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亚军专利>正文

一种带有辅助气囊的充气车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8133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辅助气囊的充气车枕,包括套袋及设置在套袋内的主气囊,所述的主气囊上还叠加有辅助气囊,辅助气囊为U形或V形结构,辅助气囊与主气囊之间设有分隔条,分隔条上设有气流通道,主气囊上设有充气装置,所述套袋的两端设有连接结构。它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车枕舒适性差、护颈效果不好、乘坐者容易出现“落枕”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独特、护颈效果好、舒适感强且可以适应每一个乘坐者,可以显著降低坐车时“落枕”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旅行质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枕头,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在汽车上使用的带有辅助气囊的 充气车枕。
技术介绍
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许多人经常需要长时间地乘坐汽 车,与飞机、火车及轮船等交通工具不同,通常汽车在行驶时较为颠簸,这导致了乘坐者颈 部的疲劳,使乘坐汽车的舒适感下降,增加了人们的旅途劳累。为了提高乘坐者乘车的舒适 感,许多汽车座椅上设有可调整位置的头枕,乘坐者可将头部靠在头枕上,使乘车时更具舒 适性,但一般汽车头枕与头部的接触面较小,头枕无法对头部提供足够支撑,路面状况不良 而汽车摇晃时,头部容易跟随汽车摇晃,时间久了将使乘坐者颈部酸痛。另外,对于汽车乘 坐者来说,坐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睡着的情况,而人在上身基本直立的状态下睡着时,则其 颈部对头部的支撑力度不够,导致乘坐者头部歪斜,容易引起“落枕”等颈部症状,从而影响 身体健康。公开日为2007年2月21日,公开号为C拟870641Y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汽车 的护枕,该护枕由一体缝制的布套及其内部的填充物所组成,填充后的护枕在其长度方向 的两端形成前凸的支撑部,两支撑部相对侧分别形成凹弧面,所述两凹弧面之间的护枕中 段形成与人体头颈部形状相吻合的内凹空间。这种护枕虽然可以对乘坐者的头部两侧提供 一定的支撑,但对于采用坐姿的乘坐者来说,这种凹弧面结构缺少对人体颈部的托举作用, 因为这种护枕的外形结构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根据不同的乘客的需要对护枕的软硬及高低 进行调节,因此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乘坐者,达不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同样也不能解决乘客坐 车睡觉时出现的“落枕”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车枕舒适性差、护颈效果不好、乘坐者容易出现“落 枕”的问题,提供一种护颈效果好、舒适且可以防止“落枕”的带有辅助气囊的充气车枕。本技术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辅助气囊的 充气车枕,包括套袋及设置在套袋内的主气囊,所述的主气囊上还叠加有辅助气囊,辅助气 囊为U形或V形结构,辅助气囊与主气囊之间设有分隔条,分隔条上设有气流通道,主气囊 上设有充气装置,所述套袋的两端设有连接结构。通过套袋两端的连接结构将充气车枕固 定在座椅上,充气车枕就可以作为枕托颈部的枕头使用,由于主气囊上还叠加有辅助气囊, 且辅助气囊的U形或V形结构与人体的后脑部位相吻合,因此整个辅助气囊正好围在乘坐 者后脑部位,U形或V形气囊的弯折部正好托住乘坐者后脑部位的下侧,起到对乘坐者后 脑部位的托举作用,达到减轻颈部负担、进而保护颈部的目的;而U形或V形气囊的两侧结 构位于乘坐者后脑部位的两侧,可以限制乘坐者头部随车左右摇晃,起到防止因头部歪斜 而引起的“落枕”问题,降低坐车时“落枕”的发生率。