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盒及使用该电池盒的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64652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盒,电池盒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底壁及自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多个侧壁,多个侧壁中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容置部、第二容置部及电池拆装结构;电池拆装结构包括容置于第一容置部的导向件、固定件、阻挡部及容置于第二容置部的第一弹性体。导向件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侧壁两侧,固定件套设于导向件且卡制于阻挡部上。第一弹性体位于固定件下方,电池可挤压固定件使其向第二容置部内转动,并挤压第一弹性件使其弹性变形,从而使电池装入本体内。固定件还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导向件远离第二容置部的一端滑动,导向件容置于第一容置部内而失去对电池的卡制作用,进而使电池可以从本体中取出;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使用该电池盒的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盒及使用该电池盒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用于电子设备(如数码相机等)的电池盒各种各样,目前常见的电池盒是在电池盒盖体上设置开关及由开关控制的卡勾,电池盒本体上设有与卡勾相卡合的卡槽,将电池装入后,直接合上电池盒盖体,卡勾与卡槽相扣合,将电池盒盖体固定在电池盒本体上,从而达到稳固电池的目的;拆卸电池时,触碰电池盒盖体的开关,使卡勾与本体卡槽脱离,从而使电池弹出。但是,只要稍微触碰开关,就很容易使卡勾脱离卡槽,如果人们在操作时无意触碰到电池盒盖体开关,很容易使电池脱离固定状态,自动弹出,会出现电子设备突然断电的现象,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更安全的电池盒。还有必要提供一种更安全的使用该电池盒的电子设备。一种电池盒,其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底壁及自底壁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多个侧壁, 底壁和多个侧壁围成容置电池的容置空间,多个侧壁中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容置部及与第一容置部一端连通的第二容置部,第二容置部位于第一容置部和底壁之间;电池盒还包括电池拆装结构,电池拆装结构包括容置于第一容置部的导向件、固定件、阻挡部及容置于第二容置部内的第一弹性体;导向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侧壁上第一容置部的相对两侧,且导向件远离第二容置部的一端至第一侧壁内壁的距离大于导向体靠近第二容置部的一端至侧壁内壁的距离;固定件套设于导向件靠近第二容置部的一端,且其卡制于阻挡部上并部分伸出第一侧壁;第一弹性体位于固定件下方;电池可挤压固定件使固定件相对导向件向第二容置部内转动,并挤压第一弹性件使第一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为电池提供安装空间,使电池装入本体内;固定件还在第一弹性体恢复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将电池夹持在其与底壁之间;固定件还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导向件向导向件远离第二容置部的一端滑动,使导向件全部容置于第一容置部内而失去对电池的卡制作用,进而使电池可以从本体中取出。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和容置于壳体内的电池盒,电池盒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底壁及自底壁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多个侧壁,底壁和多个侧壁围成容置电池的容置空间, 多个侧壁中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容置部及与第一容置部一端连通的第二容置部,第二容置部位于第一容置部和底壁之间;电池盒还包括电池拆装结构,电池拆装结构包括容置于第一容置部的导向件、固定件、阻挡部及容置于第二容置部内的第一弹性体;导向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侧壁上第一容置部的相对两侧,且导向件远离第二容置部的一端至第一侧壁内壁的距离大于导向体靠近第二容置部的一端至侧壁内壁的距离;固定件套设于导向件靠近第二容置部的一端,且其卡制于阻挡部上并部分伸出第一侧壁;第一弹性体位于固定件下方;电池可挤压固定件使固定件相对导向件向第二容置部内转动,并挤压第一弹性件使第一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为电池提供安装空间,使电池装入本体内;固定件还在第一弹性体恢复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将电池夹持在其与底壁之间;固定件还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导向件向导向件远离第二容置部的一端滑动,使导向件全部容置于第一容置部内而失去对电池的卡制作用,进而使电池可以从本体中取出。 用户在使用上述电池盒安装电池时,将电池按压进本体即可自动实现电池安装和稳固过程,无需另外手动来固定电池;拆卸时,需将固定件沿导向方向移动一定行程,才能使固定件脱离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盒在使用时更方便且更安全。附图说明 图1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池盒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电池』t的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电池』t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电池』t的另一剖视图。