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45916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携式支撑装置,其装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该可携式支撑装置包括有:一个收纳体,该收纳体穿设有一个通孔,该通孔供一个栓合件通过,该收纳体设有一个凹槽;一个支撑体,支撑体枢接且容置于凹槽中,该支撑体具有一个凸部,该凸部具有一个容置空间;一个定位体,其定位于该容置空间中;一个转轮,其装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一个弹性组件,其设于该容置空间中;其中,该支撑体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使用者推抵或扳动该支撑体时,该支撑体带动该转轮使该支撑体以相枢接处为轴心旋转,使该支撑体由第一位置变换至第二位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安装于电子装置上且支撑体相对收纳体开启一角度以稳固支撑电子装置的可携式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近来,由于行动通讯装置使用的普及,制造厂商为了在市场上抢有一席之地,因此行动通讯装置的配属功能越来越多,也使得行动通讯装置不仅具有多样化功能,诸如多媒体,无线网络,游戏及多方通话等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附加价值。除了在功能上求变化外,对于行动通讯装置的外观也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部分厂商便制造出相关配件,如手机承载座或手机支撑座,来吸引使用者购买且解决行动通讯装置不易放置且不易观看显示屏幕的问题。然而,即使额外购买的手机承载座或手机支撑座虽然具有置放的功能,可是却不易随着行动通讯装置一起携带,着实造成使用者的不便。另外,为了因应市场需求,厂商开始制作迷你型脚架,此迷你型脚架与坊间相机脚架构造相同,但由于需要另外携带,且一般的行动通讯装置并没有与脚架相连接的栓接孔, 所以一般脚架亦无法加以操作运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设计人致力于设计出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点的可携式支撑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可携式支撑装置,其可通过弹性组件压抵转轮,连带转轮顶抵定位体, 使用者扳动或推抵支撑体时,支撑体可通过枢接处为轴心旋转一角度而自动开启支撑体以支撑此支撑机构所连接的电子装置,方便使用者操作。本技术可携式支撑装置,该支撑体一端具有一个凸部,该凸部容设于该通槽内,且该凸部具有两个连孔及一个容置空间,该连孔与该容置空间连通,该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定位体、转轮、弹性组件及栓合件,运用该凸部的容置空间使组装组件相当方便。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携式支撑装置,其装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 该可携式支撑装置包括有一个收纳体,该收纳体一端具有一个头部,该收纳体于该头部穿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该通孔供一个栓合件通过,该收纳体邻近该通孔轴向设有一个通槽,该通槽贯通该头部,该收纳体纵向设有一个凹槽,该凹槽与该通槽连通;一个支撑体,支撑体枢接且容置于该收纳体的凹槽中,该支撑体一端具有一个凸部,该凸部容设于该通槽内,且该凸部具有一个连孔及一个容置空间,该连孔与该容置空间连通;一个定位体,该定位体呈中空状,以供该栓合件通过至容置空间中,该定位体定位于该容置空间中;一个转轮,该转轮装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且位于该定位体的一端,该转轮呈中空状, 以供该栓合件通过至该容置空间中;一个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装设于该容置空间中,该弹性组件提供弹性回复力推抵该转轮至该定位体一侧;其中,该支撑体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使用者推抵或扳动该支撑体时,该支撑体带动该转轮使该支撑体以相枢接处为轴心旋转一个角度,使该支撑体由第一位置变换至第二位置。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凹槽与该支撑体两端之间形成一个第一开口与一个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提供使用者手指推抵该支撑体,该第二开口提供使用者手指扳动该支撑体。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定位体轴向凸设两个定位部,该定位部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定位面与一个第二定位面,该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呈斜面状,该转轮轴向凸设有两个第一凸出部与两个第二凸出部;该第一凸出部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凸面与一个第二凸面,该第二凸出部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三凸面与一个第四凸面,该第一凹部位于该第一凸出部的第一凸面与该第二凸出部的第三凸面之间,该第二凹部位于该第一凸出部的第二凸面与该第二凸出部的第四凸面之间,该第一凸面与第二凸面为倾斜方向相反的两斜面,该第三凸面与第四凸面为倾斜方向相反的两斜面,该第一凸面与第四凸面倾斜方向相同。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栓合件经由该两通孔中的其中一个,依序通过该定位体、该转轮、该弹性组件与该容置空间,而栓合于另一通孔。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栓合件一端具有一个挡缘,该其中的一通孔内具有一个凸缘,该凸缘使该通孔形成一个大内径部与一个小内径部,该小内径部内径小于该栓合件的挡缘的外径,该栓合件的挡缘的外径等于该大内径部的内径,使该栓合件容设于该通孔中。