另外,本技术车枕的软硬程度可 以通过调节充气量加以调整,车枕位置的高低也可以随意调整,因此本技术可以适应每一个乘坐者,从而确保舒适性,使每一个乘坐者均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辅助气囊与主气 囊之间的分隔条结构一方面有利于辅助气囊与主气囊的叠加,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可 以利用分隔条的作用来控制辅助气囊与主气囊的软硬程度,即使辅助气囊与主气囊具有不 同的充气气压,虽然辅助气囊与主气囊是连通结构,但气流通道较小且辅助气囊与主气囊 之间存在折叠结构,因此折叠后辅助气囊与主气囊之间的气流通道容易关闭,乘坐者可以 利用这一特殊结构在不改变总气量的前提下通过挤压辅助气囊或主气囊来控制辅助气囊 与主气囊的软硬程度,从而达到适应每个乘坐者需求的目的。作为优选,主气囊与辅助气囊为同质一体结构,由上下两层囊膜通过边缘及分隔 条连接封闭形成,辅助气囊连接在主气囊的宽度方向上,辅助气囊相对于主气囊对称设置。 一体化的主气囊与辅助气囊由上下两层囊膜热压而成,主气囊与辅助气囊之间由热压形成 的分隔条分隔,分隔条上设置小孔径气流通道,主气囊与辅助气囊使用一个充气装置,这样 的结构使得气囊的加工非常方便。另外,这里所述的对称设置,是指辅助气囊在主气囊的长 度方向上对称设置。作为优选,辅助气囊为等截面结构,辅助气囊的两端与主气囊连接并连通。等横截 面结构的辅助气囊结构简洁且充气后气囊各处的弹力均勻,有利于提高乘坐者的舒适感; 辅助气囊的两端与主气囊连接,可以增强辅助气囊与主气囊的连接强度,这时由于连接点 位于主气囊的上端,因此辅助气囊在主气囊上的位置相对固定,不会移位,有利于辅助气囊 对乘坐者后脑部位的支撑。另外,辅助气囊也可以采用辅助气囊的中部与主气囊连接并连 通的结构形式,这种方式的连接点位于主气囊中部的下端且只有一个固定点,因此辅助气 囊在主气囊上的位置容易移动,但考虑到辅助气囊在主气囊上叠加后还需外包套袋,在套 袋的约束下,辅助气囊的位置移动将会受到限制,因此这种结构也可以使用。主气囊也可以由2至3个相互连接并连通的小气囊组成,小气囊之间通过分隔带 分隔,分隔带上设有气流通道。当主气囊采用2至3个相互连接并连通的小气囊组成时,在 乘坐者颈部靠在主气囊上时,位于主气囊中部位置的小气囊或小气囊的一部分被压缩,由 于小气囊之间相互连通,因此位于两端位置的小气囊或小气囊的一部分则相对鼓起,从而 形成了中间低两端高的主气囊结构,这样的结构更加有利于乘坐者头部的固定,可以避免 乘坐者头部随车摇晃,起到颈部保护的作用。采用2个小气囊时,作为优选,小气囊的大小相同,对称设置;采用3个小气囊时, 作为优选,处于车枕两头的小气囊大于处于车枕中部的小气囊,车枕两头的小气囊为对称 结构。为了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车枕需要一个中间薄而两端厚的结构,中间薄而两端厚的 靠垫结构更有利于乘坐者头部的固定,采用2至3个小气囊即可用最简单的结构达到上述 目的。采用2个小气囊时,由于两个小气囊之间具有分隔带,分隔带位置自然形成了一个凹 陷结构,这一凹陷结构不但使主气囊形成中间薄而两端厚的结构,而且可以使乘坐者的颈 部保留一定的纵向空间不受挤压,从而有利于颈部的气血流通,有利于乘坐者颈椎的健康。 当选用3个小气囊的结构时,使车枕两头的小气囊大于处于车枕中部的小气囊,从而使车 枕中部的小气囊比较容易被压缩,从而形成中间薄而两端厚的结构。除上述方案外,也可以在主气囊及辅助气囊中部设置拉条,使拉条处的气囊厚度 小于拉条两侧的气囊厚度,从而达到与使用2至3个小气囊相类似的使用效果。作为优选,套袋两面分别设有皮革层与网层,所述的连接结构为设置在套袋两端4的连接带,连接带上设有相互适配的粘扣带。皮革层与网层可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提高 车枕的舒适性。连接结构为长度可调节的结构形式,以便将车枕固定在座椅的靠背上,同时 也方便车枕位置的调节,车枕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作为优选,所述的充气装置包括软管,软管的长度为50至100毫米,软管的一端与 主气囊相连,软管的另一端设有塞子。通常的充气装置没有软管,而充气口内设有气流自闭 装置,这种充气装置在充放气的时候比较费力,不适合年老体弱的乘坐者;另外,由于充气 口隐藏在套袋内,因此充放气的时候需要开启套袋,非常麻烦。本技术采用具有较长软 管的充气装置,人们在充放气时可以通过按压软管来控制气流的通断,比较方便。其次,软 管既可以放置在车枕的套袋内,也可以伸出车枕的套袋,这样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辅助气囊的充气车枕,包括套袋及设置在套袋内的主气囊,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气囊(1)上还叠加有辅助气囊(2),辅助气囊为U形或V形结构,辅助气囊与主气囊之间设有分隔条(3),分隔条上设有气流通道(4),主气囊上设有充气装置,所述套袋(5)的两端设有连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吴亚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