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94408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形成方法。该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正电极板、多个负电极板和多个隔板;以及壳,围绕该电极组件,其中多个隔板中的每个隔板包括面对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中的至少一个的中央部分以及延伸超过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的延伸部分,其中每个延伸部分包括粘合到相邻延伸部分的粘合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更特别地,涉及层叠型电极组件的隔板结尾结构 (separator finishing structure)0
技术介绍
可再充电电池与一次电池不同在于它能够重复地充电和放电,而后者仅能不可逆 地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低容量可再充电电池通常用作小电子器件诸如便携式电话、笔记 本计算机和摄像放像机的电源,而高容量可再充电电池通常用作驱动混合动力交通工具中 的马达等的电源。可再充电电池通常包括电极组件,具有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以及壳,接 收电极组件。壳由圆柱形或棱柱形金属罐形成,或者由具有树脂片层和金属片层的层叠片 形成。电极组件可以根据壳的形状形成为螺旋缠绕型或层叠型。对于层叠型电极组件(其中若干片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层叠),隔板的突出 到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外的边缘通常彼此粘紧,并被粘合带缠绕,从而保持电极组件的形 状。然而,如果具有基于粘合带的结尾结构的可再充电电池使用较长的时间,则隔板 的粘合会由于粘合带的恶化而变弱。结果,电极组件无法保持最初的结合,其对准会被破 坏,从而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之间的结合变弱,可再充电电池的性能特性显著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该可再充电电池具有即使在长时间 使用之后也允许电极组件保持最初固定特性的优点,从而实现高电池耐久性和长寿命跨度 特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正电极板、多 个负电极板和多个隔板;以及壳,围绕该电极组件,其中该多个隔板中的每个隔板包括面对 该正电极板和该负电极板中的至少一个的中央部分以及延伸超过该正电极板和该负电极 板的延伸部分,且其中每个所述延伸部分包括粘合到相邻延伸部分的粘合部分。隔板的延伸部分还可包括弯曲部分,该弯曲部分未被粘合且从中央部分朝向粘合 部分延伸。该电极组件可具有横截面,该弯曲部分从该中央部分朝向横截面的中央弯曲,该 粘合部分位于横截面的中央处。该弯曲部分可以从该中央部分朝向电极组件的顶表面或底表面的平面弯曲,该粘 合部分位于该平面上。 该粘合部分可被进一步弯曲。 该粘合部分可以在基本垂直于电极组件的顶表面或底表面的方向上被进一步弯 曲O该电极组件可以包括正电极板、负电极板和隔板的多个堆叠,其中该堆叠通过每 个堆叠上的最外面的隔板粘合在一起。该堆叠可以在最外面的隔板的粘合部分处粘合在一起。该电极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堆叠和第二堆叠,其中第一堆叠的弯曲部分从中央部分 朝向第一堆叠的顶表面的平面弯曲,其中第二堆叠的弯曲部分从中央部分朝向第二堆叠的 底表面的平面弯曲,且其中第一堆叠和第二堆叠粘合在一起使得粘合部分位于电极组件的 横截面的中央处。具有相同极性的每个电极板可以插设在成对的隔板之间,相反极性的每个电极板 可以插设在相邻的隔板对之间。每对隔板中的隔板可以沿延伸部分中的初始粘合部分彼此 粘合,相邻的隔板对可以彼此粘合以形成粘合部分。隔板的粘合部分可以在从中央部分朝向延伸部分的边缘的方向上在长度上小于 初始粘合部分。该可再充电电池还可以包括在电极组件的相反侧面与电极组件耦接的电极端子, 其中隔板的粘合部分从电极组件的相反侧延伸,该电极组件的相反侧与电极端子从其延伸 的侧面相邻。该可再充电电池还可以包括在电极组件的相反侧与电极组件耦接的电极端子,其 中隔板的粘合部分从电极组件的所有侧延伸,除了电极端子从其延伸的区域之外。该粘合部分可以在电极组件的相反侧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延伸部分可以在电极组件的相反侧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且粘合部分仅在电极组件 的每个相反侧的部分长度上延伸。粘合部分可以位于电极组件的每个相反侧的中央处。粘合部分可以位于电极组件的每个相反侧的端部处。粘合部分可以在电极组件的每个相反侧的整个长度上与未被粘合的延伸部分交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形成可再充电电池的方法,包括提供电极组件,该 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正电极板、多个负电极板和多个隔板;以及用壳围绕该电极组件,其中多 个隔板中的每个隔板包括面对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中的至少一个的中央部分以及延伸超 过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的延伸部分,且其中每个延伸部分包括粘合到相邻延伸部分的粘合 部分。该粘合部分可以通过热处理或超声工艺形成。根据一实施例,延伸部分彼此焊接以形成粘合部分,从而简化了隔板的结尾工艺 并牢固地结合电极组件。因此,对于可再充电电池,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之间的结合可以在 即使长时间使用之后仍被保持,从而可以防止其对准被破坏,并能够实现高结构稳定性和 坚固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切除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和电极端子的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电极组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的透视。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某些实施例。下文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所描述 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而都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切除透视图,图2是图1所 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极组件和电极端子的透视图。参照图1和图2,根据所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10,具有正 电极板11、隔板20和负电极板12 ;壳30,接收电极组件10 ;以及电极端子41和42,连接到 电极组件10并从壳30引出。隔板20、正电极板11、隔板20、负电极板12和隔板20可以顺序并重复地层叠从而 形成电极组件10。在此顺序中,正电极板11可以被负电极板12替换,负电极板12可以被 正电极板11替换。一片隔板20可以设置在正电极板11和负电极板12之间使得正电极板 11和负电极板12不彼此接触。电极端子41和42可包括连接到正电极板11的正电极端子41和连接到负电极板 12的负电极端子42。正电极板11和负电极板12可分别包括电流收集区13和14,电流收 集区13和14突出到隔板20之外并通过压它们而分别彼此紧密粘合。正电极端子41和负 电极端子42可以分别连接到正电极板11的电流收集区13和负电极板12的电流收集区 14。正电极端子41和负电极端子42可以引出到壳30的一侧或到其两侧。图1和图2 示出这样的情形,其中正电极板11的电流收集区13和负电极板12的电流收集区14彼此 相对地形成,正电极端子41和负电极端子42被引出到壳30的两侧。壳30可以包括具有凹陷中央的上壳31、以及下壳32。上壳31和下壳32可以由 层叠的片形成。上壳31和下壳32能够将电解质浸渍的电极组件10接收在其中,并可以在 其边缘处粘合例如热焊接到彼此从而密封电极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正电极板、多个负电极板和多个隔板;以及壳,围绕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多个隔板中的每个隔板包括面对所述正电极板和所述负电极板中的至少一个的中央部分以及延伸超过所述正电极板和所述负电极板的延伸部分,且其中每个所述延伸部分包括粘合到相邻延伸部分的粘合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保中李承宰姜有名安载都梁在敏李廷宪宋炳烈黄在贤金性洙鲁世源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