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05630 阅读:7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包括极群组和汇流排,汇流排呈一体铸焊成型的“H”形结构,两侧端分别为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中间端为过桥,连接于正、负汇流排之间;正、负汇流排分别与各极群单体的正、负极极耳铸焊成一体,并将各极群单体串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之间连接有中间端过桥结构,将极群之间的汇流排连接直接铸焊成型,避免人工操作,不仅省去了过桥铅零件,节约了成本,同时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两侧端的正、负汇流排与中间端的过桥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厚度相同,节省了蓄电池极群组的空间,减小了蓄电池的体积,且操作简单、方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具体涉及铅酸蓄电池的铸焊,更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蓄电池产品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铅酸蓄电池,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往往存有如下的问题1、蓄电池极群组之间采用偏极柱过桥人工烧焊连接,属于人工操作,存在着因人为因素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而且这种过桥人工烧焊,需要预制铅零件绕过单格隔筋才能烧焊连接,耗铅较多,不利于节约成本;2、过桥人工烧焊工艺方法,需要绕过单格隔筋才能操作,无形中增加了蓄电池极群组的长度和宽度,也即增加了蓄电池的空间体积。而随着我国蓄电池产品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蓄电池体积的关注度明显比蓄电池能量的关注度要高,以最小的体积放出最大的容量已成为蓄电池在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可以将极群之间的汇流排连接直接铸焊成型,避免人工操作,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人工烧焊易产生虚焊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质量受人工因素影响波动幅度大、人工烧焊耗铅多成本高、蓄电池体积空间大等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包括极群组和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呈一体铸焊成型的 “H”形结构,两侧端分别为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中间端为过桥,连接于正、负汇流排之间; 正、负汇流排分别与各极群单体的正、负极极耳铸焊成一体,并将各极群单体串联连接。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的两侧端的正、负汇流排与中间端的过桥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厚度相同。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本技术通过在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之间连接有中间端过桥结构,将极群之间的汇流排连接直接铸焊成型,避免人工操作,不仅省去了过桥铅零件,节约了成本,同时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二)本技术两侧端的正、负汇流排与中间端的过桥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厚度相同,与普通蓄电池采用的预制铅零件绕过单格隔筋进行铸焊的工艺结构相比,可直接采用一体铸焊加工工艺,同时,节省蓄电池极群组的空间,减小蓄电池的体积,且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包括极群组1和汇流排2,其中汇流排2呈一体铸焊成型的“H”形,两侧端分别为正汇流排21和负汇流排22,在正、负汇流排21、22之间连接有中间端的过桥23 ;正、负汇流排(21,22)与中间端的过桥(23)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厚度相同;正、负汇流排21、22分别与各极群单体的正、负极极耳14、15铸焊成一体,并将各极群单体串联连接;在汇流排2的正、负引出端上表面设有凸台25以及置于凸台25中心的卡槽对,与弓I出端子孔相匹配焊接,用于与蓄电池底模的装配连接。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在极群组1的正极板11、负极板12 之间设有隔板13,普通蓄电池过桥所采用的人工烧焊工艺方法,就是将预制铅零件绕过单格隔板13进行烧焊,使得蓄电池的总体轮廓尺寸增加,体积变大。权利要求1.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包括极群组(1)和汇流排(2),其特征在于汇流排(2)呈一体铸焊成型的“H”形结构,两侧端分别为正汇流排(21)和负汇流排(22),中间端为过桥 (23),连接于正汇流排(21)、负汇流排(22)之间;正汇流排(21)、负汇流排(22)分别与各极群单体的正极极耳(14)、负极极耳(15)铸焊成一体,并将各极群单体串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侧端的正汇流排 (21)、负汇流排(22)与中间端的过桥(23)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厚度相同。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包括极群组和汇流排,汇流排呈一体铸焊成型的“H”形结构,两侧端分别为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中间端为过桥,连接于正、负汇流排之间;正、负汇流排分别与各极群单体的正、负极极耳铸焊成一体,并将各极群单体串联连接。本技术通过在正汇流排和负汇流排之间连接有中间端过桥结构,将极群之间的汇流排连接直接铸焊成型,避免人工操作,不仅省去了过桥铅零件,节约了成本,同时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本技术两侧端的正、负汇流排与中间端的过桥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厚度相同,节省了蓄电池极群组的空间,减小了蓄电池的体积,且操作简单、方便。文档编号H01M2/28GK202058803SQ201120157549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8日专利技术者吴宝能, 周华乔, 方明学, 李军, 杨惠强, 胡建强 申请人: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过桥连接结构,包括极群组(1)和汇流排(2),其特征在于:汇流排(2)呈一体铸焊成型的“H”形结构,两侧端分别为正汇流排(21)和负汇流排(22),中间端为过桥(23),连接于正汇流排(21)、负汇流排(22)之间;正汇流排(21)、负汇流排(22)分别与各极群单体的正极极耳(14)、负极极耳(15)铸焊成一体,并将各极群单体串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方明学杨惠强胡建强周华乔吴宝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