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生物灭蟑胶饵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299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生物灭蟑胶饵,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胶饵:    浓度为6×10↑[4]/ml的蟑螂病毒  0.2-0.5%    浓度为100%的蟑螂信息素  0.2-0.5%    淀粉  20-22%    胶体  2-3%    凡士林或玉米糖浆  30-32%    水  44-46%。(*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A biological cockroach gel bai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 biological gel bait against cockroaches, it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raw materials in weight ratio: gel bait concentration is 6 * 10 = 4 / 0.2 - 0.5% ml viruses of cockroach cockroach pheromone concentration of 100% 0.2 - 0.5% - 22% - 2 20 starch colloid 3% Vaseline or corn syrup 30 - 32% water 444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灭杀蟑螂胶饵,更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灭蟑胶饵。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生物灭蟑胶饵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蟑螂是防治难度大的城市卫生害虫。其危害已超过苍蝇、蚊子、老鼠,成为卫生四害之首。它携带多种病原体,活动于饭店、宾馆、仓库、交通工具及千家万户,是世界性的卫生和仓库储存害虫。蟑螂不仅威胁人类健康,还降低粮油食品品质,破坏书籍、衣物,造成仪器、仪表、计算机故障,安全有效防治蟑螂是急待解决的国际性课题。目前国内外防治蟑螂,主要使用各种化学农药喷杀和毒杀。有些甚至是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蟑螂产生的三个问题是①环境污染,化学药物的残留,积累和不易降解,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带来诸多问题。②多年重复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包括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氟氰菊酯等,已使蟑螂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用药浓度不断升高,防治效果却日渐降低,只有再次提高药物浓度,后果严重。③蟑螂活动地点往往是人类生活、起居、食物存放场所,使用化学农药杀灭蟑螂带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蟑螂病毒杀灭蟑螂的生物灭蟑胶饵。该胶饵配置合理、引诱力强、效力高、持续效果好,灭杀蟑螂能够达到10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生物灭蟑胶饵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措施申请者1990年在中国武汉分离了蟑螂非包涵体细小病毒,并进行了形态结构、核酸性质、结构多肽、血清学、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组织病理、安全性测定、毒力测定、病毒衣壳三维重构等系统研究,将其命名为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virus,PfDNV),这是国内外第一个正式分类鉴定的蟑螂病毒。PfDNV为典型的球状二十面体病毒粒子,以烟草花叶病毒作为内标测得其直径为22nm。经甲醛处理过的PfDNV病毒粒子其最大光吸收值偏移到263nm波长处且较260nm的光吸收值明显增加,这是单链核酸的特征。在高盐浓度条件下提取PfDNV-DNA,以λDNA/HindIII片段为标准,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测得其分子量为5.5kb,经蛋白质单分子膜展层后,在电镜下,DNA呈线状分子,其长度为1.8μm,相当于3.6×106Dalton。PfDNV的结构多肽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共有5种结构多肽,分子量分别为105KD、82KD、79KD、56KD和52KD。其分子量与目前所报告的昆虫DNV略有不同,但存在病毒多肽以两个双带分布的特征。以SPF化豚鼠制备PfDNV抗血清,Western印迹反应证实PfDNV抗血清能够与PfDNV的5条结构多肽带产生反应。通过琼脂板免疫双扩散反应,证实PfDNV与代表性的昆虫浓核病毒BmDNV1、BmDNV2之间没有相关性。病毒基因组全核苷酸序列5454nt。已经全部测定并在国际基因库中登录注册(Genbank,AF192260)。其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中(A+T)%含量为67.87%,(G+C)%含量为38.13%。基因组两末端均存在具有相同核苷酸序列组成的122nt.回文序列,形成典型的发卡结构。但未见有“Y”型或“T”型结构。