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29197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底板(19)的外周有O型的外墙(1)和环形的沉淀池(9),中部位置有O型的内墙(14)形成厌氧区,C型的隔板(5)内侧与内墙14之间形成缺氧区(4),外侧与外墙1之间形成好氧区(2),隔板5缺口与外墙1之间形成混合区(15);内墙底部有进水口(16),位于缺氧区一侧有出水口(17),沉淀池有排水口(9);好氧区设置有曝气管(3),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缺氧区的入口和厌氧区中间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简洁,运行操作与维护十分简便,所需劳动力少,且易于实现远程自动控制。(*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污水的治理普遍存在处理方法比较单一、处理效果差、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的特点,而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能耗低、处理效果好、管理简便等优点,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新方向。一体化装置各功能区在搅拌推流器的作用下实现混合液的内循环和污泥的自动回流,是一种高效经济型的新型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各功能区分区明显、可降低运行能耗、减少占地面积的新型侧沟式新型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底板的外周有O型的外墙和环形的沉淀池,中部位置有O型的内墙形成厌氧区,C型的隔板内侧与内墙之间形成缺氧区,外侧与外墙之间形成好氧区,隔板缺口与外墙之间形成混合区;内墙底部有进水口,位于缺氧区一侧有出水口,沉淀池有排水口;好氧区设置有曝气管,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缺氧区的入口和厌氧区中间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厌氧区和缺氧区之间设有厌氧-缺氧污泥循环通道,循环通道上部设有入口、出口,下部设有缺氧-厌氧交换口。沉淀池由至少三根支撑柱支撑架空,支撑柱之间为沉淀池与好氧区相联的窗口。该沉淀池一侧向下延伸有与外墙底板相联且向里延伸的斜面,该斜面的水平夹角为50~60°。沉淀池下部为环形排列的锥斗,锥斗为倒平台式结构,其锥面与水平面夹角为60~75°。本技术结构紧凑、简洁,运行操作与维护十分简便,所需劳动力少,且易于实现远程自动控制。本技术的沉淀池安装在装置外侧,呈环形布设,无需外建二沉池,沉淀池下部锥斗的倒平台式结构,可有效缓解减少底部流体对沉淀池的紊流影响,同时由于底部流体流动中产生的负压使污泥可实现自回流,减少了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并且有利于保持出水的溶解氧,保证出水水质,也可减少流体流动的阻力。本技术的好氧与缺氧,混合等功能区分区明确,容易控制,有利于同步完成有机物的去除和生物脱氮除磷。在好氧区,混合液是好氧状态,可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并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还发生磷的吸收。在缺氧区呈缺氧状态,以有机物为碳源,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而从水中去除。在厌氧区发生有机氮的氨化作用,并降解有机物进行磷的释放。本技术设有厌氧-缺氧污泥循环通道,有利于提高厌氧区污泥浓度,从而增-->强了系统抗冲击负荷和除磷能力。本技术有利于混合液在好氧-缺氧-混合区间多次循环,且自动回流而实现脱氮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底板19的外周有O型的外墙1和环形的沉淀池8,中部位置有O型的内墙14形成厌氧区,C型的隔板5内侧与内墙14之间形成缺氧区4,外侧与外墙1之间形成好氧区2,隔板5缺口与外墙1之间形成混合区15;内墙14底部有进水口16,位于缺氧区4一侧有出水口17,沉淀池8有排水口7,;好氧区2设置有曝气管3,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2、缺氧区4的入口和厌氧区中间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6。厌氧区和缺氧区4之间设有厌氧-缺氧污泥循环通道11,循环通道11上部设有入口10、出口12,下部设有缺氧-厌氧交换口13。沉淀池8由三根支撑柱18支撑架空,支撑柱18之间为沉淀池8与好氧区2相联的窗口。该沉淀池8一侧向下延伸有与底板19相联且向里延伸的斜面20,该斜面20的水平夹角为50~60°。沉淀池8下部为环形排列的锥斗9,锥斗9为倒平台式结构,其锥面与水平面夹角为60~7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污水由内墙14最下部进水口16进水,在厌氧区内发生有机物的降解、有机氮的氨化作用、磷的释放,然后通过出水口17进入到缺氧区4。在缺氧区4入口处搅拌推流器6的推动下与其内的微生物群体进行充分混合。缺氧区4的混合液一部分流出缺氧区,另一部分通过设置在厌氧-缺氧污泥循环通道11上部的入口10流入到厌氧-缺氧污泥循环通道11,在此处沉积,上清液液通过上部的出口12流入到混合区15,下面浓度较高的污泥通过下部的入口13回流到内墙14内的厌氧区内。在缺氧区4混合液呈缺氧状态,进行反硝化脱氮和部分有机物的利用降解;然后进入混合区15与来自缺氧区4、好氧区2的混合液进行混合,另一部分经好氧区2入口分别进入好氧区2,在好氧区2中通过安装在底部的隔墙5与外墙1之间布设的曝气管3进行曝气,使混合液呈好氧状态,在好氧区2内进行有机物去除、氨氮的硝化反应、磷的吸收。一部分混合液由沉淀池8底部的锥斗9进入沉淀池8,在污泥悬浮层的吸附、碰撞及活性污泥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进行固液分离,混合液经固液分离后,与进水等量的上清液经溢流堰由出水口7排出,污泥则在自身重力和底部流动流体的带动下,由锥斗9自回流到装置内,沉淀池8部分污泥回流到装置内与混合液一起在搅拌推流器6的推动下在该装置内实现好氧-缺氧混合的多次循环,污水得以净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19)的外周有O型的外墙(1)和环形的沉淀池(9),中部位置有O型的内墙(14)形成厌氧区,C型的隔板(5)内侧与内墙(14)之间形成缺氧区(4),外侧与外墙(1)之间形成好氧区(2),隔板(5)缺口与外墙(1)之间形成混合区(15);内墙(14)底部有进水口(16),位于缺氧区(4)一侧有出水口(17),沉淀池(9)有排水口(9);好氧区(2)设置有曝气管(3),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2)、缺氧区(4)的入口和厌氧区中间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19)的外周有O型的外墙(1)和环形的沉淀池(9),中部位置有O型的内墙(14)形成厌氧区,C型的隔板(5)内侧与内墙(14)之间形成缺氧区(4),外侧与外墙(1)之间形成好氧区(2),隔板(5)缺口与外墙(1)之间形成混合区(15);内墙(14)底部有进水口(16),位于缺氧区(4)一侧有出水口(17),沉淀池(9)有排水口(9);好氧区(2)设置有曝气管(3),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2)、缺氧区(4)的入口和厌氧区中间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侧沟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区和缺氧区之间设有厌氧-缺氧污泥循环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豪殷旭东朱越平谢文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