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过滤器及其滤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635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流体过滤器(1)包含外壶(11)、内壶(12)及滤芯(3);所述内壶(12)安装于所述外壶(11)的顶部,且所述滤芯(3)通过所述滤芯的突出肋(35)与内壶的固定部(125)的啮合而设置于所述内壶的下方;所述滤芯(3)的入水口(311)与所述内壶(12)连通,且所述滤芯(3)的出水口(341)与所述外壶(11)连通;当将水注入所述流体过滤器(1)中时,所述水通过内壶(12)的入水口(121)流入内壶(12)中,之后通过所述滤芯(3)的入水口(311)流入滤芯(3)中,再之后通过所述滤芯(3)的出水口(341)而流入外壶(11)中。再者,所述滤芯(3)包含装填有第一滤材的内腔(33)及装填有第二滤材的外腔(34);当水流入所述滤芯(3)时,所述水即会依序流过所述内腔(33)的第一滤材及外腔(34)的第二滤材,如此使得流过所述滤芯(3)的水可被过滤两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体过滤器及其滤芯,尤其是一种滤水壶,其可用于将注入所述滤水壶的水作两次过滤。
技术介绍
一般家用自来水是由蓄水塔供水,如果蓄水塔没有定期清洗,那么自来水往往含有细沙、细菌、藻类、重金属等杂质,如果不经适当处理或过滤等程序,那么容易因长期饮用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为满足过滤家用自来水的需求,以往大都采用一整套的过滤设备,然而一整套的过滤设备不易安装于家中空间,且造价甚高,因此现今许多家庭采用体积较小且方便安装使用的滤水壶的设备,以过滤家庭的用水,尤其是饮用水;但一般市面上的滤水壶,所使用的滤芯仅具有单一滤材,并仅将自来水作一次的过滤,如此,经过所述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恐怕仍含有所述滤芯的单一滤材无法过滤的杂质,而担心无法充分过滤而得到纯净水质;此外,一般市面上滤水壶的结构,其内壶与滤芯的结合方式会使得所述两者之间存有空隙,进而使未经过滤芯过滤的水流入滤水壶的外壶中,从而污染已过滤的水。如图1所示的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8/(^64853所揭示的滤芯7,所述滤芯7内仅具有单一滤材72,因此当待过滤的水通过所述滤芯7的入水口 71时,所述水仅经由所述滤材72过滤即由所述滤芯7的出水口 73排出;此外,US2008/0264853专利指出所述单一滤材72可为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如此,如果所述单一滤材72仅为上述两种滤材中的任一种,那么经所述滤芯7过滤的水仅能滤出可被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过滤的杂质,而其它不能被活性炭及离子交换树脂过滤的杂质依然存留于水中,因此所述经由滤芯7过滤的水并无法达到良好的过滤效果。此外,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8/(^64853还揭示所述滤芯7与所述滤水壶9结合的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滤水壶1具有外壶91及内壶92,而所述滤芯7装设于所述内壶 92底部的安装凹部921处,而用户将待过滤的水注入所述滤水壶9的内壶92中,所述水可由内壶92流入位于内壶92底部的安装凹部921内的滤芯7,而水经过所述滤芯7过滤而流入所述外壶91中;然而,所述滤芯7直接置入所述内壶92的安装凹部921中,在所述滤芯 7及所述安装凹部921的内壁之间多少会存有空隙,如此,所述内壶92中少部分的水则有可能未经过所述滤芯7,而经过所述空隙流入外壶91中;所述未经过滤芯7而流入外壶91中的少部分的水则会污染已过滤的水,使得所述滤水壶9的过滤功效大打折扣。有鉴于此,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提供滤芯及具有所述滤芯的流体过滤器,所述滤芯可具有两种的滤材以可使注入流体过滤器的流体(如水)作两次过滤,而所述流体过滤器的结构可避免未过滤的水流入已过滤的水中从而污染已过滤的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所述滤芯可具有两种滤材,以使得通过所述滤芯的流体可作两次的过滤。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所述滤芯可使通过所述滤芯的流体能够有效及充分的过滤,进而得到更为纯净的水。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过滤器,所述流体过滤器的结构可避免未经滤芯过滤的流体流入已被过滤的流体中而污染已过滤的流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体过滤器,其包含外壶、内壶及滤芯;所述内壶安装于所述外壶的顶部,且所述滤芯通过所述滤芯的突出肋与内壶的固定部的啮合而设置于所述内壶的下方;所述滤芯的入水口与所述内壶连通,且所述滤芯的出水口与所述外壶连通;当将水注入所述流体过滤器中时,所述水通过内壶的入水口流入内壶中,之后通过所述滤芯的入水口流入滤芯中,再之后通过所述滤芯的出水口而流入外壶中。再者,所述滤芯包含装填有第一滤材的内腔及装填有第二滤材的外腔;当水流入所述滤芯时,所述水即会依序流过所述内腔的第一滤材及外腔的第二滤材,如此使得流过所述滤芯的水可被过滤两次。