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的比较显微镜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76428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的比较显微镜,包括有三通组件,双目头,述三通组件和双目头之间连接有倾角可调观察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应了不同身高使用者对仪器观察点高度的需求。从而使仪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极大地方便使用者的观察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比较显微镜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的比较显微^Mi ο
技术介绍
为减轻观察者在使用仪器时眼睛的视觉疲劳,目视光学仪器普遍采用双目观察系统;传统的光学比较显微仪器目视观察系统中,三通组件架在比较显微镜桥体之上,在三通组件内部置有CCD、摄像物镜、分光棱镜组;在三通组件上部置有摄影接口,前端与双目头连接;双目头除了自身的棱镜系统外,内部还置有辅助物镜并在其上端可插入各类目镜,人眼通过目镜观察到物体经放大后的图像。但由于仪器有一定的高度,很难同时满足不同身高使用者对仪器高度的要求;虽可通过采用电动工作桌升降来进行补偿,但大大增加了仪器的成本,而且使用也不方便;这一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现象给使用者带来许多麻烦和不适。传统的双目头只能适合于“标准身高”观察者的使用,而无法同时满足不同身高观察者舒适地使用仪器时对仪器高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的比较显微镜,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比较显微镜无法适应不同观察者身高对仪器高度的要求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带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的比较显微镜,包括有三通组件,以及安装有目镜的双目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组件和双目头之间连接有倾角可调观察系统,所述倾角可调观察系统包括罩壳,有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分别对应从罩壳的顶部和底部伸入罩壳并转动安装在罩壳中,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壳位于罩壳外的外端分别对应与双目头和三通组件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壳位于罩壳内的内端中安装有第一直角棱镜,第二连接壳位于罩壳内的内端中安装有第二直角棱镜、辅助物镜,位于罩壳中还设置有分别活动罩在第一连接壳、第二连接壳外的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其中第一安装套与第一连接壳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一、 第二安装套一侧分别对应安装有齿轮甲和齿轮乙,且所述齿轮甲和齿轮乙相互啮合,所述罩壳中位于第一、第二安装套另一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套固定为一体的等腰直角棱镜,所述等腰直角棱镜中心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之间,所述第一、第二直角棱镜和所述等腰直角棱镜光路相通;三通组件出射的光经过辅助物镜后入射至第二直角棱镜,被第二直角棱镜反射至等腰直角棱镜,再被所述等腰直角棱镜反射至第一直角棱镜,第一直角棱镜的出射光射入双目头中。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当观察者扳动双目头时,双目头带动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绕水平面进行旋转,此时目镜的光学出瞳随之上下移动,也就是说观察点的高度随之上下发生变化;这就适应了不同身高使用者对仪器观察点高度的需求。从而使仪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极大地方便使用者的观察使用。2/3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总体结构示意图。图图2d为本技术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示意图,其中图加为正面外视图,图2b为正面剖视图,图2c为一侧去罩壳的视图,图2d为一侧内部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倾角可调观察系统光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带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的比较显微镜,包括有三通组件8,以及安装有目镜1的双目头2,三通组件8和双目头2之间连接有倾角可调观察系统3,倾角可调观察系统3包括罩壳3-1,有第一连接壳3-2和第二连接壳3-3分别对应从罩壳3-1的顶部和底部伸入罩壳3-1并转动安装在罩壳3-1中,第一、第二连接壳3-2、3-3位于罩壳3-1 外的外端分别对应与双目头2和三通组件8连接,第一连接壳3-2位于罩壳3-1内的内端中安装有第一直角棱镜3-4,第二连接壳3-3位于罩壳3-1内的内端中安装有第二直角棱镜 3-5、辅助物镜3-6,位于罩壳3-1中还设置有分别活动罩在第一连接壳3-2、第二连接壳3-3 