基因组共有7个ORF,其中正链有4个开放阅读框,负链有3个开放阅读框。正负链上的ORF都集中在DNA链的5端一侧,并且有基因重叠现象。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像重构方法测定了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三维结构,分辨率2.3nm。PfDNV衣壳由60个蛋白亚基按病毒衣壳三角剖分数T=1的对称二十面体结构排列。生物回感实验证明,这种病毒对蟑螂具有很强的毒力。安全实验证实,该病毒对鱼类、鸟类及家禽均无毒性、致病性和刺激性。本病毒于2000年4月13日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用于专利程序的培养物保藏,保藏编号CCTCC NOV200003. 从蟑螂饲养容器、蟑螂粪便,蟑螂栖息纸中用二氯甲烷、甲醇提取的蜚蠊酮对蟑螂有很强的引诱活性。人工合成的顺9-二十三碳烯[(Z)-9-Tricosene]与美洲大蠊信息素蜚蠊酮-B(Periplanone-B)和黑胸大蠊信息素蜚蠊酮-D(Periplanone-D)具有十分相似的诱集蟑螂效果。它们的结构式分别如下 蜚蠊酮-B 蜚蠊酮-D 顺9-二十三碳烯本专利技术提出将蟑螂病毒和蟑螂信息素相结合,所述信息素为蜚蠊酮-B(Periplanone-B)、蜚蠊酮-D(Periplanone-D)、3,11-二甲基-2-二十九酮和29-羟基-3,11-二甲基-2-二十九酮和人工合成蟑螂引诱剂顺9-二十三碳烯[((z)-9-Tricosene)]。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系统中信息素用来诱引蟑螂,蟑螂病毒则用来感染蟑螂使其发病并传播给其它蟑螂,形成一种诱引力强的生物杀灭蟑螂技术。并可形成不同剂型的杀灭蟑螂产品。加上其它蟑螂病原微生物及衍生物可使蟑螂发病进程加快。本专利技术中,蟑螂病毒可通过人工饲养蟑螂,人工感染病毒并从蟑螂中回收病毒颗粒而获得。亦可用含蟑螂病毒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转染蟑螂后得到。病毒可通过差异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途径分离提纯。蟑螂信息素可从蟑螂虫体,蟑螂粪便和蟑螂栖息纸中用二氯甲烷,甲醇溶解后蒸馏提取。也可以从人工饲养蟑螂容器中冷捕法收集。顺9-二十三碳烯可采用碳链增长法合成亦可从植物油中提取。用蟑螂病毒和蟑螂信息素混合后混入淀粉、胶体、矿脂或玉米糖浆、水即构成能够引诱并杀灭蟑螂的灭蟑胶饵。在组合物中,蟑螂病毒量保持在1×103/g,蟑螂信息素含量保持在0.2%即可产生有效地控制蟑螂效果。胶饵中浓度为6×104/ml的病毒含量为0.2-0.5%、浓度为100%的蟑螂信息素占0.2-0.5%(蟑螂信息素可以为蜚蠊酮-B(Periplanone-B)、蜚蠊酮-D(Periplanone-D)、3,11-二甲基-2-二十九酮和29-羟基-3,11-二甲基-2-二十九酮、人工合成蟑螂引诱剂顺9-二十三碳烯[((z)-9-Tricosene)]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三种的混合)、淀粉(小麦粉、玉米粉)为20%-22%、胶体(黄原胶、鹿角菜、琼脂)为2-3%、矿脂(凡士林)或玉米糖浆为30-32%、水为44-46%配制而成。填充剂(淀粉、胶体、矿脂、玉米糖浆、水)的作用优先考虑的是稀释病毒及蟑螂信息素,并保持制剂一定的湿度(70-80%),以利蟑螂的取食和病毒的感染。配制时其步骤如下首先用95-100℃水快速将淀粉均匀搅成糊状;其次加入提前用水溶好的胶体继续搅拌;第三是在胶体中加入矿脂或玉米糖浆混合均匀;第四是使整个胶体冷却、温度控制在20-25℃;第五是在冷却后的胶体中加入蟑螂病毒和蟑螂信息素,搅拌均匀即可。本生物灭蟑饵剂具有很好的灭蟑效力。施放后2-8天即可达到控制的效果,二周杀灭率为100%,施药后4-8周杀灭率仍为100%,说明胶饵作用较快而持久,具有持续杀灭效果。更加上其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生物防治蟑螂胶饵可应用于食堂、饭店、宾馆、仓库、办公楼、仪器工作站、车船飞机以及千家万户防治蟑螂。是替代用化学农药防治蟑螂的最佳产品。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所述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的配比是含量0.2%、浓度为6×104/ml的蟑螂病毒,含量0.2%、浓度为100%的蜚蠊酮-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灭蟑胶饵,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胶饵浓度为6×104/ml的蟑螂病毒 0.2-0.5%浓度为100%的蟑螂信息素0.2-0.5%淀粉 20-22%胶体 2-3%凡士林或玉米糖浆 30-32%水 44-4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灭蟑胶饵,其特征是浓度为6×104/ml的蟑螂病毒 0.2%浓度为100%的蜚蠊酮-B 0.2%淀粉 20.6%胶体 2%凡士林 31%水 4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灭蟑胶饵,其特征是浓度为6×104/ml的蟑螂病毒 0.3%浓度为100%的蜚蠊酮-D 0.3%淀粉 22%胶体 3%玉米糖浆 30.4%水 4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灭蟑胶饵,其特征是浓度为6×104/ml的蟑螂病毒 0.4%浓度为100%的3,11-二甲基-2-二十九酮和29-羟基-3,11-二甲基-2-二十九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远扬张珈敏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