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机构及可折叠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54211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用于婴儿车的折叠机构及具有该折叠机构的可折叠婴儿车。所述折叠机构包含有枢轴装置、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透过所述枢轴装置枢接。所述第二支架包含弯曲部。当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互枢转靠近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通过所述弯曲部形成有防止手指夹伤的间隙。由此,在收合婴儿车时,手指不致因过于靠近所述枢轴装置处而被夹伤,解决了目前婴儿车的于各支架因收合而可能夹伤手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婴儿车的折叠机构及具有折叠机构的可折叠婴儿车,尤指一种可避免于折叠婴儿车时手指因过于靠近枢轴装置处而被夹伤的婴儿车折叠机构及具有折叠机构的可折叠婴儿车。
技术介绍
基于对收纳体积小及携带方便的需求,已有将婴儿车设计成折叠式。其作法不外是利用枢轴装置将婴儿车的车架设计成可折叠,藉以缩减体积。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技术中婴儿车1的示意图。婴儿车1利用多个枢接杆件形成车架,其中包含枢轴装置12,其包含相互枢接的第一枢轴部122及第二枢轴部124。所述第一枢轴部122及第二枢轴部IM分别连接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请并参阅图2,其为仅绘示所述枢轴装置12及所述第一枢轴部122及第二枢轴部IM于车架收合后的示意图。 当婴儿车1的车架被收合后,所述第一枢轴部122及第二枢轴部IM旋转靠拢,所述第一支架14及第二车架16亦随之靠拢。明显地,在图2中虚线椭圆中,并没有太大的空间。于实际的设计中,通常是使所述第一枢轴部122及第二枢轴部1 之间的距离,或是所述第一支架14及第二车架16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好,藉以使车架收合后能获得最大的体积缩减效果。然而,若于收合婴儿车1的车架的过程中,手指不慎置于所述第一枢轴部122及第二枢轴部124(或是所述第一支架14及第二车架16)之间或是小朋友的手伸入正在收合的车架中,则手指极有可能被夹伤,严重的话,则可能被夹断,造成无可补救的遗憾。请参阅图3,其为现有技术中具有较大体积的枢轴装置12的示意图。图3中由于枢轴装置12具有较大体积,故可在枢轴装置12内设计止挡部126,藉以阻挡所述第一枢轴部122及第二枢轴部IM过度靠近。因此,在图3中虚线椭圆中,仍保有相当大的空间,可避免使用者于折叠过程中不慎将手指置于其中而造成受伤。然而,庞大的枢轴装置12的体积却造成婴儿车1于收合后体积无法有效缩减。另外,在图2中,若为使所述第一枢轴部122 及第二枢轴部124(或是所述第一支架14及第二车架16)之间保有相当的空间以避免手指夹伤的问题,则将造成折叠后的所述第一支架14及第二车架16仍呈具有相当张开角度的结构,进而使婴儿车1收合后体积变大,此即与婴儿车1的收纳或携带体积缩减的目的背道而驰。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其中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在二个支架收合后,在枢接处形成有退让空间,可避免不慎置于其间的物体(例如手指)被严重夹伤。本专利技术的折叠机构用于架体。所述折叠机构包含有枢轴装置、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枢轴装置包含第一枢轴部及第二枢轴部,所述第一枢轴部枢接至所述第二枢轴部。 所述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枢轴部,所述第二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枢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含弯曲部。当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互枢转靠近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通过所述弯曲部形成有防止手指夹伤的间隙。所述间隙的存在使得于收合所述架体时,若有物体(例如手指)不慎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之间,仍可闪躲于所述间隙内,避免被严重夹伤。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本专利技术的折叠机构的可折叠婴儿车。其可防止手指夹陷危险,并且可维持收合后的较小体积。本专利技术的可折叠婴儿车具有本专利技术的折叠机构。所述可折叠婴儿车包含架体,所述架体包含所述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已如前述,不再赘述。因此,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弯曲部间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间隙的存在使得于所述可折叠婴儿车被收合时,若有物体 (例如手指)不慎置于所述架体的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之间,仍可闪躲于所述间隙内,避免被严重夹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利用对架体结构的几何形状进行设计,使得所述架体于收合状态时,可产生间隙,藉以容许物体闪躲于其中,避免了不慎而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物体被夹伤的问题。