外的第一安装套3-7、第二安装套3-8,其中第一安装套3-7与第一连接壳3-2固定为一体, 第一、第二安装套3-7、3-8 —侧分别对应安装有齿轮甲3-9和齿轮乙3-10,且齿轮甲3_9和齿轮乙3-10相互啮合,罩壳3-1中位于第一、第二安装套3-7、3-8另一侧还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套3-8固定为一体的等腰直角棱镜3-11,等腰直角棱镜3-11中心固定有转轴3-12,转轴3-12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套3-7和第二安装套3-8之间,第一、第二直角棱镜3-4、3-5 和等腰直角棱镜3-11光路相通;三通组件8出射的光经过辅助物镜3-6后入射至第二直角棱镜3-5,被第二直角棱镜3-5反射至等腰直角棱镜3-11,再被等腰直角棱镜3-11反射至第一直角棱镜3-4,第一直角棱镜3-4的出射光射入双目头2中。三通组件8通过前端壳口与倾角可调观察系统3光路相通,三通组件8中靠近前端壳口处设置有分光棱镜组5,三通组件8顶部对应分光棱镜组5的位置设置有摄影接口 4,三通组件8后端内部设置有(XD7,(XD7接收面朝向分光棱镜组5,且(XD7和分光棱镜组 5之间的光路上设置有摄像物镜6。如图3所示。从辅助物镜3-6传递过来的会聚光束经第二直角棱镜3-5转折后进入等腰直角棱镜3-11,再经第一直角棱镜3-4转折后进入双目头2中,最后成象于目镜的视场光栏处。第二直角棱镜与辅助物镜固定在与三通组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壳中,第一直角棱镜固定在与双目头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壳中,等腰直角棱镜横跨在二者中间。当观察者扳动双目头时,与双目头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壳也随之转动;这时通过齿轮甲、齿轮乙带动等腰直角棱镜同时转动。齿轮甲与齿轮乙之间传动比为1 :1。当等腰直角棱镜转动一个α角度时,由于与双目头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壳是固定的,所以相对与人体来说就转动了二倍的α 角度。罩壳用来保护内部部件。倾角可调观察系统位于三通组件与双目头之间,包括二只直角棱镜、一只等腰直角棱镜、一个辅助物镜及使二只直角棱镜与一个等腰直角棱镜能相对旋转一定角度的机械结构;辅助物镜与第一直角棱镜间的间距能进行调节,以保证物镜经辅助物镜后能准确地把所观察到的物体成象于目镜的视场光栏处,以供人眼观察。第二直角棱镜是固定的、不可转动的;当等腰直角棱镜绕水平面转动一个σ角度时,必须保证第一直角棱镜绕水平面转动二倍的σ角度,从而保证目视的视场中心不产生上下、左右的位移。绕水平面转动的有效角度可达30°。首先物镜把物体的成象光束经桥体进入三通组件中,并在分光棱镜组处分成二束光路一束光路通过辅助物镜进入倾角可调观察系统、双目头、目镜从而进入使用者的眼晴,供目视观察之用;另一束光路通过摄像物镜进入CXD靶面供监视器显示或电脑使用。为方便用户使用,倾角可调观察系统与三通组件之间采用速拆结构连接;倾角可调观察系统与双目头之间也采用速拆结构连接,这样用户可很方便地装上或取下各个部件,既便于生产安排、又便于包装及运输。辅助物镜必须重新设计。由于增加了倾角可调观察系统,仪器的整个光程变长。为保持仪器整机性能不变,辅助物镜既要保持原有的焦距,同时又要大大加长后截距的长度, 这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设计中可忽略畸变象差的影响,主要关注球差、色差及场曲、 尽量使点列图、传递函数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在扳动双目头改变目镜光轴与水平面的倾角(即改变目视观察点相对高度)时,必须保证目镜视场中心的位置不跑动,否则观察者观察到的物象产生位移而达不到观察的效果。为此必须设计一套齿轮系统使等腰直角棱镜绕水平面旋转一个α角度时,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带倾角可调观察系统的比较显微镜,包括有三通组件,以及安装有目镜的双目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组件和双目头之间连接有倾角可调观察系统,所述倾角可调观察系统包括罩壳,有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分别对应从罩壳的顶部和底部伸入罩壳并转动安装在罩壳中,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壳位于罩壳外的外端分别对应与双目头和三通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壳位于罩壳内的内端中安装有第一直角棱镜,第二连接壳位于罩壳内的内端中安装有第二直角棱镜、辅助物镜,位于罩壳中还设置有分别活动罩在第一连接壳、第二连接壳外的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其中第一安装套与第一连接壳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一、第二安装套一侧分别对应安装有齿轮甲和齿轮乙,且所述齿轮甲和齿轮乙相互啮合,所述罩壳中位于第一、第二安装套另一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套固定为一体的等腰直角棱镜,所述等腰直角棱镜中心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之间,所述第一、第二直角棱镜和所述等腰直角棱镜光路相通;三通组件出射的光经过辅助物镜后入射至第二直角棱镜,被第二直角棱镜反射至等腰直角棱镜,再被所述等腰直角棱镜反射至第一直角棱镜,第一直角棱镜的出射光射入双目头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光华吴大伦薛祥林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