为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并可据此加以实施,现以下列实施例配合图式详加说明,但其叙述仅为用以叙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专利技术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在相同专利技术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变更均应属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8/(^64853所揭示的滤芯的剖面图;图2是显示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8/(^64853所揭示的滤水壶的示意图;图3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滤水壶的立体图;图4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滤芯的剖面图图5A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内壶及滤芯的立体图;及图5B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内壶及滤芯结合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流体过滤器1(在此实施例为滤水壶1)具有外壶11、内壶12及滤芯3,其中所述外壶11具有出水口 113,且所述外壶11的顶部为开放的,而所述内壶12装设于所述外壶11的顶部且与所述外壶11的开放顶部相配;所述内壶 12具有入水口 121及出水口 123(参考图5A及5B),且所述内壶12的可容纳水的本体设置于所述外壶11内;用于所述滤水壶1的滤芯3设置于所述滤水壶1的外壶11内部,且安装于所述内壶12的下侧。用户可将待过滤的水由内壶12的入水口 121注入内壶12中,所述注入内壶12的水随即会通过其出水口 123流入滤芯3中,并通过所述滤芯3以经所述滤芯过滤后而流入外壶11中;当用户要使用滤水壶中已过滤的水时,其可经由外壶11的出水口 113取出已经过滤芯3过滤并流入于外壶11内的水。图4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滤芯的剖面图,本专利技术的滤芯3具有外壳31、中空入水件32, 装填第一滤材的内腔33及装填第二滤材的外腔34。所述中空入水件32设置于外壳31中,其与设置于所述外壳31顶部的入水口 311 相互连通,而水可通过所述入水口 311注入,并经由所述入水件32进入所述滤芯3中。所述中空入水件32具有出水口 321,所述出水口 321位于中空入水件32的一侧,而所述侧与所述中空入水件32与所述入水口 311连通处的另一侧相对,且还接近所述内腔33的底部。所述外壳31具有壁315,所述壁315从所述外壳31内部延伸形成并环绕包覆所述中空入水件32,如此可以所述入水件32的外表面、外壳31与所述壁315的内表面界定出内腔33,以及以所述外壳31与所述壁315的外表面界定出外腔34。所述内腔33与所述中空入水件32的出水口 321相连通,其内部装填有可过滤水中杂质的第一滤材;而所述内腔33具有形成于所述壁315的至少一个出水口 331,且所述出水口 331处可另外设置有过滤网(未显示);其中,所述出水口 331所设置的位置可大致接近于所述内腔33的顶部。所述外腔34与所述内腔33的出水口 331相连通,其内部装填有可过滤水中杂质的第二滤材,其中所述第二滤材不同于内腔33内部的第一滤材;而所述外腔34具有形成于所述外壳31上的至少一个出水口 341,且所述出水口 341可另外具有过滤网(未显示);其中,所述出水口 341的位置大致位于所述外腔34的底部。此外,所述外腔34的出水口 341 与所述滤水壶1的外壶11相连通。此外,关于第一滤材及第二滤材,其可为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KDF合金(KDF处理介质(KDF process media),由 KDF 流体处理公司(KDF Fluid Treatment, Inc.)销售), 或其它可过滤水中细菌或(及)杂质的过滤材料。当待过滤的水经由滤芯外壳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滤芯(3),其包含:外壳(31),所述外壳(31)具有安装于其顶部的入水口(311);中空入水件(32),其安装于所述外壳(31)内且与所述入水口(311)相连通,所述入水件(32)具有至少一个出水口(321),如此使得流体可经由所述入水口(311)注入所述入水件(32),并经由所述出水口(321)而从所述入水件(32)中流出;壁(315),其从所述外壳(31)延伸并环绕所述入水件(32),如此可通过所述入水件(32)的外表面、所述外壳(31)及所述壁(315)的内表面界定出内腔(33),且可通过所述外壳(31)及所述壁(315)的外表面界定出外腔(34);所述内腔(33)填充有第一滤材,且与所述入水件(32)的出水口(321)相连通,并具有安装于所述壁(315)的至少一个出水口(331),如此使得所述入水件(32)中的流体经由所述入水件(32)的所述出水口(321)流入所述内腔(33),并经由所述内腔(33)的出水口(331)流出;及所述外腔(34)填充有第二滤材,且与所述内腔(33)的出水口(331)相连通,并具有安装于所述外壳(31)的至少一个出水口(341),如此使得所述内腔(33)中的流体经由所述内腔(33)的所述出水口(331)流入所述外腔(34),并经由所述外腔(34)的出水口(341)流出;其中,所述入水件(32)的出水口(321)的位置与所述内腔(33)的出水口(331)的位置位于不同的高度,且所述内腔(33)的出水口(331)的位置与所述外腔(34)的出水口(341)的位置位于不同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欣玮林胜男
申请(专利权)人:三M新设资产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