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正权专利>正文

含有克草胺的除草剂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690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含有克草胺的除草剂组合物,涉及农药组合物,尤其是农田除草剂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克草胺A和除草剂B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有效成分占总重量1~90%。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除草剂组合物扩大杀草谱,能有效防除农田单双子叶杂草,改善除草性能,减轻药害,增加产量,增强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Herbicid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cetochlor

Herbicid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butachlor, relating to a pesticide composition, in particular a field herbicide composition. The active ingredient is a mixture of one or two compounds of A and B, and the active ingredient accounts for 1 to 90% of the total weight. The herbicide composition to expand weed killing spectrum,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farmland weed, improve weeding performance, reduce injury, increase production, enhance the safety of crops,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duce labor intensity,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药组合物,尤其是农田除草剂组合物。
技术介绍
2-乙基-N-(乙氧甲基)-α-氯代乙酰替苯胺,通用名克草胺(kechor),属于酰胺类除草剂中的一种,除草机理是抑制敏感植物的蛋白质合成,用于土壤处理、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由原油制备的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用于水稻插秧田、大豆、玉米、花生等作物田,主要防除牛毛毡、稗草及狗尾、马唐、鸭舌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但杀草谱有限,对于农田常见的阔叶杂草如苋菜、马齿苋、苍耳、打碗花等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除草剂对阔叶杂草有较好的防除作用,但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除效不理想,若想综合除草,先后单一进行施药劳动强度大,用药量大,药物残留量相对也大,对作物药害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草剂组合物,扩大杀草谱,改善除草性能,减轻药害,增加产量,增强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除草剂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为2-乙基-N-(乙氧甲基)-α-氯代乙酰替苯胺A和除草剂B按重量比A∶B=1∶0.005~5的混合物,其中除草剂B选自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均三嗪(莠去津B1)、4,6-二异丙胺基-2-甲硫基均三嗪(扑草净B2)、4-氨基-6-(1,1-二甲基乙基)-3-甲硫基-1,2,4-三嗪-5-(4H)-酮(嗪草酮B3)、3-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噻酚羧酸甲酯(噻磺隆B4)、1-甲基-4-乙氧羰基-5-吡唑(吡嘧磺隆B5)、2-{磺酰基甲基}苯甲酸甲酯(苄嘧磺隆B6)、2-苯甲酸甲酯(甲磺隆B7)、环胺磺隆(金秋B8)、2--5-乙基-3-吡啶羧醺酸(普杀特B9)、2-{羰基氨基}磺酰基苯甲酸乙酯(豆磺隆B10)、2-{7-氟-3,4-二氢-3-氧-4-(2-丙炔)-2H-1,4-苯并恶嗪-6-基}-4,5,6,7-四氢-1H-异吲哚-1,3(2H)-二酮(速收B11)、N-乙酸(阔叶清B12)、2-苯甲酸甲酯(胺苯磺隆B13)中的一种或两种。有效成分重量比为A∶B=1∶0.1~3.0,除草剂B选自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均三嗪(B1)、4,6-二异丙胺基-2-甲硫基均三嗪(B2)、4-氨基-6-(1,1-二甲基乙基)-3-甲硫基-1,2,4-三嗪-5-(4H)-酮(B3)中的一种。优选有效成分重量比为A∶B1=1∶0.5~2.0,除草剂B最优选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均三嗪(B1)。有效成分重量比为A∶B=1∶0.005~0.5,优选A∶B=1∶0.005~0.2,除草剂B选自3-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噻酚羧酸甲酯(B4)、1-甲基-4-乙氧羰基-5-吡唑(B5)、2-{磺酰基甲基}苯甲酸甲酯(B6)、2-苯甲酸甲酯(B7)、环胺磺隆(B8)、2--5-乙基-3-吡啶羧醺酸(B9)、2-{羰基氨基}磺酰基苯甲酸乙酯(B10)、2-{7-氟-3,4-二氢-3-氧-4-(2-丙炔)-2H-1,4-苯并恶嗪-6-基}-4,5,6,7-四氢-1H-异吲哚-1,3(2H)-二酮(B11)、N-乙酸(B12)、2-苯甲酸甲酯(B13)中的一种。有效成分为2-乙基-N-(乙氧甲基)-α-氯代乙酰替苯胺A和除草剂B的三元混合物,除草剂B为2-苯甲酸甲酯(B7)和1-甲基-4-乙氧羰基-5-吡唑(B5)或2-{磺酰基甲基}苯甲酸甲酯(B6)或环胺磺隆(B8)两种混合物,重量比为A∶B7∶B5(B6或B8)=1∶0.001~0.05∶0.01~0.5,优选A∶B7∶B5(B6或B8)=1∶0.001~0.01∶0.01~0.1。本专利技术的除草剂组合物按常规制剂制备方法制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油、粉剂或颗粒剂等剂型,其中含有有效成分1~90%(重量百分比)。