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10021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管体为四层结构,管体从内向外各层依次是阻隔层、增强层、耐老化层和隔热耐候层,阻隔层为CPT氟树脂阻隔层,阻隔层厚度为0.1毫米至0.4毫米,增强层为芳纶纤维增强层,耐老化层为氯丁橡胶层,耐老化层厚度为0.6毫米至1.2毫米,隔热耐候层为纳米隔热涂层,隔热耐候层厚度为0.1毫米至0.3毫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这种四层结构的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具有优异的耐候、耐高低温、耐转向液、抗渗、耐高压的综合性能,能够满足新型高性能乘用车对油泵油壶连接软管提出的高性能要求。(*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油泵油壶连接软管。
技术介绍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在乘用车上已经广泛使用,它充分利用了发动机的动力,在中 高速时可以很好地助力,在怠速时可以通过压力开关来提高怠速转速,提高怠速时的助力 效果。随着对乘用车整体性能要求的提高,对乘用车转向系统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也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而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管体的多层结构和每层结构所采用 的材料类型。目前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管体一般为三层结构,主要由内层、增强层、外层组成, 每一层根据零部件的工作环境选择材料的种类,内层材料需要具有优良的耐转向液和抗渗 透性;增强层用来抵抗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在传输转向液时产生的压力,从而防止爆破;外 层材料必须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保证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使用寿命。而高性能的油泵油 壶连接软管需要具有优异的耐候、耐高低温、耐转向液、抗渗、耐高压的综合性能,现有的三 层结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外层虽然拥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但耐高低温、耐候性能一般,这 样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很难达到高性能乘用车转向系统的要求。中国专利公开号C拟830198Y的专利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器的抽油管布置 结构,其中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采用三层结构,外层为氯磺化聚乙烯层,中层为加强层,内 层为聚丙烯酸酯橡胶。这种三层结构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达不到优异的耐候、耐高低温、耐 转向液、抗渗、耐高压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油泵油壶连接软管不能满足高性能要求的 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优异的耐候、耐高低温、耐转向液、抗渗、耐高压的综合性能的高性能 油泵油壶连接软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管体包括阻隔层和阻隔层外的增强层,增强层外 设置有耐老化层,耐老化层外设置有隔热耐候层。本技术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可以通 过挤出成型工艺制造,管体为四层结构,阻隔层需要具有优良的耐转向液和抗渗透性,对应 现有的三层结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内层;增强层用来抵抗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在传输转向 液时产生的压力,从而防止爆破,对应现有的三层结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增强层。本实用 新型最大的特点是将现有三层结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外层分为耐老化层和隔热耐候层 两层。耐老化层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保证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使用寿命,隔热耐候层具 有优良的耐高低温和耐候性能,大大提高整体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使用寿命。相比三层结 构的油泵油壶连接软管,本技术的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隔热耐候性能和耐老化 性能大幅度提高,能够满足新型高性能乘用车对油泵油壶连接软管提出的高性能要求,这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由内到外通过阻隔、耐转向液、增强、隔热耐候的作用结构,实 现了优异的综合性能。作为一种优选方案,阻隔层采用CPT氟树脂阻隔层,阻隔层厚度为0. 1毫米至0. 4 毫米。CPT氟树脂阻隔层具有极为优异的耐转向液渗透性,CPT氟树脂的特殊分子结构可以 更好的阻挡转向液分子的通过,它对石油基燃油、醇类燃油、石油基和醇类燃油的混合液均 有优异的抗渗透性,与常用的氟材料阻隔层相比,它的渗透量仅为现在的1/5至1/16,CPT 氟树脂的使用可以将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转向液渗透量降到最低。为了保证优异的耐转向 液渗透性,同时兼顾制造成本,阻隔层厚度设置在0. 1毫米至0. 4毫米为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增强层采用芳纶纤维增强层。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增强层材 料为芳纶纤维,保证了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耐高压性,芳纶纤维增强层与其他纤维增强层 相比,具有更强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芳纶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 爆破压力,提升零部件的安全可靠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耐老化层采用氯丁橡胶层,耐老化层厚度为0. 6毫米至1. 2毫 米。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耐老化层采用氯丁橡胶层,氯丁橡胶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耐 油,耐热,耐燃,耐光,耐酸碱,从而使氯丁橡胶层具有一定耐老化性能。同样,为了保证优异 的耐老化性,同时兼顾制造成本,耐老化层厚度设置在0. 6毫米至1. 2毫米为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隔热耐候层采用纳米隔热涂层,隔热耐候层厚度为0. 1毫米 至0. 3毫米。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隔热耐候层采用纳米隔热涂层,纳米隔热涂层作为隔热 材料,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和耐候性能,将其用在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隔热耐候层,厚度为 0. 1毫米至0. 3毫米,它可以满足使用环境对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提升油 泵油壶连接软管的使用寿命。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下述有益效果四层结构的高性能油泵 油壶连接软管,具有优异的耐候、耐高低温、耐转向液、抗渗、耐高压的综合性能,能够满足 新型高性能乘用车对油泵油壶连接软管提出的高性能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管体 为四层结构,管体从内向外各层依次是阻隔层1、增强层2、耐老化层3和隔热耐候层4,管体 剖面结构如图2所示。管体的最内层为阻隔层1,阻隔层1采用CPT氟树脂阻隔层,由CPT 氟树脂材料制成,阻隔层1厚度为0. 4毫米;阻隔层1外为增强层2,增强层2采用芳纶纤 维增强层,由芳纶材料制成;增强层2外为耐老化层3,耐老化层3采用氯丁橡胶层,由氯丁 橡胶材料制成,耐老化层厚度为1. 0毫米;管体的最外层为隔热耐候层4,隔热耐候层4采 用纳米隔热涂层,由纳米隔热材料制成,隔热耐候层4厚度为0. 2毫米,这种油泵油壶连接 软管通过挤出成型工艺制造而成。 这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在使用时,阻隔层1将转向液阻隔在油泵油壶连接 软管内,防止转向液向外层渗透,增强层2抵抗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在传输转向液时产生的 压力,从而防止爆破,耐老化层3通过其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耐油,耐热,耐燃,耐光,耐酸 碱,防止管体老化,延长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使用寿命,隔热耐候层4通过其较好的耐高低 温和耐候性能,满足使用环境对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提升油泵油壶连接 软管的使用寿命。权利要求1.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管体包括阻隔层(1)和阻隔层(1)外的增强层0), 其特征在于增强层( 外设置有耐老化层(3),耐老化层C3)外设置有隔热耐候层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其特征在于阻隔层(1)为 CPT氟树脂阻隔层,阻隔层(1)厚度为0. 1毫米至0. 4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其特征在于增强层(2) 为芳纶纤维增强层。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其特征在于耐老化层 (3)为氯丁橡胶层,耐老化层( 厚度为0. 6毫米至1. 2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其特征在于耐老化层(3) 为氯丁橡胶层,耐老化层C3)厚度为0. 6毫米至1. 2毫米。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其特征在于隔热耐候 层(4)为纳米隔热涂层,隔热耐候层(4)厚度为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性能油泵油壶连接软管,管体包括阻隔层(1)和阻隔层(1)外的增强层(2),其特征在于:增强层(2)外设置有耐老化层(3),耐老化层(3)外设置有隔热耐候层(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红高姗姗李旭岳洋金建伟刘强马芳武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