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支撑体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凸出部的第一凸面抵靠该定位部的第一定位面,该第二凸出部的第三凸面抵靠该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转轮具有两个第一凹部与两个第二凹部,使用者能够将手指由接近该头部的第一开口推抵该支撑体,或是由第二开口由手指扳动该支撑体使该支撑体位于第二位置,当该支撑体位于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相对该定位部滑移,该第一凸出部的第一凸面与该定位体的定位部的第一定位面相对滑移,该第二凸出部的第三凸面与该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面相对滑移,通过该第一凸面与第二凸面以及该定位部的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倾斜方向的配合,该转轮压抵该弹性组件,使该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压缩力;通过第三凸面与第四凸面以及该定位部的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倾斜方向的配合,该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回复力并推抵该转轮,使得该第一凸出部的第二凸面自动滑移至该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面,该第二凸出部的第四凸面自动滑移至该定位部的第一定位面, 使该两定位部分别容置于该转轮的两第二凹部,此时该支撑体位于第二位置,使该支撑体以相枢接处为轴心旋转一个角度用以支撑可携式电子装置。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通槽一端形成有两个内缩部,该凸部两侧分别凸设有一个限位部,该支撑体的凸部两侧的限位部限位于该收纳体的通槽的内缩部。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支撑体位于第二位置时,使用者推抵或扳动该支撑体,该转轮的两第二凹部分别远离于该定位体的两定位部;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相对该定位部位移,该第一凸出部的第二凸面与该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面相对滑移,该第二凸出部的第四凸面与该定位部的第一定位面相对滑移,且该第一凸出部的第一凸面自动滑移至该定位部的第一定位面,该第二凸出部的第三凸面自动滑移至该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面,使支撑体自动反向旋转该角度,用以回复此支撑体收纳入凹槽中,使该支撑体由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所述的可携式支撑装置,其中,该收纳体外表面设有至少一个组设部,该组设部供连接件通过,将该收纳体组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它目的、优点和本技术的新颖特性将从以下详细的描述与相关的附图更加明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携式支撑装置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可携式支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A为图2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可携式支撑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沿图1的4-4剖面线所取的剖面图;图5为沿图1的5-5剖面线所取的剖面图;图6为沿图5的6-6剖面线所取的剖面图;图7为图5的延续,表示支撑体位于第二位置;图8为图6的延续,表示支撑体位于第二位置。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装置;11-收纳体;1101-头部;111-通孔;1111-凸缘; 1112-大内径部;1113-小内径部;112-通槽;1121-内缩部;113-凹槽;1131-第一开口 ;1132-第二开口 ;114-组设部;12-支撑体;121-凸部;1211-连孔;1212-容置空间; 1213-限位部;13-定位体;131-定位部;1311-第一定位面;1312-第二定位面;14-转轮; 141-第一凸出部;1411-第一凸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携式支撑装置,其装设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支撑装置包括有:一个收纳体,该收纳体一端具有一个头部,该收纳体于该头部穿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该通孔供一个栓合件通过,该收纳体邻近该通孔轴向设有一个通槽,该通槽贯通该头部,该收纳体纵向设有一个凹槽,该凹槽与该通槽连通;一个支撑体,支撑体枢接且容置于该收纳体的凹槽中,该支撑体一端具有一个凸部,该凸部容设于该通槽内,且该凸部具有一个连孔及一个容置空间,该连孔与该容置空间连通;一个定位体,该定位体呈中空状,以供该栓合件通过至容置空间中,该定位体定位于该容置空间中;一个转轮,该转轮装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且位于该定位体的一端,该转轮呈中空状,以供该栓合件通过至该容置空间中;一个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装设于该容置空间中,该弹性组件提供弹性回复力推抵该转轮至该定位体一侧;其中,该支撑体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使用者推抵或扳动该支撑体时,该支撑体带动该转轮使该支撑体以相枢接处为轴心旋转一个角度,使该支撑体由第一位置变换至第二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朝吉
申请(专利权)人:陆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