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壳断路器的限流触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7932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塑壳断路器的限流触头结构,包括触点及弹簧,其特征在于:触点及弹簧设于第一触杆上,在第一触杆的下方设有第二触杆,第一触杆与第二触杆之间通过软联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能增加触头电动斥力,且不增加静触杆的长度,有效提高单位体积分断能力。(*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舰用塑壳断路器的触头装置。
技术介绍
塑壳断路器主要承担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的过载、欠电压、短路保护之用。在正常 情况下,在低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断路器的闭合或断开,达到供电、停电和转换电路的目 的。当电网出现局部不正常情况下,例如过载、失压或欠压、短路等,断路器能自动地把负载 从电网上断开。因为这些不正常情况将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或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引起 人身死亡事故或造成火灾。在舰用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中,由于舰船运行的需要,即使低压断路器在遇到紧 急情况下,仍应该不受外界影响,如过载、短路、失压、欠压、冲击等情况下仍保持闭合状态, 保持电路连续供电。作为配电设备的塑壳断路器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当塑壳断路器产生短 路电流时,采用限流措施能限制短路电流的进一步增长,同时靠台理的灭弧措施使电弧快 速熄灭。作为配电设备的舰用塑壳断路器,断路器的额定短路分断能力是断路器技术性能 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符合舰用条件的限流触头结构。申请号为CN022800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塑壳断路器的限流机构,该机构同 样使用弹簧结构实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分断。但静触杆的长度得不到提高,因此单位体积 的分断能力较差。申请号为CN200420114480的塑壳断路器的限流机构使用的是斥力触头、 静触头及双弹簧相结合。但是这种结构还是无法达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限制短路电流的进一步增长,且提高塑壳断 路器的单位体积分断能力的限流触头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限流触头 结构,包括触点及弹簧,其特征在于触点及弹簧设于第一触杆上,在第一触杆的下方设有 第二触杆,第一触杆与第二触杆之间通过软联结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能增加触头电动斥力,且不增加静触杆的长度,有效提高 单位体积分断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塑壳断路器的限流触头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技术。应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 而不是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此外应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对本技术所作各种等价形式的改动或修改,同样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 书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塑壳断路器的限流触头结构,包括第一触杆 1、第二触杆2、软联结3、触点4及弹簧5。触点4及弹簧5焊接在第一触秆1上,第一触杆 1位于限流触头结构上方,第二触杆2位于第一触杆1的下方,用软联结3将触杆1与触杆 2连接成一体。动、静触头闭合产生短路电流后,第一触杆1与第二触杆2之间产生巨大斥力,加 快了动、静触头的断开速度,电弧电阻的串入抑制了短路电流的进一步增长,大大提高了断 路器单位体积的短路分断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壳断路器的限流触头结构,包括触点(4)及弹簧(5),其特征在于:触点(4)及弹簧(5)设于第一触杆(1)上,在第一触杆(1)的下方设有第二触杆(2),第一触杆(1)与第二触杆(2)之间通过软联结(3)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限流触头结构,包括触点(4)及弹簧(5),其特征在于触点(4)及 弹簧(5)设于第一触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海鹰张莹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