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27683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行星架,包括:圆盘(1);第一套筒(11),设置在圆盘(1)的中心处,第一套筒(11)的内壁上具有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12),为多个,沿周向分布在第一套筒(11)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行星架结构简单,且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行星架的强度和刚度不够的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传动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行星架
技术介绍
在行星传动中,行星架是非常重要的零件,因为它需要承受复杂载荷,而且在传力路线中是单裕度构件,现有技术中的行星架一般使用钢制件,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并且强度和刚度较低。在一些特殊领域中,比如航空航天领域中,对各种零件的空间体积有严格限制,同时对零件的质量要求也很高。现有技术中的钢制行星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行星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行星架的结构复杂,并且强度和刚度不够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行星架,包括圆盘;第一套筒,设置在圆盘的中心处,第一套筒的内壁上具有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为多个,沿周向分布在第一套筒外部。进一步地,第二套筒为五个,且五个第二套筒均勻分布在圆盘上。进一步地,行星架的材质为钛合金。进一步地,行星架通过等温模锻工艺制成。进一步地,各第二套筒的外部设置有加强套。进一步地,加强套为钢套。本技术的行星架,通过第一套筒内壁上的花键连接部与主动轴连接,主动轴转动,带动圆盘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套筒转动,这样,完成了动力的传递。本技术的行星架结构简单、由于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的结构使得行星系具有很好的均载性能,因而能够提升行星系的承载能力。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行星架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行星架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行星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行星架的A-A向剖视图。结合参见图1至图2,本实施例的行星架包括圆盘1 ;第一套筒 11,设置在圆盘1的中心处,第一套筒11的内壁上具有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12,即行星齿轮轴,为多个,沿周向分布在第一套筒11外部。本实施例中的行星架,通过第一套筒11内壁上的花键连接部与主动轴(例如在航空减速器中,主动轴为旋翼轴)连接,主动轴转动, 带动圆盘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套筒转动,这样,完成了动力的传递。该行星架结构简单、由于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12的结构使得行星系具有很好的均载性能,因而能够提升行星系的承载能力。如图1所示,优选地,第二套筒12为五个,且这五个第二套筒12均勻分布在圆盘1上,均勻分别使得行星架受力均勻。优选地,行星架的材质为钛合金。钛合金的强度高,同时质量轻,可有效的降低整个行星架的质量。优选地,行星架通过等温模锻工艺制成。工艺简单,且成型效果好。优选地,各第二套筒12的外部设置有加强套13,第二套筒12外装有行星轴承,在第二套筒12和行星轴承之间增加加强套13是为了增强第二套筒12的耐磨性。优选地,加强套13为钢套。钢套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本技术的行星架经过静力试验、疲劳试验、运转试验和均载试验,试验证明本技术实用、可靠,均载效果较钢制件提高约1 2%,重量减少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行星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圆盘(1);第一套筒(11),设置在所述圆盘(1)的中心处,所述第一套筒(11)的内壁上具有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12),为多个,沿周向分布在所述第一套筒(11)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1 为五个,且五个所述第二套筒(1 均勻分布在所述圆盘(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的材质为钛合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通过等温模锻工艺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套筒(1 上套设有加强套 (1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套(13)为钢套。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行星架,包括圆盘(1);第一套筒(11),设置在圆盘(1)的中心处,第一套筒(11)的内壁上具有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12),为多个,沿周向分布在第一套筒(11)外部。本技术的行星架结构简单,且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行星架的强度和刚度不够的问题。文档编号F16H57/08GK202032073SQ20112010982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4日专利技术者丁文强, 刘平, 刘建斌, 朱汉祥, 朱自冰 申请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星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盘(1);第一套筒(11),设置在所述圆盘(1)的中心处,所述第一套筒(11)的内壁上具有花键连接部;第二套筒(12),为多个,沿周向分布在所述第一套筒(11)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自冰丁文强刘平刘建斌朱汉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