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边反馈的恒压限流RCC充电器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92197 阅读:2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原边反馈的恒压限流RCC充电器控制线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直流输出端、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变压器,所述初级绕组由主绕组和副绕组组成,所述交流输入端连接初级绕组,所述直流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绕组,直接利用稳压二极管Z1、电阻R7、电解电容C4、整流二极管D2、以及变压器的副绕组来实现恒压输出;通过电阻R3、无极性电容C3、电阻R5、三极管Q2和变压器副绕组进行限流;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初级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无需通过电流检测电阻接地,避免了容易造成开关管爆裂的炸机现象,提高了整个产品的转换效率,不仅电路简单,生产装配成本低,而且产品使用方便,通用性强。(*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充电器的电路设计,具体地涉及一种含有原边反馈的恒 压限流RCC充电器控制线路。
技术介绍
一般的电池充电器控制线路的恒压都是利用光电耦合器来采集次级的电压和电 流信号反馈到初级来控制输出电压的稳定,限流的话还需要增加另外的控制电路,这样整 个控制线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要么就是使用集成电路来控制输出电压的稳定,但是集成 电路具有成本高,抗静电能力差等缺点。一般的RCC充电器控制线路初级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或者是场效应管的源极对 地都有一个电流检测电阻,这个电阻是用来检测开关管的工作电流的,当开关管的工作电 流大时电阻两端的电压就会升高,以此作为过功率保护控制输出功率的大小(或者作为过 流保护)。这种控制方式检测速度慢,容易造成开关管爆裂的炸机现象,又因为增加了此电 流检测电阻,使得整个产品的转换效率大大降低,成本也相应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原边反馈的恒压限流RCC充电 器控制线路。本技术实现专利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原边反馈的恒压限流RCC充电 器控制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直流输出端、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变压器,所述初级 绕组由主绕组和副绕组组成,所述交流输入端连接初级绕组,所述直流输出端连接所述次 级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绕组的输入端通过保险电阻Rl连接交流输入端的火线端,所 述主绕组的输出端与一开关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端的零线端设置有一 整流二极管D1,所述保险电阻Rl与整流二极管Dl之间设置有一电解电容Cl,所述电解电 容Cl的负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l的正极,开关三极管Ql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到一三极 管Q2的集电极,开关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到整流二极管Dl的正极,三极管Q2的基极依 次通过电阻R5和无极性电容C3连接到整流二极管Dl的正极,同时三极管Q2的基极依次 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连接到副绕组的输入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到整流二极管Dl 的正极;所述副绕组的输入端与零线端之间还设置有一整流二极管D2和一电阻R7,所述电 阻R7的一端连接地线端,另一端连接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到 副绕组的输入端,所述副绕组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电阻R7的两端并联一电解电容C4,所述 电解电容C4的正极与地线端连接,负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稳压二极管Zl的负 极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正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保险电阻Rl与所述副 绕组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电阻R2、无极性电容C2和电阻R3,同时所述三极管Q2的集 电极连接到电阻R2与无极性电容C2之间。本技术的直流输出端可采用以下电路设计,所述次级绕组的一端通过一整流二极管D3连接到所述直流输出端的正极,所述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直流输出端的 负极之间连接有一电解电容C5,所述电解电容C5的正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所 述直流输出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还设置有一电阻R8和发光二极管LED。更好地,所述整流二极管D3为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或者是快速整流二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省去了利用光电耦合器来采集次级绕组的电压和电流信号并反馈到初级绕组 来稳定输出电压,直接利用稳压二极管Z1、电阻R7、电解电容C4、整流二极管D2、以及变压 器的副绕组来实现恒压输出。当输出电压升高时,变压器的副绕组储存的能量加大,通过整 流二极管D2反向整流后的负压升高击穿稳压二极管Z1,拉低了开关三极管Ql的基极电压 使得开关三极管Ql的开关速度减慢,占空比减小,从而降低来了输出电压。反之当输出电 压降低时,变压器的副绕组储存的能量减小。由于变压器的副绕组与变压器主绕组是同向 的,这样使得变压器的副绕组通过电阻R3对无极性电容C2的充电速度加快,使得开关三极 管Ql的开关速度加快,从而使输出电压升高。电阻R7是用来限制整流二极管D2的电流, 控制电解电容C4的充电速度,可调节输出电压的高低。2、无需成本高昂的集成电路或其他控制电路来限流,通过电阻R3、无极性电容 C3、电阻R5、三极管Q2和变压器副绕组进行限流。当输出电流加大时变压器次级绕组提供 的能量加大,相应地变压器副绕组的能量也加大,通过电阻R6给电容C3充电速度加快三极 管Q2导通时间(Ton)变短,开关管Ql的导通时间(Ton)也变短使得输出电流降低。反之 当输出电流减小时变压器次级绕组提供的能量减小,相应地变压器副绕组的能量也减小, 通过电阻R6给无极性电容C3充电速度减小三极管Q2导通时间(Ton)变长,开关管Ql的 导通时间(Ton)也变长使得输出电流加大。