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秋保专利>正文

兼具喂奶和喂药功用的奶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5727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同时喂奶和喂药的奶瓶,包括瓶体、一个与瓶体相配合的瓶盖及一个置于瓶盖内的奶嘴,奶嘴头部至少带有一个以便液体通过的通孔,所述的瓶体有一个从其底部沿轴向延伸到瓶体内腔的凹部,一个装在上述瓶体内腔凹部内的注射器,所述凹部与注射器相配合,凹部的顶端有一个射流孔,其直径为0.8mm~1.5mm,射流孔到奶嘴头部的纵向距离为2.5cm~5.5cm。使用时药液不会与奶液发生混合,服用效果好,易于操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婴儿用奶瓶,特别是一种可同时喂奶和喂药的奶瓶。在实际生活中,婴儿的喂药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目前多数情况下仍采用“原始”的方法,例如用勺或针筒硬灌的方式。这样婴儿回药和呛药事故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同时由于药量也很难给予控制,也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近几年也有相应的专利技术公开,比较好的技术方案例如CN93216964.3、CN94240273.1两专利,它们都公开了一种在瓶内设置类似针管式的装置,可将药液通过导管(或细管)推入奶嘴部,达到奶或药的同时进给。这样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实现喂药和喂奶的双重作用,但其与传统奶瓶的概念相差至远,结构复杂且奶液和药液发生混合影响婴儿的服用效果,因而难于推广。美国专利5487750实现了婴儿用药方法的突破性革命,它公开了一种将传统的奶瓶与现有的注射器合二为一的新型奶瓶,其特点是瓶体有从其底部沿轴向延伸到瓶体内腔、直至伸入到奶嘴内腔的凹部,该凹部的顶端开有出液口,注射器可嵌入瓶体凹部内。这种结构不仅实现了喂奶和喂药同时进行的目的,而且由于其结构合理简单,很具有实用性。但这种结构在使用中,由于药液也是直接进入到奶嘴的内腔,射流直射奶嘴口部,婴儿在吸吮时会感到药味而影响服用。关键是,这种结构所形成的射流由于受到出液口的孔径和射流射程的约束存在着药液容易与奶液或果汁液发生混合的缺陷,从而也会引起婴儿服药时的不适。从该专利的说明书及附图(见附图说明图1)还可看出,瓶体底部呈平面状,在操作注射器时,使用不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喂药时可使婴儿几乎不会感到药味的使用更可靠、结构更合理、操作更方便的奶瓶。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瓶体、一个与瓶体相配合的瓶盖及一个置于瓶盖内的奶嘴,奶嘴头部至少带有一个以便液体通过的通孔,所述的瓶体有一个从其底部沿轴向延伸到瓶体内腔的凹部,一个装在上述瓶体内腔凹部内的注射器,所述凹部与注射器相配合,其特征是凹部的顶端有一个射流孔,其直径为0.8mm~1.5mm,射流孔到奶嘴头部的纵向距离为2.5cm~5.5c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的纵向距离为3.5cm~4.5cm。射流孔可为直孔或锥形孔,其锥形孔的最小直径为0.8mm~1.5mm,射流孔直径的最佳范围为1.0mm~1.2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瓶体由上腔体和底座组成,上腔体与底座相互密封连接,上腔体与瓶盖相配合,与注射器相配合的凹部制作在底座上。底座上开有便于操作注射器伸缩的扇形豁口。同时,为了保持奶液在奶嘴中有较大的容留空间,奶嘴的形状可呈倒“U”形或呈园弧状倒“V”形,大头直径为奶嘴头部直径的2~3倍。进一步,为了保证药液的射流细而均匀,注射器由注射塞和注射筒组成,注射塞和注射筒过盈配合。同时,瓶体凹部顶端呈塔形,与注射器的注射筒的头部过盈配合。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改进结构,改变了药液喷出时射流的性质,使药液在进入瓶嘴内腔的瞬间、在该空间内呈被奶液或果汁包覆状,不与奶液或其它果汁溶合,婴儿服用时不会感到丝毫不适,因而具有使用更安全、可靠的优点。同时,给药量便于控制,操作注射器也更方便、快捷。同时,这样的结构因与传统的奶瓶、现有的注射器基本通用,因而利于人们心理的普遍接受和推广使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已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A向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奶嘴部分及进行动力试验的局部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奶嘴1、瓶盖2、瓶体3及注射器4。其中奶嘴1、瓶盖2及瓶体3的结构及组合方式与传统意义的奶瓶基本相同或相似。进一步,瓶体3有一个从其底部沿轴向延伸到瓶体3内腔的凹部31,一个装在上述瓶体3内腔凹部内的注射器,所述凹部与注射器相配合。为了使药液从注射器4中射出的射流能准确、迅速的进入到奶嘴1内腔内,在该空间内呈被奶液或果汁包覆状,不与奶液或果汁发生溶合,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是凹部31顶端上有一个射流孔33,射流孔33的直径为0.8mm~1.5mm,射流孔33到奶嘴1头部的纵向距离为2.5cm~5.5cm。如图2示出的,上述的纵向距离选为3.0cm左右;射流孔33的直径为1.0mm左右。考虑到所要求的射流要细而均匀,射流孔33做成锥形孔,其最小直径为1.0mm。