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砌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6904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了一种墙体砌块,其中,该墙体砌块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之间的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所述第一肋(13)和所述第二肋(1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7),所述第一肋(13)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1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的高度的1/5至1/2。该墙体砌块可以将承重结构直接设置在墙体砌块内部,从而使得堆砌施工的速度加快,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堆砌相同的墙体所耗费的墙体砌块的数量减少,提高了墙体砌块的材料利用率,并且减轻了墙体的自重。(*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空心的墙体砌块
技术介绍
传统的墙体砌块大多为实心的砌块,如实心的长方体形。在构建建筑物的过程中, 通常通过混凝土将多个砌块堆砌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种建筑结构,如墙体、房屋或高层建筑等。构建建筑物的一般过程为首先利用浇注的方式形成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如承重 柱;然后,再利用墙体砌块以承重结构为骨架而堆砌建筑物的附加结构,如墙体等;最后, 完成建筑物的构建。然而,由于传统的墙体砌块大都为实心结构,因此,在利用墙体砌块堆砌附加结构 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较多的墙体砌块将承重结构(如承重柱)包围起来。这就需要以承重 结构为骨架堆砌很多传统的实心墙体砌块。因此,这种传统建筑施工方式所存在的主要缺陷在于利用传统的墙体砌块进行 堆砌施工时,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造成工作效率较低。鉴于上述缺陷,如何提高墙体砌块的施工效率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施工效率的墙体砌块。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墙体砌块,其中,该墙体砌块包括彼此平 行的第一壁和第二壁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第一肋和第二肋,所 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之间形成有中空部,所述第一肋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的高度为所述 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高度的1/5至1/2。优选地,所述第一肋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高 度的1/4至1/3。优选地,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朝向所述中空部的平面均垂直于长度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下表面 齐平。优选地,所述墙体砌块还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该第一开口部位于所述 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一壁和所 述第二壁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的另一侧。优选地,所述墙体砌块在长度方向具有前后对称的结构并且在宽度方向具有左右 对称的结构。优选地,所述中空部、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形状均为矩形,所述第一开口部 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长度均为所述中空部的长度的1/3至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承重结构直接设置在墙体砌块内部,即该墙体砌块的中空部,从而使得堆砌施工的速度加快,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堆砌相同的墙 体所耗费的墙体砌块的数量减少,提高了墙体砌块的材料利用率,并且减轻了墙体的自重。 另外,第一肋和第二肋可用于支撑承重结构(如圈梁),进一步简化了墙体堆砌的过程,使 得设置长度方向的承重结构的操作简便、易行,且强度较高。 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种实施方式的墙体砌砖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种实施方式的墙体砌砖的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种实施方式的墙体砌砖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壁12第二壁13第一肋14第二肋15第一开口16第二开口17中空部-部分,与下面 在附图中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长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X方向,宽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Y方向, 高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Z方向,下表面是指图1中Z方向上最低的平面。左右是相对于图 2中的长度方向而言,前后是相对于图2中的宽度方向而言。如图1、图2和图3中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墙体砌块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11 和第二壁1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之间的第一肋13和第二肋 14,所述第一肋13和所述第二肋1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7,所述第一肋13的高度和所述第 二肋1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的高度的1/5至1/2。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平行,从而在堆砌墙体时,容易使得所述墙体砌块形成为平 面,以形成稳定坚固的墙体。要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砌块结构,还需要在第一壁11和第二壁 12之间固定连接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以加强所述墙体砌块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 重量。而且,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7,从而形成空心结构的墙体砌块, 以能够将承重结构(如承重柱)设置在墙体砌块的中空部,进而提高建筑物的构建效率。第 一肋13的高度和第二肋14的高度为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的高度的1/5至1/2,则第一肋 13和第二肋14可用于支撑承重结构(如圈梁),从而承重结构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壁11 和第二壁12之间,进一步简化了墙体堆砌的过程,使得设置长度方向的承重结构的操作简 便、易行,且强度较高。第一壁11、第二壁12、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可以以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例如, 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通过粘合剂等粘合在一起。而且,墙体砌块的形状可以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形状。按照本技术的所述墙体砌块,由于该墙体砌块内具有中空部17,因而能够将 承重柱直接设置在该墙体砌块内,而无需利用较多的传统砌块进行堆砌来包围承重柱。因 此有利于建筑物的堆砌施工,使得施工速度加快,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使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承重结构能够稳固的容纳在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之 间,并且承重结构能够有一个较大的高度,以达到足够的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一肋13的高 度和所述第二肋1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的高度的1/4至1/3。因而, 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能够具有较大的强度以支撑承重结构,同时又能减轻墙体砌块本身 的自重,节约材料。而且,使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的高度小于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的高度,能够方 便地利用该墙体砌块容纳并支撑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结构,如圈梁。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可以合适的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之间, 从而使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之间的中空部17可以具有对应的不同形状。例如,第一肋13 和第二肋14相互平行,在宽度方向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横截面,或者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 不平行,在高度方向形成梯形的横截面。但在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肋13和所述第二肋14朝向所述中空部17的平面均垂 直于长度方向。这样的连接结构既简单,又能够使得墙体砌块获得较大的受力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一肋13和所述第二肋1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 12的下表面齐平。在施工的过程中,高度方向的墙体砌块容易上下对齐,从而它们之间的连 接能够更牢固,同时墙体砌块的结构也更加简单。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的下表面与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的下表面也可以是不齐平的,只要能够实现利用该墙体砌块的堆砌即可。即能够在高度方向形成上下贯通的中空结构,以容纳承重柱;在长度方向形成左右连通的通道,以容纳圈 MTTC。优选地,所述墙体砌块还包括第一开口部15和第二开口部16,该第一开口部15位 于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17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部16 位于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17的另一侧。所述墙体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墙体砌块,其特征在于,该墙体砌块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之间的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所述第一肋(13)和所述第二肋(1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7),所述第一肋(13)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1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的高度的1/5至1/2。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9.17 CN 201010290130.51.一种墙体砌块,其特征在于,该墙体砌块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 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之间的第一肋(13)和第二肋(14),所 述第一肋(13)和所述第二肋(1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7),所述第一肋(13)的高度和所述 第二肋(1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的高度的1/5至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13)的高度和所述第二 肋(1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11)和所述第二壁(12)的高度的1/4至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13)和所述第二肋(14) 朝向所述中空部(17)的平面均垂直于长度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升益贾屹海秦申二马金奎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