但当电阻R6阻值调节到极限大时,对无极性电 容C3的充电速度也变得很慢,不能够使三极管Q2正常导通和关断。因而调节电阻R3的阻 值大小和无极性电容C3的容量可以调节RC时间常数控制输出电流的高低,同时也可以限 制输出功率的大小,从而克服了集成电路成本高,抗静电能力差等缺点;同时,本技术的初级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无需通过电流检测电阻接地,避免 了容易造成开关管爆裂的炸机现象,提高了整个产品的转换效率,不仅电路简单,生产装配 成本低,而且产品使用方便,通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看附图1,一种原边反馈的恒压限流 RCC充电器控制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直流输出端、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变压器,初 级绕组由主绕组和副绕组组成,交流输入端连接初级绕组,直流输出端连接次级绕组,主绕 组的输入端通过保险电阻Rl连接交流输入端的火线端,主绕组的输出端与一开关三极管 Ql的集电极连接,交流输入端的零线端设置有整流二极管D1,保险电阻Rl与整流二极管Dl 之间设置有电解电容Cl,电解电容Cl的负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l的正极,开关三极管Ql的 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到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开关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到零线端,三极管Q2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5和无极性电容C3连接到零线端,同时三极管Q2的基极依 次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连接到副绕组的输入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直接连接零线端;副 绕组的输入端与零线端之间设置有整流二极管D2和电阻R7,电阻R7的一端连接零线端,另 一端连接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到副绕组的输入端,副绕组的输 出端接地;电解电容C4并联在电阻R7的两端,电解电容C4的正极与零线端连接,负极与整 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稳压二极管Zl的负极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正极连接所述整流 二极管D2的正极;保险电阻Rl与副绕组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电阻R2、无极性电容C2 和电阻R3,同时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到电阻R2与无极性电容C2之间,次级绕组的一端 通过整流二极管D3连接到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肖特基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与直流输出端 的负极之间连接有电解电容C5,电解电容C5的正极连接肖特基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直流 输出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还设置有电阻R8和发光二极管LED,发光二极管LED设置在电阻 R8与直流输出端的负极之间。当输入电源电压变低到一定程度时,通过电阻R2提供给开关三极管Ql的基极得 不到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原边反馈的恒压限流RCC充电器控制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直流输出端、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变压器,所述初级绕组由主绕组和副绕组组成,所述交流输入端连接初级绕组,所述直流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绕组的输入端通过保险电阻(R1)连接交流输入端的火线端,所述主绕组的输出端与一开关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端的零线端设置有一整流二极管(D1),所述保险电阻(R1)与整流二极管(D1)之间设置有一电解电容(C1),所述电解电容(C1)的负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开关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到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开关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整流二极管(D1)连接到零线端,三极管(Q2)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5)和无极性电容(C3)连接到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同时三极管(Q2)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连接到副绕组的输入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到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副绕组的输入端与零线端之间还设置有一整流二极管(D2)和一电阻(R7),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连接零线端,另一端连接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到副绕组的输入端,所述副绕组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电阻(R7)的两端并联一电解电容(C4),所述电解电容(C4)的正极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负极与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正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保险电阻(R1)与所述副绕组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电阻(R2)、无极性电容(C2)和电阻(R3),同时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到电阻(R2)与无极性电容(C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培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亚力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