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01604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能够提高产品性能,且能够给用户提供舒畅感。这种空调机包括:壳体;可进退移动地设置于壳体的前面的前面板;根据前面板的前移而形成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前面板之间的空气排出口;设置于所述前面板的排出叶片,以用于控制朝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并且,排出叶片具有厚度从前部端点沿着翼弦方向增加而形成最大厚度,并在后部端点附近,厚度再减小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机,尤其涉及具有位于空气排出口而用于控制排出空气的流动的 排出叶片(discharge blade)的空调机。
技术介绍
一般,空调机具有通常分别设置于室外或室内的一台室外机和一台室内机。室内 机将利用排风扇而吸入的空气经过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空气排出口排出。最近,大多使用有利于设置和确保风量的立式空调机。这种立式空调机一般在下 部设有排风扇和空气吸入口,在上部设有室内热交换器。具体来说,空气吸入口通常设置于 下部的侧面或后面,且下部设有用于净化利用排风扇而吸入的空气的过滤器,且位于上部 的左/右侧的空气排出口设有用于控制排出的空气的排出叶片。排出叶片一般其截面具有一定厚度,且形成为薄板状。但是,当使用如上所述的具有薄板状的排出叶片时,由于经过排出叶片的气流的 集中程度较低,因此不能明确地划分存在气流的区域和不存在气流的区域。并且,由于气流的集中程度较低,因此气流不能到达离空调机较远的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通过提高空气的 流动的集中程度,使气流能够到达离空调机较远的区域的排出叶片的空调机。并且,提供一种通过提高气流的集中程度来明确地划分存在气流的区域和不存在 气流的区域,从而能够带给用户更多的舒适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前面板,可进退 移动地设置于壳体的前面;空气排出口,根据所述前面板的前移而形成于所述壳体与所述 前面板之间;出叶片,设置于所述前面板,以用于控制朝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并且, 所述排出叶片具有厚度从前部端点沿着翼弦方向增加而形成最大厚度,并在后部端点附 近,厚度再减小的形状。所述排出叶片包括内侧翼面和外侧翼面,并可具有以所述翼弦为基准,所述内侧 翼面相比所述外侧翼面更厚的厚度分布。所述排出叶片的最大厚度可以为翼弦长度的1/10以上。所述排出叶片的形成最大厚度的区间可以沿所述翼弦方向维持所述翼弦长度的 2/3以上。所述排出叶片的形成最大厚度的区间可以沿所述翼弦方向维持所述翼弦长度的 1/3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空调机的排出叶片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外侧翼面和内侧翼面 的主体;在所述主体的前端,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相接而形成的前部端点;在所 述主体的后端,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相接而形成的后部端点。并且,所述外侧翼面3与所述内侧翼面形成的厚度沿着翼弦方向增加而形成最大厚度,并在后部端点附近,厚度 再减小。所述排出叶片可具有以所述翼弦为基准,所述内侧翼面相比所述外侧翼面更厚的 厚度分布。由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形成的最大厚度可以为翼弦长度的1/10以上。由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形成的最大厚度可以形成在从所述前部端点距 离小于所述翼弦长度的1/10的位置。由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形成的最大厚度的区间可以沿所述翼弦方向维 持所述翼弦长度的2/3以上。由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形成的最大厚度的区间可以沿所述翼弦方向维 持所述翼弦长度的1/3以上。由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形成的最大厚度可以形成在从所述前部端点距 离所述翼弦长度的1/10以上且小于所述翼弦长度的1/3的位置。由所述外侧翼面与所述内侧翼面形成的最大厚度可以形成在从所述前部端点距 离所述翼弦长度的1/3以上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由于提高了沿着排出叶片流动的气流的集中程度,因此气 流能够到达离空调机较远的区域。并且,由于提高了气流的集中程度,从而使存在气流的区域和不存在气流的区域 被明确地划分,由此使用户感到舒畅。附图说明图1为概略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调机的剖视图,示出前面板被开放的状态;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排出叶片的形状的示意图,示出了经过根据本发 明第一实施例的排出叶片周围的排出气流的流动;图4为图2的'A'部分的详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排出叶片的形状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排出叶片的形状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排出叶片的形状的示意图。附图主要符号说明10为壳体,17为内侧壁,30为前面板,31为气流引导部,33为 空气排出口,50为排出叶片,101为外侧翼面,102为内侧翼面,104为前部端点(leading edge),105为后部端点(trailing edge),106为翼弦(chord),107为最大厚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为概略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 的空调机的剖视图,示出前面板被开放的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空调机包括前面开放的壳体10 ;设置 于壳体10内部的下部空间的排风装置11 ;设置于壳体10内部的上部空间的热交换器13 ;可前后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的前面的前面板30 ;用于移动前面板30的面板移动装置(未 图示)。前面板30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的前面。通过前面板30前移,在壳体10与前 面板30之间向外部暴露用于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口 33。并且,前面板30的下部两侧面具有当前面板30向壳体10的前方前移时向外部暴 露的侧面空气吸入口 35。侧面空气吸入口 35在前面板30移动到关闭位置时进入到壳体10的内部,仅在前 面板30移动到开启位置时才向外部暴露。在前面板30移动到开启位置的状态下,如果排风装置11运行,则外部空气通过壳 体10的后面空气吸入口 15和前面板30的侧面空气吸入口 35流入到排风装置11中。流入排风装置11的空气被排到设置于壳体10上部的热交换器13,通过热交换器 13时经热交换的空气通过在前面板30移动到开启位置的状态下暴露的空气排出口 33向外 部排出。此时,前面板30的上部两侧面具备气流引导部31,以用于当经过热交换的空气通 过空气排出口 33排出时,向壳体10的前方引导空气。如果前面板30移动到关闭位置,则气流引导部31进入到壳体10的内部,如果前 面板30移动到开启位置,则气流引导部31向空调机的侧面暴露。因此,无论前面板30位 于关闭位置或开启位置,气流引导部31不会向空调机的前面暴露。如图2所示,为了在前面板30被开放时与气流引导部31—起引导排出空气,邻近 于气流引导部31的壳体10的两侧面内部分别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侧壁17。内侧壁 17形成为与空气的排出方向平行的平面状,这与气流引导部31不同。因此,在前面板30的气流引导部31与与其相邻的壳体10的内侧壁17之间形成 排出通道,并可利用随着前面板30向前方移动而在前面板30与壳体10之间形成的侧面空 间的空气排出口 33的间距来控制排出气流。即,前面板30如果朝前方移出得较多时,随着 空气排出口 33的宽度变大,排出空气的量变多,同时向朝侧面倾斜的前面方向排出。并且,如果空气排出口 33的宽度较窄,则排出的空气的风速会变快,此时,根据 弯曲形状的气流引导部31而排出的空气,由于沿着弯曲形状流动的科安达效应(Coande Effect),容易形成朝前方的气流。排出叶片50设置于前面板30,且装配于适宜的旋转中心。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排出叶片的形状的示意图,示出了经过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前面板,可进退移动地设置于壳体的前面;空气排出口,根据所述前面板的前移而形成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前面板之间;排出叶片,设置于所述前面板,以用于控制朝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所述排出叶片具有厚度从前部端点沿着翼弦方向增加而形成最大厚度,并在后部端点附近,厚度再减小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荣宰金晋伯吉成浩郑敞祐黄准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