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导轨机构及具有其的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9160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起重机及其移动导轨机构,该导轨机构包括:链条状的滚针导轨及本体,该滚针导轨包括多个平行且两端分别互连的滚柱;该本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以及连接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的环形连接体,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与环形连接体的外表面形成环形导槽结构;该本体还包括:在环形连接体上端的外表面上依次向上设置的弹性层及滚柱承接层;滚针导轨套接在滚柱承接层及环形连接体上;滚柱承接层分别与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活动连接,且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架的上端面与第二支撑架上端面连线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安装在相邻起重臂之间的上述移动导轨机构,实现起重臂在伸缩运动时的滚动导向,减小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导轨机构及具有其的起重机
技术介绍
起重机为了调整作业长度,需要伸缩各节起重臂。为了避免各节起重臂在伸缩运动时产生刚性摩擦,一般在各节起重臂之间安装有滑块(如图1所示),滑块可以采用尼龙材料。由于滑块的存在,起重臂伸缩时不会引起磨损,同时也减小了起重臂伸缩的摩擦阻力。然而,现有滑块结构大多与起重臂之间采用面接触,导致滑块与起重臂之间摩擦严重,进而使得滑块因磨损需要频繁更换。同时由于滑块与起重臂面接触,在起重臂伸缩运动时,容易导致异常的起重臂爬行运动,使起重臂之间出现共振,从而出现起重臂伸缩抖动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根据承重状态调整受力面积的移动导轨机构,包括链条状的滚针导轨,包括多个平行且两端分别互连的滚柱;本体,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以及连接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的环形连接体,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与环形连接体的外表面形成环形导槽结构;该本体还包括在环形连接体上端的外表面上依次向上设置的弹性层及滚柱承接层;滚针导轨套接在滚柱承接层及环形连接体上;滚柱承接层分别与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活动连接, 且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架的上端面与第二支撑架上端面连线的高度。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起重臂伸缩运动中采用滚动导向的起重机,包括安装在两相邻起重臂的臂筒之间移动导轨机构,该移动导轨机构包括链条状的滚针导轨,包括多个平行且两端分别互连的滚柱;本体,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以及连接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的环形连接体,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与环形连接体的外表面形成环形导槽结构;该本体还包括在环形连接体上端的外表面上依次向上设置的弹性层及滚柱承接层;滚针导轨套接在滚柱承接层及环形连接体上;滚柱承接层分别与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活动连接,且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架的上端面与第二支撑架上端面连线的高度。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通过安装在相邻起重臂之间的上述移动导轨机构,实现起重臂在伸缩运动时的滚动导向,减小磨损;同时通过弹性层的设置,实现移动导轨机构在不同承重状态下受力面积的自动调节,进一步减小磨损。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起重臂及其之间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的第一剖视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的第二剖视图;图4所示为图1对应的俯视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中本体的第一剖视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中本体的第二剖视图;图7所示为图5对应的俯视图;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中本体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9所示为图8对应的右视图;图10所示为图8对应的俯视图;图1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中本体的第二支撑架的剖视图;图12所示图11对应的左视图;图1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中滚针导轨的俯视图;图14所示图13中A处对应的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2-图4、图5-图7及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移动导轨机构实施例包括本体1、链条状的滚针导轨2 ;其中,该滚针导轨2包括多个平行且两端分别互连的滚柱21 ;本体1包括第一支撑架11、第二支撑架12以及连接第一支撑架11与第二支撑架12的环形连接体 13,第一支撑架11及第二支撑架12与环形连接体13的外表面形成环形导槽结构;本体1 还包括在环形连接体13上端的外表面上依次向上设置的弹性层15及滚柱承接层14 ;滚针导轨2套接在滚柱承接层14及环形连接体13上;滚柱承接层14分别与第一支撑架11 及第二支撑架12活动连接,且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架11的上端面与第二支撑架12上端面连线的高度。