图5为图1所示电池』t的安装状态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电池盒的拆卸状态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电池』t用在电子设备中的示意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池盒10 本体12 盖体14 转轴16 卡勾142 底壁20 弹性件202 第一侧壁30 第二侧壁32 第三侧壁36 第四侧壁38 卡槽322 电池拆装结构40 第一枢接部46 第二枢接部47 阻挡部48 第一容置部402 导向件406 第二弹性体408 第一弹性体410 5 顶板412 枢接孔462 第一固定孔464 第二固定孔466 第一容置口4042 第二容置口4044 第一部分4122 第二部分4124 固定件50 导引面502 通孔504 卡制体506 电子装置60 壳体602 电池88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其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池盒10的立体图。该电池盒10包括用于容置电池的本体12、盖体14、将盖体14枢接于本体12上的转轴16。盖体14大致呈矩形板状,其远离转轴16的一端设有卡勾142。本体12大致呈矩形体,其包括矩形底壁20及自底壁20的四个边缘向盖体14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32、第三侧壁36及第四侧壁38。第一侧壁30与第二侧壁32平行设置。第三侧壁36和第四侧壁38平行设置。第一侧壁30、第三侧壁36、第二侧壁32及第四侧壁38顺次垂直连接形成本体12的侧表面。底壁20上固定连接有弹性件20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02为两个并列设置于底壁20上的弹簧,且两个弹簧均垂直于底壁20。请同时参考图2和图3,第一侧壁30通过转轴16与盖体14枢接,其上设有矩形第一容置部402和矩形第二容置部404。第一容置部402平行于底壁20,其开设于第一侧壁 30的上端部,将第一侧壁30的上端部分成块状第一枢接部46和第二枢接部47。第一容置部402位于第一枢接部46和第二枢接部47之间。第一枢接部46和第二枢接部47内侧分别设置一枢接孔462。两个枢接孔462对应设置,其用于容置转轴16的相对两端以使盖体14与本体12枢接。第一枢接部46内侧还设有第一固定孔464。第二枢接部47内侧还有第二固定孔466。第一固定孔464和第二固定孔466均位于枢接孔462和第一侧壁30之间,且第一固定孔464至第一侧壁30内侧的距离大于第二固定孔466至第一侧壁30内侧的距离。第二容置部404位于第一侧壁30内侧,其与第一容置部402靠近第二枢接部47 的一端垂直连通。第二容置部404位于底壁20与第一容置部402之间,其包括第一容置口 4042及连通于第一容置部402和第一容置口 4042之间的第二容置口 4044。第一容置口 4042位于第二容置口 4044和底壁20之间,其开口宽度大于第二容置口 4044的开口宽度。第一侧壁30上还设有长条状阻挡部48。阻挡部48容置于第一容置部402,其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枢接部46和第二枢接部47的内侧。第二侧壁32上设有与卡勾142对应设置的卡槽322,卡槽322与卡勾142相卡合可将盖体14与本体12固定在一起。请一并参考图1、图2及图4,本体12上设置有电池拆装结构40。电池拆装结构 40包括固定件50、导向件406、第一弹性体410、第二弹性体408及顶板412。导向件406、第二弹性体408和固定件50位于第一容置部402内。导向件406呈圆柱状转轴,其相对两端分别插设于第一固定孔464和第二固定孔466。第二弹性体408和固定件50并行套设于导向件406上。固定件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盒,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底壁及自底壁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多个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多个侧壁围成容置电池的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侧壁中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容置部及与所述第一容置部一端连通的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和所述底壁之间,所述电池盒还包括电池拆装结构,所述电池拆装结构包括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导向件、固定件、阻挡部及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部内的第一弹性体;所述导向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一容置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导向件远离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一端至所述第一侧壁内壁的距离大于所述导向体靠近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一端至所述第一侧壁内壁的距离;所述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导向件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第二容置部的一端,且其卡制于所述阻挡部上并部分伸出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弹性体位于所述固定件下方;所述电池可挤压所述固定件使所述固定件相对所述导向件向所述第二容置部内转动,并挤压所述第一弹性体使所述第一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为所述电池提供安装空间,使所述电池装入所述本体内;所述固定件还在所述第一弹性体恢复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将所述电池夹持在其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固定件还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导向件向所述导向件远离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一端滑动,使所述导向件全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内而失去对所述电池的卡制作用,进而使所述电池可以从所述本体中取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力军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