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84414 阅读:3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包括由左至右布设在两个桥墩之间的多个临时支墩,各临时支墩的布设位置分别与钢混结合梁中相邻两个钢梁节段之间的连接位置相对应;临时支墩包括分体式临时支墩和一体式临时支墩两种类型,分体式临时支墩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所跨越现有运行线路左右两侧布设的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和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一体式临时支墩布设在左侧桥墩与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之间或者右侧桥墩与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之间;相邻临时支墩之间均搭设有钢管脚手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搭设方便、节约材料且整体结构稳定、使用效果好、安全风险低,能简便解决钢混结合梁现浇翼板的支撑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桥梁施工用支撑膺架,尤其是涉及一种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
技术介绍
如图2所示,改建铁路襄渝线增建第二线工程(即正在修建的新建线)安康至梁家坝段,YD1K463+927. 56后河10号右线大桥共计16跨,全长507米,安康方向紧临万源市火车站出站端。该新建线和既有的后河10号桥(即既有铁路运营线2,简称既有线)并行, 且两线线间距5. 50m 5. 52m。实际施工时,新建线的第1至10跨穿越四川省万源市主城区,其中上跨城区主街道和210国道的1#墩与3#墩之间的桥段,应地方政府要求设计变更跨度为48m的钢混结合梁1,所述钢混结合梁1的净空高度14. 6m且其墩高13. 5m。另外, 本新建线和210国道(即现有运行线路3,简称现有线路)之间呈46度斜交,也就是说,所述钢混结合梁1与现有运行线路3之间的夹角为46度。实际施工时,如何在保证既有线行车安全和桥下行车、行人安全的前提下,按设计和钢桥架设规范要求,进行钢箱梁吊装架设;同时在确保既有线行车安全和桥下行车、行人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高性能桥面板现浇施工是跨越既有线的钢混结合梁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如今,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项目较少,并且施工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设计复杂、要求施工工期短、安全风险大、施工及运营相互干扰大等施工特点,因而施工难度很大。另外,所采用的支架体系结构复杂,投入成本高且搭设过程复杂,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结构设计合理、搭设方便、投资成本低、节约材料且整体结构稳定、使用效果好、安全风险低,能简单、方便解决钢混结合梁现浇翼板的支撑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至右布设在两个所述桥墩之间的多个临时支墩,两个所述桥墩为一左一右进行布设且分别供钢混结合梁左右两端部支撑的左桥墩和右桥墩;所述临时支墩的数量为N-I,其中N为由从左至右依次布设且拼装组成所施工钢混结合梁中钢梁梁体的钢梁节段的数量,所述钢混结合梁包括由多个钢梁节段拼装组成的钢梁梁体和布设在所述钢梁梁体上且现浇成型的道碴槽板,多个所述临时支墩的布设位置分别与相邻两个钢梁节段之间的连接位置相对应;所述临时支墩包括分体式临时支墩和一体式临时支墩两种类型,且各临时支墩上均设置有用于临时支撑所述钢梁梁体的临时支座;所述分体式临时支墩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分体式临时支墩分别为沿所施工钢混结合梁跨越的现有运行线路左右两侧布设的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和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所述一体式临时支墩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且一体式临时支墩相应布设在左桥墩与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之间或者右桥墩与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之间;所述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包括左下层临时支墩和左上层临时支墩,所述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包括右下层临时支墩和右上层临时支墩,所述左下层临时支墩和右下层临时支墩的高度相同且二者上方搭设有呈水平布设的上横梁,所述左下层临时支墩、右下层临时支墩和上横梁组成门式支架,所述左上层临时支墩和右上层临时支墩分别布设在上横梁的左右两侧上方;所述左上层临时支墩、右上层临时支墩和一体式临时支墩的顶部标高均与所述钢梁梁体的底部设计标高一致;相邻两个一体式临时支墩之间、左下层临时支墩和与其相邻的一体式临时支墩或左桥墩之间、右下层临时支墩和与其相邻的一体式临时支墩或右桥墩之间以及左上层临时支墩与右上层临时支墩之间均搭设有钢管脚手架,且多个所述临时支墩与钢管脚手架组成整体式膺架。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所述整体式膺架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钢梁梁体的横向宽度,且所述钢梁梁体沿所述整体式膺架的纵向中心轴线进行布设。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还包括位于所述钢梁梁体左右两侧的上部支撑结构,所述上部支撑机构包括搭设在各临时支墩上的支墩接长段和搭设在各钢管脚手架上的脚手架接长段,所述脚手架接长段搭设在相邻两个支墩接长段之间以及所述支墩接长段和与其相邻的桥墩之间,且所述支墩接长段和脚手架接长段的顶部标高均与道碴槽板的底部设计标高一致。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所述临时支墩为碗口式脚手架,且所述钢管脚手架和所述碗口式脚手架均为满堂支架。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所述支墩接长段为碗口式脚手架且其结构与所述临时支墩的结构相同,所述临时支墩与布设在其上的支墩接长段搭设为一体;所述脚手架接长段的结构与钢管脚手架的结构相同,所述脚手架接长段与钢管脚手架搭设为一体,且所述支墩接长段和脚手架接长段均为满堂支架。