以上的技术特征是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关键所在,因为射流孔33的直径过小,在喂一些悬浮液或乳浊液时,会引起射流孔33的堵塞;相反,如果直径过大,即很容易使打入的药液与奶液发生混合,因为射流的射程短,流量大而不易控制。同时,射流孔33到奶嘴1头部的纵向距离过小,一方面是操作上不好掌握,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将药液直接打入到奶头的出液口附近,从而极易被吸吮而影响使用效果。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奶嘴1也进行了改进。现有技术的奶嘴底部直径与奶头的直径基本相等,并且奶嘴的中间部份是凹进去的,这样的结构所产生的容留空间有限,也是造成药液和奶液混合的原因之一。本专利技术的奶嘴1采用倒“U”形(见图2)或呈园弧状倒“V”型结构(见图4),奶嘴1底部的直径为奶嘴头部直径的2~3倍左右,这样增大了液体进入奶嘴1的容留空间,也同样的会减少药液与奶液产生混合的机会。另外,由于现有技术存在着操作注射器4不方便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瓶体3由上腔体35和底座34组成,上腔体35与底座34相互密封连接(通常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上腔体35与瓶盖2相配合,与注射器4配合的凹部31制作在底座34上。这样的结构模具制作容易,可降低成本。同时,底座34上开有便于操作注射器4伸缩的扇形豁口(见图3)。注射器4由注射塞41和注射筒42组成,注射塞41置于注射简42内,两者过盈配合。凹部31顶端呈塔形,与注射器4的注射筒42的头部过盈配合。将注射器4插入到瓶体3中时,借助于凹部31顶端与注射器4的注射筒42的头部的过盈配合及注射器4底部凸出的薄片与瓶体3底部的341扇形豁口相定位、配合。对比以上这样的实施例和现有技术的“将射流口的位置设置在奶嘴内腔中”的技术方案,其效果我们可从以下的分析和实验数据中得出根据测试婴儿可连续吸吮100次,每一次(每口)的吸入量约1ML,按每4口加一次药算,一次喂药至少可达5ML~10ML。经过实验得知,如果婴儿每口的吸入量超过0.4ML,就会感觉到液体中的药味而影响效果,所以这个参数是保证婴儿在吸吮时不会感觉到药味的关键,也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所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在奶瓶中无奶时,当对注射器4施以0.5牛顿连续的力时,其射流的射程为0.7~2M,且射流细而均匀;由于注射器4的注射塞41置于注射筒42内,两者过盈配合,正常人一般会施以0.2~1.0牛顿、脉冲式的力,脉冲时间一般在0.2~0.5秒左右,此时一次药液射流量不大于0.4ML。相应的,在奶瓶中有奶时,当射流孔33距奶头的距离L为2.5cm~5.5cm、射流孔33的直径为0.8mm~1.5mm时,按照以上的操作(对应于射流射程为0.7~2M),这样的结构即可保证药液的注射量不大于0.4ML。为了说明上述结果,申请人做了以下的动力试验选用扩散系数与牛奶和橙汁很接近的无色丙烯酰胺放入奶瓶中,在注射器4中装入加入颜料的BIS-丙烯酰胺,这二个物质一旦接触很容易凝结,形成塔形凝块(见图4)。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兼具喂奶和喂药功用的奶瓶,包括瓶体(3)、一个与瓶体(3)相配合的瓶盖(2)及一个置于瓶盖(2)内的奶嘴(1),奶嘴(1)头部至少带有一个以便液体通过的通孔,所述的瓶体(3)有一个从其底部沿轴向延伸到瓶体内腔的凹部(31),一个装在上述瓶体(3)内腔凹部(31)内的注射器(4),所述凹部(31)与注射器(4)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凹部(31)的顶端有一个射流孔(33),射流孔(33)的直径为0.8mm~1.5mm,射流孔(33)到奶嘴(1)头部的纵向距离为2.5cm~5.5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具喂奶和喂药功用的奶瓶,包括瓶体(3)、一个与瓶体(3)相配合的瓶盖(2)及一个置于瓶盖(2)内的奶嘴(1),奶嘴(1)头部至少带有一个以便液体通过的通孔,所述的瓶体(3)有一个从其底部沿轴向延伸到瓶体内腔的凹部(31),一个装在上述瓶体(3)内腔凹部(31)内的注射器(4),所述凹部(31)与注射器(4)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凹部(31)的顶端有一个射流孔(33),射流孔(33)的直径为0.8mm~1.5mm,射流孔(33)到奶嘴(1)头部的纵向距离为2.5cm~5.5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具喂奶和喂药功用的奶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纵向距离为3.5cm~4.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具喂奶和喂药功用的奶瓶,其特征在于射流孔(33)的直径为1.0mm~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兼具喂奶和喂药功用的奶瓶,其特征在于射流孔(33)为一锥形孔,其最小直径为0.8mm~1.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具喂奶和喂药功用的奶瓶,其特征在于瓶体(3)由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秋保
申请(专利权)人:潘秋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