-10°c以下,而现有的空调设备一般只能满足的工作范围是 T1、T2和Τ3的三种类型,在超低工况温度(0 -15°C )下难以正常工作。目前也一些单独针对超低温下空调制冷装置的改进技术,如专利号为 200710071556. X,公开号为CN10125602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能低温制冷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利用室内盘管温度传感器检测盘管温度的功能,检测到室内盘管低于某温度值Tl 持续时间tl时,且压缩机持续运行时间tyl以上,进行停止外风机运行,降低热交换;当室内盘管再低于某特定温度值T2飞持续时间t2时,且压缩机持续运行时间ty2以上,关闭压缩机,内风机按设定风速运行,进行防冻结保护;当室内盘管高于某温度值T3时整机恢复正常运行,开启外风机和压缩机,从而使空调能在低温情况下能正常制冷。该专利通过改善防冻结的方式来增强空调器的低温制冷效果,可以在0°C附近的温度正常制冷,但不能解决超低温制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合于低温环境中使用的低温制冷装置,使制冷装置在_15°C的低温环境下仍能正常使用。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温制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设置在蒸发器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接冷凝器的进口,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毛细管的出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并接在毛细管的两端。上述的低温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蒸发器的入口位置。上述的低温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蒸发器的出口位置。上述的低温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在低温制冷装置的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连接在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在制冷系统内设置两个电磁阀,当蒸发器的温度过低时,可以让从冷凝器出来高压制冷剂不经毛细管节流就流到蒸发器中,甚至可以让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直接向蒸发器喷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冷凝放热,迅速提高蒸发器温度,有效避免了蒸发器结冰结霜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低温制冷装置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低温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主程序流程图;图3是本技术低温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子程序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针对特种设备的需要而开发的低温制冷装置,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低温制冷装置的制冷系统由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冷凝器2、毛细管4、蒸发器6组成, 制冷系统还包括有第一电磁阀3、第二电磁阀5。第二电磁阀5并接在毛细管的两端,当第二电磁阀5打开时,毛细管形成短路,制冷剂直接从第二电磁阀5流过。第一电磁阀3并接在冷凝器2和毛细管4的管路上,第一电磁阀3的进口连接冷凝器2的进口,第一电磁阀3 的出口连接毛细管4的出口,形成在冷凝器2和毛细管4的制冷管路上并接一短管段,当第一电磁阀3打开时,从压缩机1出来的制冷剂直接从第一电磁阀3流进蒸发器6而不进入冷凝器2。同时在蒸发器6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7,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蒸发器6温度较低、容易结霜部位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较高、不容易出现结霜部位的温度。通常,蒸发器入口是蒸发器6中最容易结霜的部位,而蒸发器出口则是蒸发器6中温度较高、不容易出现结霜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蒸发器入口温度参数T,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蒸发器出口温度参数Tl。根据测试和统计结果得知,T和Tl通常满足Tl彡T+5,这一规律可以为后续的控制方法提供部分依据。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在低温制冷装置的控制器的输入端,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连接在控制器的输出端。本技术根据蒸发器入口与出口的实时温度情况,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3和第二电磁阀5的开关状态,实现快速提升蒸发器温度。图2、图3是本技术的控制方法的主程序和子程序流程图,其中,主程序控制低温制冷装置进行常规的制冷运行,子程序控制低温制冷装置进行化霜运行。在本实施例中,低温制冷装置的控制器每隔t秒对蒸发器入口温度T进行一次采样,在执行子程序中, 还会对蒸发器出口温度Tl进行采样,同样也是每间隔t秒进行一次采样,通过系统内部的计数器可以累计蒸发器入口温度的采样次数N,t的范围优选20-60秒,N优选3-10次。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按需采样,即分别根据控制器的控制,实时或者延时一定时间之后检测蒸发器入口及出口的温度并生成相应的温度数据,提供给控制器读取和使用,而不必周期性地进行检测。下面,以N = 3、t = 20秒的周期性检测为例说明本技术的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低温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的主程序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1、低温制冷装置进行制冷运行。从压缩机1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冷凝器2降温后,流向毛细管4节流降压,然后在蒸发器6中蒸发,再回到压缩机1中来。在本阶段,低温制冷装置的第一电磁阀3和第二电磁阀5都处于关闭状态。步骤S12、检测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是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如果是,执行步骤S13 ;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11。第一温度传感器每隔20秒进行一次采样,并将采样到的温度数据记录到系统特定的存储位置,然后由控制器读取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采样到的温度数据。具体地,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是指蒸发器入口温度T。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定温度可以选择 o°c附近的温度值,其中优选o°c。如果蒸发器入口温度T >o°c,表明蒸发器没有出现结霜结冰现象,低温制冷装置处于正常的制冷运行状态,低温制冷装置可以继续执行常规的制冷运行。如果蒸发器入口温度o°c,表明蒸发器可能已经出现结霜结冰现象,不过为了避免因不稳定因素影响产生的设备检查错误,导致误判,当检测到T ( o°c时,继续执行后续的步骤S13,同时将系统中对应蒸发器入口温度的采样次数N的计数器加1 (计数器的初始值设置为0)。步骤S13、判断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是否累计N次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如果是,执行子程序(步骤S14);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11。控制器持续以每隔20秒检测一次的频率检测蒸发器入口的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温制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设置在蒸发器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接冷凝器的进口,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毛细管的出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并接在毛细管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温制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设置在蒸发器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连接冷凝器的进口,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毛细管的出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并接在毛细管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制冷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招伟
申请(专利权)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