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所述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和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的中心轴线均与现有运行线路的中心线呈平行布设,所述一体式临时支墩的纵向中心轴线与钢混结合梁所处新建线路的中心线呈垂直布设,且所述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和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钢混结合梁延伸方向的夹角均为α,其中α为所述新建线路与现有运行线路之间的夹角。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所述上横梁由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且尺寸相同的多片六四军用梁连接组成,多片所述六四军用梁由前至后依次进行布设且其左右两端部分别搭设在左下层临时支墩和右下层临时支墩上,所述六四军用梁的布设方向与所述钢混结合梁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六四军用梁的长度不小于 H/sin α,其中H为现有运行线路的路宽。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多片所述六四军用梁之间通过多根呈水平向的槽钢进行固定连接,多根所述槽钢由下至上依次进行布设,且所述槽钢与六四军用梁呈正交布设。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所述上5横梁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由多根固定在上横梁顶部且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多根工字钢组成,所述下支架由多根固定在上横梁底部且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多根工字钢组成;多根所述工字钢均呈平行布设且所述工字钢与六四军用梁呈正交布设。上述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是所述一体式临时支墩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一体式临时支墩均布设在右桥墩与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之间。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设计合理,受力体系稳定,且节约材料,所需用六四式军用梁的数量较少。2、施工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投入成本低。3、使用效果好,结构与需施工钢混结合梁的拼装节段布设位置相对应,施工方式灵活,并且按照系数高,支架整体结构稳定;同时,能简单、方便解决钢混结合梁现浇翼板的支撑问题。4、经济实用,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具体采用碗口钢管架支墩和普通钢管脚手架相结合的简支型支架,大量节约了钢材使用量,保证了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搭设方便, 同时也大大减小了施工对国道的影响,能满足桥下行车行人以及既有线行车的安全需求, 其在满足施工安全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用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至右布设在两个所述桥墩之间的多个临时支墩,两个所述桥墩为一左一右进行布设且分别供钢混结合梁(1)左右两端部支撑的左桥墩(6-1)和右桥墩(6-2);所述临时支墩的数量为N-1,其中N为由从左至右依次布设且拼装组成所施工钢混结合梁(1)中钢梁梁体的钢梁节段(1-1)的数量,所述钢混结合梁(1)包括由多个钢梁节段(1-1)拼装组成的钢梁梁体和布设在所述钢梁梁体上且现浇成型的道碴槽板(1-2),多个所述临时支墩的布设位置分别与相邻两个钢梁节段(1-1)之间的连接位置相对应;所述临时支墩包括分体式临时支墩和一体式临时支墩(5-3)两种类型,且各临时支墩上均设置有用于临时支撑所述钢梁梁体的临时支座;所述分体式临时支墩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分体式临时支墩分别为沿所施工钢混结合梁(1)跨越的现有运行线路(3)左右两侧布设的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和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所述一体式临时支墩(5-3)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且一体式临时支墩(5-3)相应布设在左桥墩(6-1)与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之间或者右桥墩(6-2)与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之间;所述左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包括左下层临时支墩(5-11)和左上层临时支墩(5-12),所述右侧分体式临时支墩包括右下层临时支墩(5-21)和右上层临时支墩(5-22),所述左下层临时支墩(5-11)和右下层临时支墩(5-21)的高度相同且二者上方搭设有呈水平布设的上横梁(5-4),所述左下层临时支墩(5-11)、右下层临时支墩(5-21)和上横梁(5-4)组成门式支架,所述左上层临时支墩(5-12)和右上层临时支墩(5-22)分别布设在上横梁(5-4)的左右两侧上方;所述左上层临时支墩(5-12)、右上层临时支墩(5-22)和一体式临时支墩(5-3)的顶部标高均与所述钢梁梁体的底部设计标高一致;相邻两个一体式临时支墩(5-3)之间、左下层临时支墩(5-11)和与其相邻的一体式临时支墩(5-3)或左桥墩(6-1)之间、右下层临时支墩(5-21)和与其相邻的一体式临时支墩(5-3)或右桥墩(6-2)之间以及左上层临时支墩(5-12)与右上层临时支墩(5-22)之间均搭设有钢管脚手架(4),且多个所述临时支墩与钢管脚手架(4)组成整体式膺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武群虎颜立宏冯晓强王柳新汪东瑞何涛赵国庆程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