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对于设计有止档结构的枢轴装置而言,本专利技术利用对车架结构的几何形状进行设计,可减少所述枢轴装置设计的复杂度,仍可保有小体积的枢轴装置的优势且较具作动的稳定性。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婴儿车的示意图。图2为仅绘示所述枢轴装置、所述第一枢轴部、所述及第二枢轴部于折叠后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具有较大体积的枢轴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可折叠婴儿车之外观示意图。图5为枢轴装置、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至图8为可折叠婴儿车的侧视图,显示出可折叠婴儿车的收合作动连续图。图9为枢轴装置、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于可折叠婴儿车收合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根据另一实施例枢轴装置、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于可折叠婴儿车收合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为根据又一实施例枢轴装置、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于可折叠婴儿车收合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为根据另一实施例折叠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为根据另一实施例设置于握把的折叠机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婴儿车12 枢轴装置14 第一支架16 第二支架122 第一枢轴部 124 第二枢轴部5126止挡部3可折叠婴儿车32枢轴装置34第一支架36第二支架38后脚支架40座椅42前轮44后轮46叉形支架48收合机构52顶蓬54收合钩56间隙58手把322第一枢轴部324第二枢.326卡闩328滑槽342弯曲部362弯曲部402座部404背靠部482可折叠支架484制动件542固定部544钩持部4022座管4024 座布4042背靠管4044 座布4842卡闩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可折叠婴儿车3的外观示意图。可折叠婴儿车3的架体以实线绘示,顶蓬及座布等均以虚线绘示。所述架体包含二个侧架,所述侧架是对称设置的。每一侧架包含枢轴装置32、第一支架34、第二支架36及后脚支架38。 第一支架34上端经由枢轴装置32与第二支架36下端枢接。后脚支架38的上端与第二支架36上端枢接。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4为前脚支架,其下端枢接一前轮42,后脚支架 38的下端枢接后轮44,第二支架36的上端形成握把供使父母握持。所述架体另包含座椅40、叉形支架46及收合机构48位于所述侧架之间。在此实施例中,座椅40包含座部402及与座部402枢接的背靠部404,座部402包含二座管4022 及设置于二座管4022上的座布40M以供婴儿乘坐,每一座管4022前端枢接至相对应侧架上的第一支架34,后端则与后脚支架38下部枢接,背靠部404则包含二背靠管4042及设置于背靠管4042上的座布4044,每一背靠管4042分别与相对应的座管4022枢接,用来提供婴幼儿的靠背支撑。背靠部404可相对座部402进行角度调整,在图4中,背靠管4042处于躺平的位置以虚线绘示。叉形支架46包含二交叉管件,共具有四端,分别枢接至相对侧架的第一支架34及后脚支架38。收合机构48连接每一侧架的后脚支架38,其可将婴儿车3的架体锁定,并在释锁用来收合架体,使侧架相互靠近,并使第一支架34、一第二支架36、后脚支架38及座管 4022相互靠近收合。依不同的收合机构48设计,收合机构48与后脚支架38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图4中所显示的枢接连接。补充说明的是,在图4中,可折叠婴儿车3的架体并包含顶蓬52设置于二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机构,用于一架体,其包含有:枢轴装置,其包含第一枢轴部及第二枢轴部,所述第一枢轴部枢接至所述第二枢轴部;第一支架,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枢轴部;第二支架,其固定于所述第二枢轴部;以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含弯曲部,当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互枢转靠近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通过所述弯曲部形成有防止手指夹伤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舜民
申请(专利权)人: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H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