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用钩以及安装有电动工具用钩的充电式电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3586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用钩以及安装有电动工具用钩的充电式电动工具,能够用一只手简单地卡定于登山扣、且能够用一只手简单地从登山扣卸下。电动工具用钩包括安装于充电式电动工具的壳体的基端部和经由折回部与基端部连接设置且位于基端部的外侧的卡定部,并且且该电动工具用钩卡定于具备能够通过朝内侧折弯而开放钩端部的门部件的登山扣,在卡定部形成有钩端部能够贯通的第一贯通孔,在折回部形成有钩端部能够贯通的第二贯通孔,在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之间,形成有能够压靠门部件而使该门部件折弯的外抵靠部,使通过将门部件朝外抵靠部压靠而开放的钩端部分别贯通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能够将外抵靠部卡定于登山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工具用钩以及安装有该电动工具用钩的充电式电动工具,该电动 工具用钩包括基端部和卡定部,且卡定于具备能够通过朝内侧折弯而开放钩端部的门部件 的登山扣(carabiner),所述基端部安装于充电式电动工具的壳体,所述卡定部经由折回部 与所述基端部连接设置,且位于所述基端部的外侧。
技术介绍
例如,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那样,将钩安装在装配有能充电的电池的冲击起 子(impact driver)等充电式电动工具的壳体的下端部,并使该钩卡定于作业者的腰带等, 由此能够将充电式电动工具吊挂于腰带等。日本特开2008-6234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78322号公报然而,一般将充电式电动工具的钩卡定于安装于上述的腰带的登山扣。当将该钩 卡定于登山扣时,即便作业者能够用一只手将钩和登山扣连接在一起,在将钩从登山扣卸 下的情况下,作业者需要用一只手将登山扣的门部件形成为朝内侧折弯的状态,并用另一 只手对钩进行操作而将钩从登山扣卸下,需要使用两只手。因此,上述的充电式电动工具的 钩会损害使用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种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一只手简单地将 钩卡定于登山扣、且能够用一只手简单地将钩从登山扣卸下的使用便利性优异的电动工具 用钩以及安装有该电动工具用钩的充电式电动工具。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用钩的特征在于,该电动工具用钩包括基端 部和卡定部,且该电动工具用钩卡定于具备能够通过朝内侧折弯而开放钩端部的门部件的 登山扣,所述基端部安装于充电式电动工具的壳体,所述卡定部经由折回部与所述基端部 连接设置,且位于所述基端部的外侧,其中,在所述卡定部形成有所述钩端部能够贯通的第 一贯通孔,在所述折回部形成有所述钩端部能够贯通的第二贯通孔,在所述第一贯通孔和 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形成有能够压靠所述门部件而使该门部件折弯的外抵靠部,将所述 门部件朝所述外抵靠部压靠而使所述钩端部开放,并使该被开放的钩端部分别贯通所述第 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由此,能够将所述外抵靠部卡定于所述登山扣,另一方面,在 所述基端部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形成有能够压靠所述门部件而使该门部件折弯的内抵 靠部,使朝所述内抵靠部压靠的所述门部件从所述第二贯通孔离开,并使被开放的所述钩 端部从所述第一贯通孔脱出,由此能够将所述外抵靠部从所述登山扣卸下。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基端部以在从 所述壳体的电池组的装配部突出的突出方向上与所述电池组的侧面平行的方式安装于所 述装配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电式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作为电源的电池组以能 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壳体安装有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电 动工具用钩。根据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用钩以及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充电 式电动工具,作业者能够用一只手将门部件压靠于外抵靠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开放的钩 端部引导至与所述外抵靠部邻接设置的第一贯通孔,然后将该钩端部顺畅地引导至第二贯 通孔,此后,外抵靠部卡定于登山扣。因此,作业者能够用一只手简单地将电动工具用钩的 外抵靠部卡定于登山扣。此外,作业者能够用一只手将门部件压靠于内抵靠部而使门部件从钩端部分开, 且能够用一只手简单地将门部件引导至第二贯通孔而使该门部件能够从第二贯通孔离开, 然后,用一只手简单地将所述钩端部引导至第一贯通孔而使所述钩端部从该第一贯通孔脱 出,由此能够将外抵靠部从登山扣卸下。