可采用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硫酸盐类的脂肪醇硫酸盐、烷基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钙,磺酸盐类的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丁二酸磺酸盐、单烷基苯基聚氧乙烯基醚丁二酸磺酸钠、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基酚甲醛缩合物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脂、失水山梨醇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基醚、磺化蓖麻醇盐、季铵盐衍生物、环氧乙烷与壬基或辛基苯酚的缩合物为主的产品或通过酯化不游离的羟基与环氧乙烷、硫酸脂及磺酸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盐,如磺酰琥珀酯二壬基及二辛基钠以及诸如木质素磺酸钠和钙的高分子磺酸衍生物的碱和碱土金属盐缩合而成可溶性的无水山梨醇的羧酸酯等。可以举例的有农乳2000号系列、石油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拉开粉、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磺酸钠、吐温系列等。可湿性粉剂中含有各活性组分的混合物、惰性载体和填料及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和分散剂。载体通常为矿物质惰性物质如陶土、高岭土、膨润土、滑石粉、硅藻土等。该专利技术的除草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通常含有重量百分比0.5~90%(较优为5-80%)的活性组分混合物。悬浮剂是将水溶性较差的活性组分与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等一起在水中不断搅拌,使之均匀分散和悬浮,以便喷雾使用。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入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等。适宜的悬浮剂包含重量百分比0.1~90%(较优为0.5~60%)的活性成分。上限由活性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限度来决定。乳油是将除草组合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在如丁醇、环己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或高沸点的芳香族或烃类中的某一种溶剂中,再添加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制备而成。乳油中含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0.1~90%,较优为5~80%。粉剂是将有效成分与细颗类的呈分散状的固体物质如滑石粉、天然黏土和高岭土、皂土、叶蜡石或硅藻土经磨粉加工而制的。粉剂中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0.1~50%,较优为2~40%。颗类剂是将有效成分喷洒在具有吸附性能的颗类状惰性物质表面或将有效成分用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等黏合剂或矿物油黏附到砂子、高岭土等载体物质表面或颗类状惰性物质表面,也可以用通常制造颗类肥料的方法将有效成分加工成颗类剂。水中可分散的颗类剂其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5~90%,优选10~25%。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化合物(A)与某些特定的阔叶杂草除草剂化合物(B)组成的除草组合物,所表现出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和常见的阔叶杂草的效力或活力水平超出了各组分活性的叠加,产生增效作用。为了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扩大杀草谱,一次性施药达到防除目的,并且大幅度减少了每种活性物质的施用剂量,增强对下茬作物的安全性,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选了有效成分的合理配比,进行工业化生产,反复田间药效试验,不断优化有效成分的配方,确定完成本专利技术,是农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优良的除草剂。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可以延缓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及群落演替,对保护环境也有重要意义。本专利技术用于作物苗前施用或苗后早期施用,术语“苗前施用”表示在作物杂草长出土壤表面以前,对种植田的土壤用选定的药剂进行喷施处理。“苗后早期施用”表示在杂草1-2叶期在作物种植田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处理的方法可通过使用已加工好的组合物制剂或在使用前将不同活性组分混合而加以进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是:包含有效成分为2-乙基-N-(乙氧甲基)-α-氯代乙酰替苯胺A和除草剂B按重量比1∶0.005~5配制的混合物,其中除草剂B选自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均三嗪(B1)、4,6-二异丙胺基-2-甲硫基均三嗪(B2)、4-氨基-6-(1,1-二甲基乙基)-3-甲硫基-1,2,4-三嗪-5-(4H)-酮(B3)、3-[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基-2-基]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噻酚羧酸甲酯(B4)、1-甲基-4-乙氧羰基-5-[(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吡唑(B5)、2-{[(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甲基}苯甲酸甲酯(B6)、2-[(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2-基)脲基磺酰基]苯甲酸甲酯(B7)、环胺磺隆(B8)、2-[4,5-二氢-4-甲基-4-(1-甲基乙基)-5-氧-1H-嘧啶啉-2-基]-5-乙基-3-吡啶羧醺酸(B9)、2-{[(4-氯-6-甲氧基-2-嘧啶基)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苯甲酸乙酯(B10)、2-{7-氟-3,4-二氢-3-氧-4-(2-丙炔)-2H-1,4-苯并恶嗪-6-基}-4,5,6,7-四氢-1H-异吲哚-1,3(2H)-二酮(B11)、N-[(2,6-二氟苯基)-5-(1,3,4,5,6,-六氢-1,3-二氧-2H-异吲哚-2-基)苯氧基]乙酸(B12)、2-[(4-乙氧基-6-甲胺基-1,3,5-三嗪-2-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磺酰基]苯甲酸甲酯(B13)中的一种或两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权
申请(专利权)人:王正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