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14735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包含一光源模块、一外壳模块及一透光遮盖。光源模块包含一基板、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设于基板上,用以提供一电流。多个发光二极管,设于基板上,耦接于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功率介于0.05瓦特至0.2瓦特之间,且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间隔一预定距离,且该预定距离大于约0.5mm。透光遮盖与外壳模块界定出一空间,用以容置光源模块。(*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关于一种结构简化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电灯通常使用荧光灯管。然而,为了符合环保需求的前提下,使用发 光二极管的照明光源明显较荧光灯管为佳。因此,如何利用发光二极管为照明光源以获得 一省电、高亮度且符合环保需求的照明装置,实为一重要课题。图1显示现有使用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00 包含有一变压器(transformer)(未图示)、一外壳模块130及一光源模块120。变压器及 光源模块120设于外壳模块130内。光源模块120包含一基板12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21。基板122可以为印刷电路 板。发光二极管121设于基板122上,为了增加照明装置的发光亮度,通常使用高瓦数的发 光二极管,例如使用3瓦特的发光二极管。然而,目前发光二极管(LED)的封装设计仍以多 层次封装为基础,造成散热路径上有多个封装界面而产生的界面热阻,因此热容易累积于 印刷电路板上而降低散热效率。因为散热效果不佳,发光二极管121的温度无法有效降低, 会减少发光二极管121的发光效率及使用寿命。为了对发光二极管121进行散热,于现有 的发光二极管121会连接于一散热模块。更具体而言,外壳模块130包含一连接座131、基座132及多个鳍片133。多个鳍 片133设于基座132的一端,而连接座131设于基座132的另一端。多个鳍片133界定一 空间,用以容置光源模块120。多个发光二极管121热耦接于多个鳍片133,用以传导发光 二极管121所产生的热。由于使用多个鳍片133,能够增加散热面积,使热能从较大的面积 被传导或辐射至周围空气中,藉以有效降低发光二极管121的温度。然而,多个鳍片133通常为金属材质,且为产生足够的散热效果通常厚度较厚且 较结实,其材质可为纯铜或铜合金、纯铝或铝合金、或铜与铝金属所形成的复合材料,虽然 使用多个鳍片133的散热效果较好,但其成本较高,且组装步骤较为复杂,而增加照明装置 100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的照明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 种减少制造工时的照明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节省制造成本的照明装置。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包含一光源模块、一外壳模块及 一透光遮盖。光源模块包含一基板、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至少 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设于基板上,用以提供一电流。多个发光二极管,设于基板上,耦接 于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功率介于0. 05瓦特至0. 2瓦特之间,且两相邻 的发光二极管间隔一预定距离,且该预定距离大于约0. 5mm。透光遮盖与外壳模块界定出一 空间,用以容置光源模块。3在一实施例中,外壳模块包含一外壳,且外壳的表面为一平滑面,没有形成多个鳍 片,而能够减少组装步骤及困难度。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为一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流 的值介于15毫安至100毫安之间。较佳的情况是,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流的值介于15 毫安至50毫安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外壳模块包含一外壳,且外壳是以冲压方式对一金属薄板进行冲 压来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光源模块的该些发光二极管,热接触于外壳,藉以使该些发光二 极管所产生的热透过外壳传导至外部环境。较佳的情况是,光源模块的基板的形状为一长 条形、一方形或一长方形。在一实施例中,透光遮盖包含一外框及一透光板,且透光板设于外框内侧,透光板 的面向该些发光二极管的一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微结构,藉以使该些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 光线穿透该些微结构后,改变其行经路径后再照射至一外部环境。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与该些发光二极管串联,且基板直接设于外 壳模块上,且该些发光二极管发出一光线后,光线直接穿过透光遮盖。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由于使用多个低瓦数的发光二极管来替代高瓦数的发 光二极管,并使两相邻发光二极管间隔一大于约0. 5mm的预定距离,能够减少热源聚集在 局部的现象。发光二极管是使用0. 05瓦特至0. 2瓦特的发光二极管,能够减少热的产生。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产生15mA IOOmA(毫安)电流用以配合发光二极管, 减少热的产生,改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因而可以不使用散热装置或鳍片,减少制造成 本。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显示现有使用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图2显示依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图3显示依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图4显示依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号100照明装置100照明装置120光源模块121发光二极管122基板130外壳模块131连接座132基座133多个鳍片200照明装置200a200b22022122222323023123223324024124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 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 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图2显示依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 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包含一光源模块220、一外壳模块230及一透光遮盖240。外壳模 块230及透光遮盖240界定出一空间,光源模块220设于前述空间内。光源模块220包含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一基板22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 221。基板222可以为印刷电路板,其上设有一电路用以电连接前述发光二极管221及发光 二极管驱动电路223。发光二极管221设于基板222上,相反于现有技术,于本技术中 使用多个低瓦特数的发光二极管。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21是使用0. 05 瓦特至02瓦特的发光二极管,并使两相邻发光二极管221间隔一预定距离,且预定距离大 于约0.5mm,较佳的情况是预定距离大于约1mm。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采用多个低瓦 特数的发光二极管并使该些发光二极管间隔一足够分散发热源的预定距离,因此能够分散 发热源,不会如现有技术般,有发热源集中于某特定区域的现象,因此可以不使用散热较佳 的散热模块。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可以为一集成电路(IC),用以将交流电源转换成能够提 供一电流值的电源,以驱动该些发光二极管221,一个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与多个发光 二极管221互相串联。此外,当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所提供的电流的安培数过高时,亦 会有使该些发光二极管221过热的现象,因此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所提供的电流可以 设为15mA IOOmA(毫安)之间,以避免发光二极管221过热。较佳的情况是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路223所提供的电流为15mA 50m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提供35mA的发光二 极管驱动电路22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采用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及发光二极管 221,其规格能够互相匹配,因此可以省略变压器,而仅使用由集成电路所构成的发光二极 管驱动电路223,来驱动发光二极管221。照明装置 照明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包含:一光源模块包含:一基板;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设于所述基板上,用以提供一电流;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设于所述基板上,耦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每一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功率介于0.05瓦特至0.2瓦特之间,且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间隔一预定距离,且所述预定距离大于0.5mm;一外壳模块;及一透光遮盖,与所述外壳模块界定出一空间,用以容置所述光源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元陈原庆姜礼文
申请(专利权)人:闳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