具体操作时,第一支撑架11与环形连接体13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开设置后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的图示中以一体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图8及图11所示,环形连接体13的侧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螺纹孔131,第二支撑架12上设置有与至少一个螺纹孔131对应的至少一个螺栓通孔121,环形连接体13与第二支撑架12通过穿过至少一个螺栓通孔121及至少一个螺纹孔131的至少一个螺栓16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支撑架12与环形连接体13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如图11所示,为了更方便使用螺栓16,且节省成本,可以将第二支撑架12设置为凹形块状结构,至少一个螺栓通孔121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2中部的内凹面上。优选地,环形连接体13为钢质环形体,滚柱承接层14为钢板,弹性层15为与环形连接体13上端外表面及滚柱承接层14硫化连接的橡胶层;如图2及图5所示,考虑到橡胶层在受力状态下的变形,滚柱承接层14的宽度大于橡胶层在非承重状态下的宽度。如图13及图14所示,链条状滚针导轨2包括多个滚柱21、与多个滚柱21 —一对应的多个滚轴22及多个弹性连接件23 ;每一滚柱21为中空结构,用于与对应的滚轴22可转动套接;每一弹性连接件23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滚轴22的端部。优选地,该弹性连接件 13为弹簧卡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滚柱21与滚轴22可活动套接为优选方案,具体操作时,可以将各滚柱21两端分别连接即可。与现有技术一样,滚柱21两端还可以设计有保持架,用以保持滚柱21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在具体操作时,上述移动导轨机构设置在两起重臂的臂筒之间。如图3所示,滚针机构2放置在环形连接体13上后,其在非承重的状态下,其水平高度要稍高于第一支撑架 11的上端面及第二支撑架12上端面的高度,这样,在非承重状态下,可以保证第一支撑架 11的上端面及第二支撑架12上端面与起重臂的表面不接触,减少磨损。为了更好地控制在不同承重状态下该移动导轨机构的受力面积,可以事先根据需要确定橡胶层的刚度值,在起重臂吊载到一定量的重物时(可取1吨),橡胶层被压缩,起重臂直接与两个支架11及 12接触,增大受力面积。考虑到各节臂内移动导轨机构承受的起重臂重量不一样,各节臂对应移动导轨机构中的橡胶刚度的选定也可以不一样。工作过程简述如下该移动导轨机构在两臂筒之间相对移动时起导向作用;在起重臂空载状态下,上臂筒与滚针导轨2的上表面接触,上臂筒重力通过滚针导轨2、弹力层 15及环形连接体13传递给下臂筒;当起重臂伸缩时,起重臂在滚针导轨2上碾压运动,达到工作段准备吊载时,弹力层15被压缩,滚针导轨2的高度降低,上臂筒与第一支撑架11、 第二支撑架12及滚针导轨2的上表面接触,或者直接与第一支撑架11及第二支撑架12接触,增大受力面积,吊载力直接通过第一支撑架11及第二支撑架1传递给下臂筒。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通过移动导轨机构与起重臂之间利用滚针接触,即起重臂的伸缩移动采用滚动方式来导向,相比现有滑动导向,减小了摩擦阻力,减小了对起重臂伸缩的冲击力度,减弱起重臂的抖动;同时,由于滚动摩擦对材料磨损小,延长移动导轨机构使用寿命,且滚动摩擦需要的润滑少,延长保养周期;此外,移动导轨机构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导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链条状的滚针导轨(2),包括多个平行且两端分别互连的滚柱(21);本体(1),包括:第一支撑架(11)、第二支撑架(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1)与第二支撑架(12)的环形连接体(13),所述第一支撑架(11)及第二支撑架(12)与环形连接体(13)的外表面形成环形导槽结构;所述本体(1)还包括:在所述环形连接体(13)上端的外表面上依次向上设置的弹性层(15)及滚柱承接层(14);所述滚针导轨(2)套接在所述滚柱承接层(14)及环形连接体(13)上;所述滚柱承接层(14)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架(11)及第二支撑架(12)活动连接,且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1)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2)上端面连线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洪杰皮秋生方强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