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03116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鳍片,其主要是针对常用散热鳍片的制作成本以及热交换效率无法兼具的问题所进行的改进。其适用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各散热单元包含有一接触部、一延伸部、一连接部以及一导接部。其藉由弯折加工制作成形,且成形后的散热鳍片与散热装置的二导热管有最大的接触面积,藉以达到以较低的制作成本成形出热交换效率较佳的散热鳍片的目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
技术介绍
如图1和图2所示,为常用散热装置的正视图和局部放大图,该散热装置主要包含 至少二导热管11、至少一散热鳍片12及二导流管13 ;该散热鳍片12系一体弯折成波状的 设于该二导热管11之间,令该导热管11与该散热鳍片12 二端分别受该导流管13固置定 位,该导热管11与该导流管13相互连通且通以流体进行热交换,然而,该散热装置在实际 使用情形仍具有下述缺陷由于该散热鳍片12仅以其上下两端的弯折部121、122与该二导热管11接触,使 得该散热鳍片12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呈线接触,因此,该散热鳍片12与该二导热管11之 间的接触面积不足,使得热交换效率并不高。图3为另一种常用散热装置的局部放大图,虽然该散热鳍片15系一体弯折成方波 状的设于该二导热管11之间,藉以增加该散热鳍片15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的接触面积, 但是此种型态的散热鳍片15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呈间断方式的接触型态,使该散热鳍片 15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的接触面积仍稍嫌不足,同样造成热交换效率不高的缺陷。中国台湾专利说明书098210867公开了一种“散热排”,图4所示为其局部放大图, 虽然该散热块17的上端面171与下端面172为一完整平面,且设于该二导热管11之间,得 以提升热交换效率,但是由于该散热块17的结构型态,其而必须通过挤制加工才能成形, 其除了设备成本高、需模具成本以及无法形成薄件外,在成形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废料,因 此此种常用的散热块17必须以加工成本高的挤制加工才能成形,而无法以加工成本较低 的弯折加工成形,使得该散热块17的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失去产品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其主要以较低的制作成本成 形出热交换效率较佳的散热鳍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散热鳍片,其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 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各散热单元包含有 一接触部、一延伸部、一连接部以及一导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以及 一第二接触端,该接触部面接触于其中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延伸部包含有一第一延伸 端与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连接于该第二接触端,且该第一延伸端与该第二接触端 形成一第一端角;所述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 所述第二延伸端,且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延伸端形成一第二端角,该连接部面接触于另 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导接部包含有一第一导接端与一第二导接端,该第一导接端连接 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且该第一导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形成一第三端角,该第三端角与相邻 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接触,该第二导接端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且该第二导接端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形成一第四端角,该第四端角与该第 一端角接触。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还包含有一面接触于所述其中一导热管导热面 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延伸部还包含一面向于所述 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延伸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的第二延伸面;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一 面向于所述第二延伸面的第一连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连接面且面接触于所述另一导 热管导热面的第二连接面;所述导接部还包含有一面向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第一导接面以 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且面对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导接面。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二延伸面、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面 以及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一孔道;所述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所述 延伸部的第一延伸面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的第二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一延伸端与第二延伸端之间形成一延 伸段,该延伸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端与第二导接端之间形成一导 接段,该导接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另外,依据本技术所提供散热鳍片,其适用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管 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各散热单元包含有一 接触部、一延伸部、一连接部以及一导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以及一 第二接触端,该接触部面接触于其中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延伸部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端 与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端,且该第一延伸端与所述第二接触 端形成一第一端角,该第一端角为锐角;所述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 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端,且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延伸端形成一第二端角, 该第二端角为锐角,该连接部面接触于另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导接部包含有一第一导 接端与一第二导接端,该第一导接端系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且该第一导接端与该第二 连接端形成一第三端角,该第三端角为一锐角,且该第三端角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 之间具有一距离,所述第二导接端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且该第二 导接端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形成一第四端角,该第四端角为一锐角,且 该第四端角与该第一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此实施状态的散热鳍片与前述散热鳍片最大不同处为所述第一、二、三、四端角呈 锐角型态,且该第三端角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以及该第四端角与该 第一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还包含有一面接触于所述其中一导热管导热面 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延伸部还包含一面向于所述 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延伸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的第二延伸面,且该第一延伸面与该 第二接触面形成该第一端角;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一面向于所述第二延伸面的第一连接面以 及一反向于该第一连接面且面接触于所述另一导热管导热面的第二连接面,且该第一连接 面与该第二延伸面形成该第二端角;所述导接部还包含有一面向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第一 导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且面对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导 接面,且该第一导接面与该第一连接面形成该第三端角,且该第二导接面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形成该第四端角。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二延伸面、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面 以及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一孔道,所述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所述 延伸部的第一延伸面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的第二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一延伸端与第二延伸端之间形成一延 伸段,该延伸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端与第二导接端之间形成一导 接段,该导接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本技术散热鳍片藉由弯折加工制作成形,且成形后的散热鳍片与散热装置的 二导热管有最大的接触面积,能够以较低的制作成本成形出热交换效率较佳散热鳍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常用散热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图1局部放大图;图3为另一种常用散热鳍片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中国台湾专利说明书098210867公开的“散热排”的局部放大图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鳍片,其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且该各散热单元包含: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以及一第二接触端,该接触部面接触于其中一导热管的导热面;一延伸部,该延伸部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端与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端,且该第一延伸端与该第二接触端形成一第一端角;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端,且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延伸端形成一第二端角,该连接部系面接触于另一导热管的导热面;一导接部,该导接部包含有一第一导接端与一第二导接端,该第一导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且该第一导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形成一第三端角,该第三端角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接触,该第二导接端系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且该第二导接端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形成一第四端角,该第四端角与该第一端角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冠英
申请(专利权)人:光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