因此,作业者能够用一只手简单地将外抵靠部从登 山扣卸下,电动工具用钩的使用便利性优异。根据第二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当将上述外抵靠部卡定于登山扣时,能够使 电池组的装配部位于与位于登山扣的外侧的基端部平行的状态。因此,电池组的装配部和 电池组不会与登山扣发生干涉,能够在作业者容易使用的状态下经由基端部将充电式电动 工具卡定于登山扣。并且,当将外抵靠部从登山扣卸下时,能够利用内抵靠部和电池组使门 部件折弯。附图说明图1是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用钩的冲击起子的侧视图。图2的(a)图是该冲击起子的主视图,(b)图是该冲击起子的后视图。图3是该电动工具用钩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使该电动工具用钩的外抵靠部接近登山扣的门部件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使钩端部贯通该电动工具用钩的第一贯通孔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钩端部与门部件接合的状态的图。图7是示出外抵靠部卡定于登山扣的状态的图。图8是示出使该电动工具用钩的内抵靠部抵接于门部件的状态的图。图9是示出将门部件从该电动工具用钩的第二贯通孔脱出的状态的图。图10是示出将该电动工具用钩从登山扣卸下后的状态的图。符号说明1...冲击起子;10...壳体;13...电池组装配部;15...电池组;30...电动工具用钩;31. · ·基端部;32. · ·卡定部;32A. · ·第一贯通孔;33. · ·折回部;33A. · ·第二贯通 孔;34...外抵靠部;35...内抵靠部;40...登山扣;41...门部件;42...钩;42A...钩端部。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图10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和图2所示的冲击起子1 具备壳体10、锤壳(hammer case) 20、以及电动工具用钩30。壳体10通过组装树脂制的左右的对开壳10A、10B(参照图2的(b)图)形成,且 具有主体部11、手柄部12、以及电池组装配部13。主体部11形成为筒状且沿着冲击起子1 的前后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该主体部11的内部收纳有电机(未图示)。如图1所示,手柄部12以在冲击起子1的侧视图中呈大致T字形状的方式从主体 部11连接设置。在手柄部12的内部收纳有具有触发器14的开关(未图示)。电池组装配 部13设在手柄部12的下部。电池组15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装配于该电池组装配部13。电 池组15是能充电的电源,用于朝上述电机供电。另外,冲击起子1是本专利技术的充电式电动 工具的一例。锤壳20由树脂形成,且组装在主体部11的前方(图1的左方向)。在锤壳20的 内部收纳有击打机构部(未图示)。击打机构部将上述的电机的旋转变换成旋转击打力并 传递至前端工具(未图示)。如图2的(a)图所示,电动工具用钩30利用螺钉16在冲击起子1的主视图中安 装于电池组装配部13的右侧面。如图2的(a)图和(b)图所示,电动工具用钩30通过以 在冲击起子1的主视图和后视图中呈大致U字形状的方式将金属板折弯而形成。如后所 述,该电动工具用钩30卡定在安装于作业者的腰带的登山扣40,用于将冲击起子1吊挂于 腰带。如图1至图3所示,电动工具用钩30具备基端部31、卡定部32、折回部33、外抵靠 部34以及内抵靠部35。基端部31构成上述的大致U字形状的两股中的一方的面,卡定部 32构成该两股中的另一方的面。基端部31是安装于电池装配部13的部分,且具有突片31A和长孔31B。突片31A 通过将基端部31的后端侧朝卡定部32侧的相反侧折弯成与该基端部31的纵向成直角而 形成。该突片31A嵌入于以横长的方式形成于电池组装配部13的右侧面的狭缝孔13A(参 照图1)中。当将突片31A嵌入于狭缝孔13A中时,能够使基端部31从电池装配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工具用钩,其特征在于,该电动工具用钩包括基端部和卡定部,且该电动工具用钩卡定于具备能够通过朝内侧折弯而开放钩端部的门部件的登山扣,所述基端部安装于充电式电动工具的壳体,所述卡定部经由折回部与所述基端部连接设置,且位于所述基端部的外侧,在所述卡定部形成有所述钩端部能够贯通的第一贯通孔,在所述折回部形成有所述钩端部能够贯通的第二贯通孔,在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形成有能够压靠所述门部件而使该门部件折弯的外抵靠部,将所述门部件朝所述外抵靠部压靠而使所述钩端部开放,并使该被开放的钩端部分别贯通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由此,能够将所述外抵靠部卡定于所述登山扣,另一方面,在所述基端部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形成有能够压靠所述门部件而使该门部件折弯的内抵靠部,使朝所述内抵靠部压靠的所述门部件从所述第二贯通孔离开,并使被开放的所述钩端部从所述第一贯通孔脱出,由此能够将所述外抵靠部从所述登山扣卸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坂英纪熊谷龙之助奥田绅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